“划重点”校招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xuefa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招聘是我们求学阶段最后一门必修课,当然也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大考之一,因为它不仅考知识,还要“考”特质、能力、价值观等方方面面。面对扑面而来的校招,不少毕业生被打乱了节奏,仓促应战、节节败退。其实,校园招聘这堂必修课,还是可以“划重点”的,需要我们摸透它的脾气,掌握好节奏,看清新趋势,实时调整策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北京发布引进毕业生新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今年的校园招聘又有哪些新趋势和新变化需要我们“划重点”呢?

校招再提速,主线清晰、充分准备才能跑赢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已经成校招的基本组合,并且随着线上渠道的不断成熟,校招线上化的环节也越来越多。疫情前主要是网申,疫情后是网申和空中宣讲会,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将HR的初面也放到了线上,线下环节也不断被优化,原来的多轮面试被合并打包1天完成,原来从人力资源部门再到业务部门的“层层闯关”校招模式,被改成了由“大boss带队”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全部到齐,一次面试,直接发offer。往年1个月的笔面试,现在三五天就能全部搞定,用人单位校招提速的目的只有一个,先一步抢到优秀毕业生,然后再用较长时间的实习来考察,留住最适合且最稳定的目标群体。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刚踏入求职大军的我们,大多数往往是后知后觉,需要不断地试错才能提高自己的笔面试能力,才能看清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在哪里?而现实是用人单位已经快到不给我们时间试错了。很多毕业生还在锤炼笔面试能力,自己最爱的用人单位已经来了;再或者,最适合自己的单位第一个给了offer,自己却不甘心想再找找,找了一圈才发现还是第一个最好。
  怎样才能跑赢高速飞驰的校招专列呢?只有充分准备和主线清晰,才能应对自如。线上校招让用人单位提速了,同样也给了我们提速的机会。以往我们需要参加线下活动才能被高人指点“改简历”“讲面经”,现在各类就业指导课程满天飞,只要我们真听、真学、真练,从“小白”成长为“面霸”并不难;以往我们要了解用人单位只能去跑线下宣讲会,现在可以开启刷剧模式听空中宣讲会,只要我们想清楚“图什么”,找准主线、瞄准目标并不难。
  前几日,我带过的学生给我发微信,跟我说他的秋招结束了,我和他开玩笑说:“别人才刚开始,你这就结束了?”他说:“老师,我为校招准备了好多年,我很清楚他们的笔面试套路,也清楚我自己想要什么,offer来了就签了,签了就去实习,这样又多赚一年工作经验。”
  用人单位提速了,要想跑赢他们,我们只能比他们更快,快准备、快定位。

形势不断变化,调整策略、把握节奏才能不掉队


  校招有自己的脾气,我们需要摸透它的脾气,跟着它的节奏,在对的时间点做对的事。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校招有四个关键词——提前批次、金九银十、秋热春凉、秋种春收。
  提前批次:主要是把握好暑期实习,通过暑期实习寻找留任机会。
  金九银十:主要是指9月、10月是校招黄金期,当然也是高峰期,会聚集大批高质量校招资源,越往后越少。
  秋热春凉:主要是说秋招是绝对的主力,大部分校招资源主要集中在秋招这3个月。相比秋招的高热度,春招要冷清很多。
  秋种春收:主要是指我们的求职往往从秋招开始,秋招是“播种”的季节,需要大量地刷网申、笔面试,只有秋招播下种,春招才会有收获。offer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当前面有人放弃,有机会递补的一定是陪跑到最后的毕业生。所以,秋招不努力,春招徒伤悲,陪跑不要紧,春招有机会。



  整体来看,节奏是怎样的呢?
  5月——6月,求职准备,制订方案,练笔面试,申请实习;
  7月——8月,暑期实习,在线听宣讲,找准目标,练笔面试;
  9月——10月,听宣讲、投简历、刷网申;
  10月——11月,网测、笔试、初面;
  11月——12月,部门面、BOSS面(终面)、体检;
  12月——1月,签约,实习;
  2月——3月,调整、补录、定向找;
  3月——4月,查漏补缺,再找找;
  5月,实习实践,下一年。
  基本的节奏和套路我们已经掌握了,除了前面提及的“快节奏”和“再提速”之外,还有哪些新趋势呢?主体依旧平稳,主要是本科毕业生求职,受外部因素影响,出现了新变化和新契机。
  继续深造是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受疫情影响,考研热度空前高涨,很多本科毕业生放弃求职成了“考研专业户”。本科毕业生都去考研了,想招本科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叫苦不迭,网申量不断下滑,招不到合适的本科毕业生,最难“就业季”也成了HR们的最难“招聘季”,供需两端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当众人都去考研时,另辟蹊径、错峰求职难道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吗?而且,今年北京市引进毕业生新政,给本科毕业生选择北京市属单位留京打开了新窗口和新契机。以往,本科毕业生在京落戶有很高的门槛,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只能没有户口在北京“漂”着。新政之后,本科毕业生落户门槛降低,符合要求的本科毕业生甚至还能“自带户口”,既能错峰避开激烈竞争,又能有更好待遇,对于本科毕业生求职,这个契机不容忽视。

