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意识探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87z654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当代著名小说女作家典型代表人物之一,王安忆的生活阅历十分丰富,文学创作造诣深厚,笔下的小说作品风格迥异,活力四射,不但体现出小说的艺术气息,而且传递出文学题材中深厚的意蕴。在其他作家选择喜剧题材写作的时候,王安忆却表现出异类的文学创作思维,她从悲剧层面出发,深层次阐述了人类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生活,并展开一系列具备反抗意义的小说创作活动。
  关键词:王安忆  小说  悲剧意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小说家王安忆开始了创作之路,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她笔下的小说无数,创作风格另类,受到同行的高度赞赏和读者的一致好评,以此提升了其小说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占据小说文坛重要位置。悲剧意识作为王安忆主要创作方向之一,她通过对悲剧意识深层次的表述,深刻描述了人们内心的悲痛和生活的悲剧。基于此,本文笔者通过对悲剧意识的内涵进行概括、总结,并对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意识形成原因和显现情况展开系统、全面的探讨与研究,以此来详述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意识,其研究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  悲剧意识的内涵
   伟大的文学作者鲁迅先生曾经指出,所谓的悲剧意识,即就是人们将自己最美好、最值得拥有的东西破坏给别人看,比如:人性、道德、生命、爱情以及人生观等。本文笔者通过对前人研究和论述进行概括总结,认为所谓的悲剧意识,实质上指的是人们生存、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悲壮意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也作为一种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真实写照。由于人的生存环境具备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理想实现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碰碰,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这些事情导致人们悲剧意识的形成。从某种层面来讲,悲剧意识并不可怕,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人们勇于面对现实和命运的一种凛然正气,是智慧与勇气的综合体。因此,悲剧意识研究意义重大,将其融入小说创作中,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愿望,有利于人们现实生命观、人生观的形成。
   二  王安忆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
   1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作家,王安忆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其文学创作思路的影响极为深远,同时影响到小说作品中的理念和思维。王安忆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大多数发掘于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民族的担忧意识,并表达出对生活在悲剧环境中形形色色人们的一种怜悯和同情之情。受到传统文化背景的深层次影响,王安忆小说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悲剧之情,直接与所生活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我们在阅读她所创作的悲剧小说的时候,能够通过里面的语言措辞,深刻体会和意识到当时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与此同时,可以读出身处在传统文化时代背景下的王安忆,其小说的悲剧意识源于何处,并且向读者传递出什么样的信号,让读者如何去理解和掌握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受到儒家、道家等思想的深度影响,古代文人骚客对统治阶级、社会的不满,往往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均向后人传达出对国家的一种悲剧和忧患之情。
   除了受到国内传统文化的影响,王安忆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的产生,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样存在主要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安忆有幸出国旅行,她走访了美国多个城市和地区,领略了美国的文化意蕴,回到中国之后,她将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进行归纳、总结,并将美国等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对比研究,她认为,尽管西方文化先进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由于身处异国他乡,心灵得不到慰藉,悲剧之情油然而生,西方文化让自己显得更为落寞,心情更糟。在此背景下,激发了王安忆的民族创作意识,她将小说写作的重点放在民族悲剧意识的探究方面,积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并将悲剧意识巧妙的融入其中。
   2  心路历程与生活环境的共同影响
   伟大的学者沃伦曾经指出:“创作者作为作品的灵魂与基础,作品中能够准确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对文学作品的精读,就是对文学作品创作者的深度研判”。因此,我们在探究王安忆小说中悲剧意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对王安忆本人的一种理解与参透。从某种层面来讲,王安忆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源自于她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环境,在生活过程中,逐渐所累积起来的一种心怀与理念,最终形成一种潜在的悲剧意识。王安忆出生于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之家,父亲从事戏剧表演,母亲从事文学创作,在这种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王安忆从小受到戏剧和文学的双重熏陶。然而,由于父母亲的日常工作安排十分紧凑,基本上没有陪伴王安忆的时间,王安忆通常自己一个人待在狭小的空间里,独自想象自己的生活与未来。在成长的年代里,父母对王安忆姐姐的宠爱程度远远大于自己,尽管王安忆能够得到物质生活层面的满足,但是在情感方面显得十分空虚。同时,由于母亲自命清高,不允许王安忆与姐姐同其他孩子玩耍,怕被其他孩子所带坏,这种大家闺秀的做法让王安忆深思不得其解,经常显露出悲剧性的一面。《忧伤的年代》作为王安忆的一部成名之作,在这部作品中,王安忆道出了自己心中的苦闷,父母对姐姐的过度宠爱,让自己心灵受到极大的冷落,以及她在少年体校中与教师经常发生冲突,这使得自己有苦难言,没有诉说苦闷的对象,油然产生一种强大的冷落与孤独感,自己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成长之路上的各种羁绊与孤独,造成王安忆内心的空虚与悲剧,因此,在后期的小说、文学创作过程中,她总能够以独到的眼光去审视、去参透,去发现与别人眼中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总是充满一定的悲剧性、复杂性,自然形成独特的悲剧意识。
