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派祖师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y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石如,初名琰,字石如,自号完白、完白山人等,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篆刻上创立了影响极大的“邓派”,对篆刻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邓石如刻苦好学,他为了写好篆书,用半年的时间手抄《说文解字》二十本,把书中所收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抄二十遍,近二十万个篆字。这种执著、刻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邓石如的篆刻起初是跟父亲学的,主要目的是用篆刻来维持生活,所以早期的篆刻面貌杂芜,没有固定的风格。在他三十二岁左右,经人推荐到江宁(现南京)梅家,他如饥似渴地学了八年,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后,邓石如遍游名山大川,寻觅古迹,在游历的过程中还得到当时的宰相刘罗锅(刘墉)的器重。
  在当时“浙派”一枝独秀的情况下,邓石如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而是独辟蹊径地把篆书融入到篆刻当中,并结合汉碑额篆,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改变了当时浙派重刀法、强调金石味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以书入印”、讲求笔意,追求线条丰富变化的新风尚。
  邓石如三十九岁时刻制的朱文印“意与古会”是他“以书入印”的代表作(如图1)。印文不但体现出小篆“婉而通”的特点,其中不乏遒劲之气,充分表现了他所追求的刚健婀娜的意蕴。此后的“新篁补旧林”“一日之迹”等作品标志着朱文印风格的定型(如图2)。
  在白文印的创作上,邓石如也有自家面貌,如“邓石如”“邓石如字顽伯”“邓氏完白”等,其中“邓氏完白”印展现了邓石如篆隶相参在白文篆刻中的运用,表现出他对饱满和浑厚的追求(如图3)。
  正因为他的开拓与创新,邓石如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把篆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后世对邓石如也有着极高的评价。
其他文献
同学们都知道,“墨宝”指的是书法作品。用“墨宝”来指代书法作品,足见墨的重要性。  墨的历史  在汉代之前,人们很爱用天然石炭来写字,用的时候将石炭在砚石上磨成粉末,再加入水调和使用。  到了汉代,人们发现,将松树枝烧成炭,再加入动物胶质,经过反复锤炼,就形成了浓黑无光、质细易磨的松烟墨了。用松烟墨写出来的字气味清香、浓淡相宜,很受人们欢迎。  松烟墨的流行造成了原料之一的古松被大肆砍伐。因此,宋
期刊
“益”的本义,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晓,但只要细读篆文“益”,便会明白八九分。 由横向的“水”和“皿”组成,突出盛器中的水横流。“益”的造字本义是指从水从器皿里满出来的。隶书 将篆文的“水”写成 。当“益”的“横溢”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水”另造“溢”代替。  现在通常使用的是“益”的引申义。如,“延年益寿 ”的意思是延长寿命,增加岁数。这里“益”是增加的意思。“受益匪浅”“满招损、谦受益”,这里的“
期刊
一幅墨韵生动的中国书画完成以后,在恰当的位置盖上一枚红红的章印,这鲜丽的红色印记便使整幅作品产生画龙点睛般的美妙效果。  千年以来,我们中国的文人对书画用品大多都很讲究,大至环境、书桌、书柜,小至笔筒、砚墨,甚至一张纸、一支笔、一方印章。对印泥也不例外,因为印泥压印是完成中国书画的压轴戏。  印泥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作品所表达的艺术效果。泡沫印泥一般用于签署文件等;书画上用的印泥,决非是一般文具
期刊
1980年春,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这样叙述:“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乌镇在清朝末年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当水陆要冲……镇上古迹之一有唐代银杏,至今尚存。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梁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  “茅盾故居”就坐落在小镇的观前街十九号。1896年7月4日
期刊
张堰位于上海金山区。传说二千年前的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到此隐居,因而得名。这座江南古镇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却闻名遐迩,这里诞生了近代史上著名的南社,出生于这个小镇的白蕉更是现代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今天,吴老师带同学们游一游张堰古镇,欣赏一下白蕉和他的南社社友们的书法佳作。  一百多年前成立的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成员囊括当时“中国半数的知识精英”,不仅有毛泽东的诗友柳亚子,更有
期刊
唐代诗人杜甫曾说“书贵瘦硬方通神”,书法家中的“痩硬”者不在少数,但在文人里,茅盾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传统的学书之路  茅盾的祖父是个秀才,虽然多次参加乡试未中,但练就了一手好字。他把自己双勾好的柳公权《玄秘塔碑》让小茅盾填墨,还时不时亲自把笔指导。在茅盾的楷书有了底子后,望孙成龙的祖父“双管齐下”,一边让茅盾继续临写唐楷,一边教他临写“朝考卷”。好学的小茅盾不怕辛苦,坚持每天练习,先摹后临,不
期刊
巢,篆字 由两部分构成,下面是一棵大树,上面是大树上安了一个暖烘烘的窝,窝里住着三只可爱的小鸟。同学们看,小鸟正仰着小脑袋,等着鸟妈妈来喂虫子呢。“巢”的造字本义就是鸟窝。  巢有大有小,小的如蚂蚁、蜜蜂的窝——“蚁巢”“蜂巢”,大的如我们人工建造的“鸟巢”。下面,我们走近这些形形色色的“巢”。  蚁巢  蚁巢  别看蚂蚁个儿小,但绝对是建筑专家。在沙漠中有一种蚂蚁,建的窝外面还有一圈土,远看就如
期刊
读师范时,我选修的是国画书法。工作以后,我教语文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因为“能写会画”,很快博得了学生们的好感,我便写点励志的小作品,奖励进步较大的学生。学生们喜欢我的字,而每次的“奖品”,我都要练上好几遍。不知不觉,我的书法水平提高了不少。  在我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开始模仿我的字,还常常拿来向我“炫耀”。索性,我要求他们每日一练。每天下午放学后,我无偿辅导他们练习半小时钢笔字。刚开始不知道怎么教
期刊
公元1102年的一个春日,大书法家米芾正与几位老友在花园里饮酒吟诗,闲谈中不知谁提议:春光明媚,何不结伴出游?喜山乐水的米芾连声响应:“好!好!还记得数十年前北固山多景楼之行吗?至今难忘呀!不如故地重游……” 一位朋友却打断了米芾的美好回忆:“哎呀,你不知道,多景楼在几年前已毁于一场大火了……”大家都惊愕了。米芾沉默半晌,随后起身研墨铺纸,惆怅之中,挥毫写下这首大字行书《多景楼诗》:“华胥兜率梦曾
期刊
汪东阳是明代末年的一位篆刻家,他特别痴迷汉代印章。有一次,汪东阳得到一方精美的汉代铜印,印文为“汪关”,出于对印章的喜爱,从此以后他就改名为“汪关”。  汪关刻印,善用冲刀,笔画起、收干净利落。印章风格以典雅纯净、和平精整为特点,追求秦汉法度,印章整体彰显雍容华贵的气象(如图1)。那个时代,篆刻的风格大多受到文彭、何震的影响,带有时代的气息。而汪关的篆刻直接取法秦汉印风,他也是当时唯一一个能够跳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