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12年中国农户消费支出结构变迁结果及原因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b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96—2012年,中国农户消费支出结构产生变迁,具体表现为农户消费总量增加、消费层次提高、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缩小。这些变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业生产力进步推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户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农户负担减轻、农户消费观念的变化与消费方式的多元化、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发展等。
  关键词:农户;消费支出;变迁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30-02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是特定的发展水平给定的,并随着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作用下,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也是特定的发展水平给定的,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消费支出结构也在不断地变迁。在农户支出结构不断变迁的作用下,农户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农户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缩小,农村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农户的新消费热点也具有可预见性。
  一、1996—2012年中国农户消费支出结构变迁结果
  (一)变迁结果之一:农户消费总量不断增加,消费层次逐步提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农户消费需求必然高级化,由此农户消费支出结构出现不断的发展变迁,农户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层次逐步提升。首先,在总量上生活消费支出不断增加。2004年,农户生活消费支出跨越了2 000元大关,达到2 184.65元,2007年达到了3 222.9元,2010年达到了4 381.8元,2011年达到了5 221.1元,农户生活消费支出总额跨越千元大关的时间期限逐渐缩短。2005年农户生活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达到11%,2011年达到12.6%,2010年为10.4%。2000年农户生活消费支出比上年年均实际增长7.72%。可见,农村消费市场扩大,释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力。其次是农户消费层次逐步提升。在农户生活消费支出中生存资料消费支出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生存资料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又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农户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等服务性消费支出比例不断扩张,农户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在农户家庭设备年末拥有量上也充分反映出农户消费层次的提升。在2012年农户在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抽油烟机、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计算机等高端家庭设备拥有量上明显增多。并且可知,农户未来消费可以预知,新消费热点不断出现,农户在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抽油烟机、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计算机等高端家庭设备上的消费会进一步增加。
  (二)变迁结果之二:消费结构更加合理,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寻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实现实质性自由的最基本的内容。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60%—50%为温饱,50%—40%为小康,40%—30%属于富裕,30%—20%为相对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在农户主要食物消费量中,农户食品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农户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户主要食物消费量结构中,粮食、食用油以及蔬菜及制品人均消费数量出现下降,而猪肉、牛肉、羊肉、禽类、蛋及蛋制品、奶及奶制品以及水产品等人均消费量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农户的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在1999年以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50%以上,农户处于温饱状况,2000—2011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处在50%—40%之间,可以判断农户在2000—2011年达到了小康;2012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3%,农户生活水平开始进入40%—30%的富裕阶段。
  (三)变迁结果之三: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缩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情形下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根本目标是向背离的。为此,中国把“三农”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重要关键问题来抓,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中国农户消费结构的变迁,消费层次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充分反映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缩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消费结构中,城乡居民的消费构成的比例组合差异缩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距逐渐缩小。1996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6.3%,城镇居民为48.8%,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为-7.5%;2012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3%,城镇居民为35.7%,二者的差距为-5.4%。
  二、1996-2012年中国农户消费支出结构变迁的原因
  (一)农业生产力进步推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生产力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落后的生产力意味着落后的经济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1996—2012年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在农村经济总体发展的带动下,农户收入不断增加,农户的消费支出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首先,农业生产条件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1996年,农用机械总动力为3 854.7亿瓦;2008年增加为8 219.0亿瓦,比1996年翻了一番多;2012年10 255.9亿瓦,是1996年的2.66倍。1996年大中型拖拉机为670 848台;2005年增加为1 395 981台,翻了一番多;2012年4 852 400台;是1996年的7.23倍。其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人力资源等也出现了积累性增加。在“一五”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仅为41.8亿元;“九五”时期农业建设投资为3 143.2亿元,是“一五”时期的75.20倍。水利基建投资在“一五”时期仅为24.3亿元,在“九五”时期为1 993.7亿元。