   3  社会特征与时代背景的共同影响
   王安忆所处的创作时期,正是我国“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代,当时的社会特征极其复杂,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文化的前行脚步。“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国文学领域一片狼藉,出现了一大批批判、反思、抨击、悲剧性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大多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和抵制,给他们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王安忆的悲剧意识与其他相关的小说创作家不同,她重点反映农村人、知识分子的悲剧意识,体现出社会的大众性和普遍性,描写的职业都是社会上最平凡、最典型的职业,从中挖掘其潜在的悲剧意识。《遍地枭雄》这部作品同样作为王安忆的一部典型代表之作,在这部作品中,王安忆通过描写各地风生水起的巨大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呈现出大地的悲剧意识,通过飞速发展和快速建筑来反衬遍地疮痍之景象,这与社会特征和时代背景的共同影响密切相关。    三  王安忆小说悲剧意识的显现
   由于出发点、侧重点不同,作者悲剧意识不同,所以悲剧意识的显现存在一定的差异。王安忆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独具一格,主要突显出三个层面的悲剧意识:一是命运悲剧意识;二是两性悲剧意识;三是时代悲剧意识。下面分别做以详细阐述:
   1  命运悲剧意识
   命运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不可预知的未知数,人们对于命运向来抱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恐惧性。长期以来,受到古希腊命运理论的影响,人们将命运喻为不可抗拒的上苍安排,认为人的命运由上天安排,与其在挣扎和斗争中死亡,还不如静静地接受上天命运的安排。倘若与命运作对,那么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王安忆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对各种命运观念均进行了详细论述,王安忆笔下的主人公大都为女性,由于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其命运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所以作为她选材的侧重点之一。《锦绣谷之恋》作为王安忆的著名小说之一,在该部小说中,王安忆分别进行了男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男主人公为一名文学作家,女主人公为一名文学编辑,二人在一次意外中得到邂逅,在四目相对的一刹那间,他们融为一体,这一切来的恰到好处,来的正是时候,这就是所谓的天意,所谓的命运安排,命运早已将两人牵绊在一起,只是找个特殊的时间,让两个人彼此相知,这就是王安忆对宿命论的一次真实写照。在《米尼》这部作品中,王安忆进行了女主人公米尼形象的塑造,米尼经常充满忧伤情绪,认为自己的命运被一只大手所操作,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感到十分迷茫,正是这种迷茫的命运观,导致她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也造成其悲剧的生活和命运,将命运中的天命与宿命两种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2  两性悲剧意识
   传统时代中,男尊女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作者的创作思维形成影响。王安忆的两性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男尊女卑层面之上,男性作为社会的主导力量,而女性仅仅作为一种附属品,是男人统治和泄欲的工具,女性的文学地位同样很低。基于此,王安忆的小说作品中,突出女性的文学创作地位,对男性的地位进行了弱化,甚至被抛弃和颠覆。然而,在对男性地位颠覆之后,将女性彻底解放出来,却进一步加剧了女性的悲剧。王安忆著名作品《长恨歌》中女主人公王琦瑶的母亲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其父亲显得十分无能,这也是王安忆的点睛之作。在母亲绝对统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王琦瑶,从小缺乏父爱,所以对男人有一种倾慕、依赖之情,在与李主任恋爱的过程中,她将爱情作为父爱,最终的爱情走向没落,之后与康明逊恋爱,这个高大威猛的男人看起来是十分坚强和勇敢的,但是当得到王琦瑶怀孕的消息之后,显得无所适从,最终选择逃跑来躲避现实,最后,王琦瑶谈了一次滑稽可笑的忘年恋,注定最终的爱情是失败的,充满了悲剧性的一幕。可以看出,王琦瑶的男人性格都是极其软弱的,与王琦瑶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也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也是两性悲剧意识的集中体现。
   3  时代悲剧意识
   由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巅峰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以其大多数小说作品中均充满了时代悲剧特征,流露出时代悲剧意识。那个时期的知青是时代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王安忆在《本次列车终点》这部作品中,专门进行了知青形象的塑造,重点描绘了知青回城以后的生活状态,李小琴为了回城,不惜献出自己的身体,这种时代悲剧性在知青身上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疤痕。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知青的尊严无处安放,他们的生活是无休止的伤痛,这种苦难的记忆将深深留在悲剧主体的思维意识中,成为不可消除的耻辱印记。与此同时,在《叔叔的故事》这部作品中,王安忆专门进行了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知识分子作为特殊时期精神的食粮,但是却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生存、生活压力,精神的折磨与心灵的空虚,使得他们的人格发生悲剧性的变化。此外,在《遍地枭雄》这部作品中,王安忆通过对都市民众悲剧故事情节的构造,她笔下的毛豆从小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之中,所有的事情均由父母为之安排,在这种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毛豆被另类生活所深深吸引,加入劫车行列之后,他寻找了空前的刺激与激情,这种堕落的表现正是对时代悲剧意识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 马燕:《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意识》,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2] 赵惠:《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意识》,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3]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 盛婷婷:《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命运书写》,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
