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val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教育事业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以及思想品德建设予以了更高的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要求。在高校教育中,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两大教育主体,因此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中,二者必须要做好积极的沟通和交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协同育人教育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其他文献
近年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师资队伍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培训力度不足、评价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培养培训为抓手,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以选聘配备为基础,调整、配齐、稳定、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创新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制度和奖励机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健全管理体制、提升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成效的建议。
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运用“易班”,可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便于纠正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求以及“易班”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实践价值,并从开创特色教育模块、创新易班管理模式、设计网络互动课堂、加强易班功能开发等路径,以此促进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微时代”的出现,开辟了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传播路径,提供了新的互动平台,打造了新的教育模式,助力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是“微时代”也给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确定性:“微时代”开放性的特征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碎片化影响知识体系化、娱乐化影响学生学业的积极性。本文立足现实,提出主动引导,确保主流;积极融入,化零为整;寓教于乐,激发兴趣等对策,以应对“微时代”的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也在不断推进。经过实践研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相互促进作用,二者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通过分析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和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路径。
网络时代背景下,推动清远院校教学工作的转型和发展,并且对于清远院校传统教学工作创新提出新要求,为强化清远学生专业和学习水平,需要加强清远旅游人才的培养,有效推动清远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力提升。入珠融湾背景下,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能推动清远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简述了专业提升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专业提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旅游人才培养与专业提升的有效对策,为清远院校的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但目前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还存在诸多欠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应具有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的特点,但目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衔接不够,专业相关性低,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弱,这些都影响了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方面的作用。此外,第二课堂缺乏职业性导向,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后对于职业的价值认知依然缺乏。为加强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要以专业职业化为导向构建第二课堂体系,合理配比专业教师,提升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围绕工匠精神内容建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实施,对于复合型涉外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加强复合型与创新型涉外人才培养,对于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意义。并且近年来国务院提出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相关规划纲要,强调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提升粤港澳深度合作力度,并通过加强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的形式,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与人才之间的有机合作,充分将区域开放合作和人才发展的作用发挥出来,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载体。依托学生社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不仅是对传统思政课堂的补充,还为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以及建设者,高校更应该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在国家和学校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辅导员的身份较为特殊,既是传播者也是示范者、引领者,因此辅导员更应该找准自身定位,积极运用不同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中,引领大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本文首要分析了辅导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守的原则,其次分析了具体的路径,结合高校辅导员应承担的使命进行深入的探析。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如何将劳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三全育人”为背景,研究高职院校劳育模式并提出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