  (二)农户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农户负担减轻   农户消费结构的变迁和消费数量的增加,农户收入不断持续地增加是主要原因。首先农户收入不断增加。在1990年农户人均年纯收入仅为686.31元,2000年达到了2 253.42元,2010年达到5 919.01元,2012年进一步增加到7 916.58元。农户收入的不断增加促使农户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变迁。其次是农户收入结构更加优化,收入来源渠道多元化和稳定性增强,带动农户扩大消费的信心。农户的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逐步接近家庭经营性收入,2011年农户人均年工资性收入为2 963.43元,2012年进一步增加至3 447.46元。再次农户负担减轻,助推农户增加消费支出。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宣布用五年的时间逐步取消农业税,逐步扩大对农民的补贴范围,在2006年提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了农业税,并增加农户种粮补贴,这样既减轻了农户负担也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同时国家还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增加教育资金支出以及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等都减轻了农户的经济负担。
  (三)农户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变化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
  农户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变化是农户消费支出增加和消费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农户消费预期变短和边际消费倾向提升。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影响到农户的居民的消费观念,农户受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影响逐渐提升了消费层次,促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农户消费倾向的提升扩大了消费支出和促使消费结构的变迁。1996年以来,中国农户的消费倾向不断提升,2000年中国农户消费倾向为74%,2005年为78.5%,2012年为74.6%,2000年以来中国农户消费倾向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农村出现了租赁消费和服务性消费等多种新消费方式,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便利了农户的消费,带动农户的消费层次的提升。此外,在农户内部也存在消费的示范效应,在示范效应和模仿效应的刺激下,农户消费数量和消费内容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变迁优化。
  (四)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
  农村消费环境是农户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外动力,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带来的农村消费条件的便利势必会增加农户消费支出。没有较好的消费环境和没有良好的消费便利条件,就会导致出农户即使有钱也无处可花和难花的现象。近年来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农户的消费支出结构的变迁。首先,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推进大型商品流通企业进入农村,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促使农村流通渠道多元化,降低了商品在农村的流通成本。同时,农村综合型商品超市在农村得到了蓬勃发展,消费品数量多和质量优并且齐全适销对路,便利了农户的消费。其次是农村市场秩序的改善。国家对农村消费市场秩序进行了改善,加大了对消费品质量监管和督查,保证农户得到安全高质量的消费。再次,消费补贴制度不断完善。为促进农户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带动了农户对高端家电的消费支出,促使消费结构的变迁。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发展
  虽然中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相比于1996之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发展。首先,农村社会医疗保险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大病致贫的问题,并且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上实现了农户全覆盖,增加了农户消费的信心。其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了保障农村劳动者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劳动者在年老时按照养老保险缴费状况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再次,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在2008年为4 305.5万人,2012年增加为5 344.5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也是(下转34页)(上接31页)不断提高,2008年为987.6元/人、年,2012年增加至2 067.8元/人、年。农村五保供养中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救济平均标准由2008年的2 176.1元/人、年提高为4 060.9元/人、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发展使农户逐步摆脱无保障的状况,这无疑会增加农户的消费信心,进而推动农户消费结构的变迁优化。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分析与开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2] 房爱卿.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赵卫亚.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J].中国农村经济,1999,(9).
  [4] 张秋惠,刘金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其消费支出行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0,(4).
  [5] 马树才,刘兆博.中国农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
  [6]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0,(10).
  [7] 阿马蒂亚·森.以自有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8] 刘和旺,单颖.可信承诺与国家理论——诺思国家理论的新进展[J].统计与决策,2008,(10).
  [9] 赵殿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成就经验和发展方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12-11.
  [10] 王宏伟.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趋势及制约农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0,(4).
  [责任编辑 仲 琪]
其他文献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型具有现实的客观必然性和紧迫性.发展方式科学转型的目标是建立科学发展方式.发展方式科学转型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本设计以"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为背景,结合3D打印与激光切割技术,制作一辆以STC8A微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单元的节能直立车模。以Keil为开发环境,利用电感获取赛道
中国史学传统包含春秋笔法与秉笔直书。历史不仅是经验参照,而且是价值标尺和道德准则,因而对治国理政具有重大影响。现代治国理政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方法和
应用光谱分析方法对高胆固醇血症血清中胆固醇的不同含量情形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正常人血清和高胆固醇血症血清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并分析了二者的谱线特征与差异。结果表明,高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
普通烧水铝壶或不锈钢壶,用下面方法可以加工成响壶。取两个废日光灯起动器外壳,沿上面的齿状纹部位剪下带有圆孔的一端。将其中一个外边沿抹上少量胶水后嵌入另一个内,做成
期刊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党的传家宝,是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这个机器人堪称是件艺术精品,而且还是一位女性机器人。设计者打算把她造成十全十美的女郎,因此全部材料和每个零件都经过了反复精心的筛选。要是说还有些不足的话,那就是她
1830年4月10日,皮埃尔伯爵与索朗热小姐前往凯尔马雷克城堡度蜜月。沿途风光旖旎,和风习习,春日的阳光让无垠的原野闪烁着绿色的光斑。突然,车子猛地向前一窜,车身摇晃,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