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美的世界亦有悲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我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在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旁边的小塔下,有一户人家。家里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叫翠翠的女孩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她天真活泼,俨然如一只小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她低低地学小羊叫,学母牛叫,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这个像“山鬼”一样的女孩子是健康的、自然的、令人神往的……
  随着家门口的溪水,翠翠遇见了天保,遇见了傩送,于是女孩开始了淡淡的悲愁。
  沈从文用极美的文笔写下了一个极大的悲哀,翠翠的爱情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经消失。看着心里酸酸的翠翠,我不禁要问是谁让这个极美的地方染上了一层痛,一种少女春情朦胧却不知所措的心痛。我们心痛于她的羞涩,心痛于她的不知所措,心痛于她对“二老”的不加理会,心痛于两人两情相悦却不曾说上一句知心话。心痛的我们不想对翠翠有任何的指责。
  爷爷几乎在用自己的生命爱护着翠。耿直的老船夫面对任何人时,都是底气十足的: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当察觉到翠翠的心事时,爷爷变的不同寻常起来,那个爽朗、利落的爷爷不见了;当掌水码头的顺顺请了媒人為儿子向他攀亲戚时,老船夫慌慌张张,很惊惶地搓着两只茧结的大手不知所措。第一章说到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很忠实的在哪里活下去,对于一个性格中包含忠诚成分的人来说,能使他性格发生变化的,这说明这件事对他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谓关心则乱说得就是这个意思。看着长大的翠翠,爷爷会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的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儿隐痛,他欣喜翠翠的长大,又因为有母亲的伤痛爷爷就格外小心起来,他愿孙女有个好归宿,更不愿委屈了翠翠。对于把自己一辈子的心血都无私给了孙女的爷爷,我们不能再对他妄加指责。
  在渡溪“逮鸭”的竞技后,“二老”傩送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翠翠。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山歌。在农历十四的那天夜晚,“二老”傩送便在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起了山歌,而翠翠误以为是梦中灵魂幻化成的美妙歌声,随着旋律在梦中轻轻飘着,有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傩送在桥的那头唱着山歌,而在桥的这头,美丽善良的翠翠恬静地睡着了。这种感觉很飘渺、很浪漫。其实他们之间有过几次心灵的摩擦,但都是因为双方勇气的渺小给打败了。翠翠心中爱着傩送但却不敢表示,傩送只懂唱情歌加误会,他们之间的童话爱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赋有魅力。
  我们跟随这轻灵的歌声想象着能看到两人圆满的爱情,这时我们才意识到真的有“天不遂人愿”。“二老”傩送失去了大哥,老船夫失去了孙女可以依附的人,而翠翠还不知怎么回事就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二老”因为家庭的阻力,舍弃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爱情破灭了,这时我们会责怪“二老”的胆小,任性与不负责任,可仔细想想我们对“二老”也不能过多的苛责,二老与大佬是血肉相亲兄弟,两人同吃同住同驾船同泅水同时学得父亲的勇气与义气,所以当知道自己的哥哥也对翠翠一见钟情时,两人爽直的约定轮流唱歌,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一切安排皆极其自然,结果是什么,两人虽不明白,但也看得极其自然,哥哥的一句:树林子里的猫头鹰,声音不动听,要老婆时,也仍然是自己叫下去,不请人帮忙的!兄弟间虽有竞争但他们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露水降了,歌声涩了趁着残月赶回家去。
  “天保大佬坐下水船到茨滩出了事”这个不幸的消息同有力的巴掌一样,重重地掴了每个人一巴掌,黑脸宽肩膀,虎虎有生气的傩送勉强地答着爷爷的问话,用自己的默不作声表达着自己对爷爷幽幽的怨恨,眼睛望着老船夫屋后那个白塔,他想起了过去的旧事,心中十分惆怅。所以当爷爷再次向他暗示时,年轻人虽站定了,口中却轻轻地说:“得了够了,不要说了。”到了最后终于说出了那句伤人的怨言:只是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索利,大佬是他弄死的。在未知的爱情与手足亲情之间,二老的天平显然更倾向于手足。因为翠翠对他的追求毫无回应,爷爷制造的两人巧遇依然没有成功,那个死去的人,用一个凄凉的印象,镶嵌到每个人的心中,带着这种伤痛,一同把日子打发下去。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磨坊,因此斗气下行,看着这受伤的少年我们亦发不出我们的质问。
  船总顺顺性情虽然豪爽,可不愿意让翠翠做他小儿子的媳妇,他认为大儿子的死和翠翠有很大关系。同时,他在拒绝爷爷时,也只是口气略粗。并且在爷爷死后商量接翠翠去家里住。他算不得一个封建家长,也没有行封建家长的行为,他只是表达了一个老年丧子的人的正常的悲痛,说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悲剧是他造成的,也不公平。