  (吕文玲,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是当代最杰出的阿拉伯诗人、理论家和思想家,曾获得马其顿金冠诗歌奖、诺尼诺诗歌奖、布鲁赛尔文学奖、土耳其希克梅特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是近些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阿多尼斯的诗歌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对阿拉伯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洞察和批判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诗人常以背叛者自居,诗歌中充满了质疑的反叛精神;诗人热衷于诗歌语言的锤炼和锻造,追求
期刊
摘要 海明威的作品叙事深沉并时常以壮丽的山水景色作为故事的发生场景,透过海明威的景物描写,能够窥探到他思想内容的深刻。人与自然的关系远不是彼此冲突,而是彼此依存。人只有在对自然的抗争中才能够最终领悟到生存的真谛。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自然情结 隐喻 生存意义  生态伦理固然是晚近兴起的词汇,但其内涵所指却完全可以覆盖以往的经典文学作品。人在和自然世界的互动之中认知、界定自身,萌发出人类特有
期刊
摘要 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都遵循“始乱终弃”这一文学原型,在男女两性爱情中通常以男将女弃和女性的无奈、堕落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而告终。女性之所以受到如此爱情困境桎梏,主要是因为其性别所致的生理弱势和天性弱点,以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所致。然而,女性仍然可以通过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成长,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来摆脱经济上和精神上对男性的依附,在爱情中实现与男性的人格平等,从
期刊
摘要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观点认为“压迫性构架的概念”是男性统治女性和自然的思想本质,同时也是父权制世界观的核心基础。构架认为,男性比女性和自然更为优越,由此认为男性对于女性和自然界的统治是合理的。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一经典文本,对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进行分析,揭示父权制社会背景下自然和女性的遭遇,对父权制世界观加
期刊
摘要 清初人文主义思潮是历史上进步思潮的体现之一,资本主义缓慢萌芽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需求呼唤了一批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创新与求变,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创作和人们思想都产生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现象、原因背景、代表作品与人物以及影响,层层探讨了人文主义思潮,阐明这种思潮对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主义 思潮 文学思想 变革求新  一 相关定义与发
期刊
摘要 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是作者海明威精心塑造的悲剧英雄,同时也是作者一生硬汉性格的总结。在《老人与海》中,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洋溢着悲剧的味道,主人公意识到了这种悲剧,可是还要继续走下去,这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宗教力量在世间的展现。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 悲剧 文学分析  《老人与海》是美国20世纪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所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该小说一经发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变更,创作工具及观念的变化,许多画家开始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中国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国”画与中国“画”两个方面。“中国”画离不开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中国“画”则是加入了西方绘画技巧,注重对画面造型的创造性表达。工笔花鸟画因历代大师辈出,及其表达内容的狭窄性,难以突破传统的局限,而张静伯的写意花鸟画较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其在新时代的发展。
期刊
摘要 被称为“浑身上下都是艺术家”的丰子恺,是中国少有的集散文家、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漫画家等为一身的多栖艺术家。特别是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不但刻画了一个时代的众生相,还蕴藏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意义。丰子恺在漫画方面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其总是能在寥寥几笔中勾勒出一个独特的意境,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性悲悯情怀。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哲学情怀。追溯丰子恺作品中的人性悲悯思想,
期刊
摘要 师陀,原名王长简,又名芦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文学史通常将他归为京派文人之一,但是与其他京派成员相比,他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王瑶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1953)对师陀所言不多;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79)对他仅限于只言片语;直到海外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1979)中对师陀辟以专章评述,才使
期刊
摘要 作为语言大师,海明威作品的写作特点经过语言的巧妙使用发挥无余。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海明威作品简约朴实的特点是如何通过使用基础词汇和简洁的语言来实现作品的,客观真实的特点是如何通过知觉化、口语化、视觉化的语言实现的,含蓄隽永的特点如何通过词汇的象征意义和叙述的深层含义实现的。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语言 简约 客观  1954年,欧内斯特·海明威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开一代文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