主场优势有增强,守住主战场,敢于破圈才能有突破


  我们都知道校招的主渠道是学校,学校是我们求职的主场。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主动来的一定是最青睐我们的。尤其是当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进校招聘审批手续非常严格,历尽“千辛万苦”也要进校的,一定是真爱。   而且,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逐渐意识到线上校招是一把双刃剑。短时间内效率确实提高了,一场空中宣讲会动不动就在线几十万人,不用全国到处“跑高校”。但线上渠道用久了就会发现,看上去热热闹闹,但真正目标高校的关注度却在往下掉。所以,经过这两年的沉淀,用人单位反而比以往更关注与目标高校在多个领域的深入合作,主场优势会有所增强。
  因此,对于我们求职来讲,先要守住自己学校的资源,第一梯队要投的,一定是学校转给我们的,大到公众号的头条,小到微信群内的消息,都不能轻易放过。那除了第一梯队之外,后续的梯队还有哪些呢?整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渠道:
  同类别或目标就业地高校,是“主场”外强有力的补充。记住一点,属地高校的属地就业资源,一定是最丰富且质量最高的。比如,我们想去上海求职,那么上海高校的就业信息网一定会给我们很多资源。
  就业地人社部门,是属地高质量就业资源集散地。近几年,“抢人大战”越演越烈,各省市区人社部门作为人才引进的“主力军”,它们会整合属地内最优质的就业资源组团“走出去”和“请进来”。
  国聘是高质量企业资源的国字头大平台,集合了国内优质的国企、央企及知名民企,有大量优质的校招资源。
  还有就是智联、猎聘、前程无忧等第三方平台,这些综合类招聘渠道的集合者,信息量会比较大。
  校招渠道是相对稳定和畅通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跨圈”和“跨渠道”校招越来越频繁,今年尤其突出。以财经领域为例,各大金融机构都在布局数字经济时代转型,对计算机和信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非常大。而毕业生的求职方向却比较集中、单一,以前的师兄师姐去哪,我就去哪。不了解的,就算说破嘴皮也不考虑。尽管金融机构这边求贤若渴,但计算机和信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首选依旧是互联网大厂。
  所以,我们求职的时候一定要敢于“破圈”,突破自己学校、专业和师兄师姐们固有的“圈”。虽然我们在这个圈内有一定的优势,但往往这个圈内竞争会非常激烈,与其在圈内“卷”,为什么不“破圈”,挖掘自己在其他圈的相對优势,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其他圈内搭建专业护城河,做到不可替代,这样还会愁人生地不熟,职业发展受限吗?
  求职是个体力活,更是门技术活。我们需要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尽早确定自己的主线,做好求职准备和求职定位,知彼就是要摸清校招的规律和节奏,对的阶段做对的事,不跑偏、不掉队,更要根据它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适时调整策略和自己的求职期望。就像我们跑马拉松,每个赛段都要有每个赛段的方案,策略对了,坚持跑下去,跑赢的一定是我们!



  责任编辑:丁莉莎
其他文献
电离辐射致生物体的辐射损伤及其防护一直是生命科学,特别是辐射生物学、放射医学和放射治疗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辐射损伤会影响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转录,如果不能及时修复损伤,则会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细胞失活等严重的生物学后果。科学家们一方面通过分离辐射细胞DNA进行DNA碎片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并评估DNA链断裂产额;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硬件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辐射细胞DNA分子损伤的模拟,完成DNA
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被提出以来,就成为了阵列信号处理中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该项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愈发广泛,由于现实环境中的复杂情况以及各项误差的出现,会导致阵列接收到的目标信号导向矢量失配,渐渐的对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的稳健性要求就愈发严格。因此研究导向矢量失配情况下的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成为了现在的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阵列天线以及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的基本相关知识。分析了常见误差对该技术的影响,为下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接下来介绍了三种针对上述误差因素而提出的经典稳健自
留学、就业两手抓  2019年夏天,上完一堂令人难忘的职业规划课后,我和妈妈针对我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研还是直接工作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探讨。原本倾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我,被妈妈的一句“读研可以让你进入职场的起点更高”而瞬间倒戈。不承想遇上了突如其来的疫情,身边很多要出国的同学纷纷放弃了出国,开始另谋出路,我也开始思考,出国读研是否还是一个优质选择。  这时,恰逢国内秋招开启,仿佛一切都在指引我往就业的道
期刊
去年,我所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幅扩招研究生,放宽医院事业编考试条件,出现了一副人均升学或就业的繁荣景象。毕业后,我也顺利入职了家乡的三乙级县第一人民医院。  当医生的生活一如意料中那般平静且规律。从八月初入职开始,我早晨于7点45前进科室签到打卡,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各种操作,下午5点15下班。  我尝试喜欢医生这个职业,但我逐渐意识到,我有着较常人更为敏感的共情能力,当在医院里看到久病床前无孝
期刊
2022年9月27日,北京交通大学在南门小树林、天佑会堂前、世纪钟周边,举行了一次大型秋季招聘会。  一进南校门,大路两侧树荫下是一排排招聘公司的展位,一些展位前已人头攒动。这片区域的招聘企业大多是大型央企、国企,如中国工商银行业务研发中心、中航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二局、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单位数量多,质量普遍较好,绝大多数面向2022应届毕业生。  这些大型企业,多属于集团公司,人才需求
期刊
最近遇到两件事,把我的思绪拉回了求职季:一件是一个学姐向我抱怨,她后悔之前做出的职业选择——她放弃了在北京的媒体工作,选择回家乡的一家国企工作,却因为不喜欢的工作内容而懊悔不已;另一件是曾经的一位高中同学最近面临秋招,问了我一些关于招聘的问题。回首一年前的自己,同样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好在最终有了不错的结果。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初面对海量的就业信息时,大多数人都是无所适从的。去年七八月开始,各种公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