  文章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有的人说:“越是美丽的东西,越要摔破给人看,让人们永远记住它。”也许,《边城》的结尾就是这样,翠翠美丽、善良、纯真、聪明、大方、孝顺却失去亲人的爱与自己渴望的爱情。其实,在这里,翠翠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却一直得不到实现,或许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时的闷热和闷热中的寂寞。汪曾祺先生曾指出“美丽”的“总是愁人”的。事实上不是美丽本身使人忧愁,而是美丽的逝去使人忧愁。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一定要充分地对其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并通过研究中西方文化间差异,提高作品翻译的质量。本文首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进行探究,然后提出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技巧,望能促进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英美文学作品;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摘 要:作为一首情诗,穆旦《诗八首》除了“你”“我”之外还大量出现第三人称用法;第三人称在《诗八首》中包括“他”和“它”两种使用方式,二者指代对象并不相同;前者主要指的是神性与自我分裂,后者则主要指的是自然之力和人类之能;第三人称在《诗八首》中的使用使诗歌视角更加丰富;是穆旦“知性抒情”展现方式的需要;有助于塑造穆旦诗歌意蕴的多重解读属性,对于《诗八首》的诗性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穆旦;九
摘 要:齐鲁文化与法家文化的对立,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重要原因之一,使秦汉典籍的传承近于中断,文化原典出现断层,既而揭开了两汉今古文经学的序幕。  关键词:齐鲁文化;焚书坑儒;两汉经学  作者简介:查传斌(1984.12-),男,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毕琳(1980.3-),女,汉族,天津人,硕士,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教学
摘 要:此论文是对李劼人先生的著作《死水微澜》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两位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蔡大嫂与刘三金是这部小说中刻画得比较详细丰满的两位女性,她们长相漂亮,大胆真挚,但她们的人生又充满无奈与顺从。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这两位女性形象,从而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感知这些女性人物。  关键词:《死水微澜》;蔡大嫂;刘三金;女性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徐宝杰(1992-),女,汉族,
摘 要:论诗诗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诗性批评文体,这种批评文体由于借用诗的文体形式和比兴象征等艺术表现方法来品评诗人诗作。即使从外在形式看,论诗诗处于一种散在的形态,但还是能从创作者深思熟虑的简短字句中,窥探到其内在的整体性。《二十四诗品》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所呈现的,往往超越了普通存在的诗歌批评,从而升华为一种诗性的哲学。  关键词:论诗诗;《二十四诗品》;直觉象征型思维  作者简介:张馨文,
摘 要: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以来阻力重重,全国各地教案迭起冲突不断。其根本原因是传教目的已不是单纯的宗教性质,而具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基督教的侵略实质与国人的民族意识、晚清知识分子的态度、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等也是引起冲突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冲突客观上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桎梏,成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助力,在教育办学、医疗卫生、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基督教
摘 要:转喻和隐喻都是词义扩展的两种主要类型,在人类构建词义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论隐喻还是转喻,其实质都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以《绿》文本中运用“绿色”的语句为语料,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即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文本中“绿色”认知语义结构并总结其成因,从而认识“绿色”在特定文本中的隐喻体系。  关键词:绿色;转喻;隐喻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对《最危险的游戏》的研究中,有学者分析其叙述视角,有学者探讨其句法,还有学者分析人物心理,文章侧重分析小说中的女性缺席。  关键词:《最危险的游戏》;女性缺席;荒岛文学;时代精神;脱衣求真  作者简介:刘莉(1994.2-),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6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美国建国前后真正的美国本土作家如凤毛麟角。1771年出生在费城的一个贵格会家庭(the Quakerfamily)的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Charles Brockden Brown)因为其作品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职业作家。早年接受法学教育,但是其性格脾气太过反叛,再加上观点极端且热爱文学
摘 要:《追風筝的人》以风筝为线索,纠缠的情节就像风中乱舞的风筝线映射出阿富汗真实的生活。阿富汗人的命运就如同风筝一样,随风飘摇,任其摆布,随时面临毁灭。风筝似乎是一种多维度的象征。小说起于风筝亦终于风筝,无论是放风筝的人还是追风筝的人,都一直在追寻的路上,在寻找风筝的过程中实现了成长与救赎。对“风筝”的追寻,不仅是对美好人性的追索,也是对阿富汗民族文化的追随。  关键词:风筝;追寻;成长;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