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2日,日本央行宣布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决定从2014年1月开始,每个月购买13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其中约2万亿日元用于购买日本政府债券(JGBs),约10万亿日元用于购买短期国库券,该计划并不设置具体终止期限,以和零利率政策一起实现2%的价格稳定目标。至此,美日欧世界三大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均已宣布实施或将实施“无限期”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对于稳定全球经济与金融形势起到了正面作用
量化宽松政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目的。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其旨在通过相关金融资产的购买,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此来平复金融体系动荡。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期,量化宽松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压低长期利率,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刺激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复苏。对于各国来说,量化宽松也被寄予不同希望。目前,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主要目标为促进就业;日本的量化宽松主要目标为刺激通胀和压低日元汇率;欧元区量化宽松主要目标为降低各国国债收益率之间的息差,维护整个欧元区金融市场稳定。
量化宽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金融危机爆发初期,量化宽松政策有效地消除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短缺,抑制了金融风险进一步大面积的扩散,达到了稳定金融市场的目的,避免更深层次的金融系统性危机的爆发。
量化宽松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好转。以美国经济为例,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美国经济增速分别为-0.3%和-3.1%,然而到2010年和2011年已经分别恢复到2.4%和1.8%,虽然由负转正的恢复并不能完全归结为量化宽松政策的施行,但是可以说量化宽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量化宽松政策还可通过贸易渠道刺激世界其他地区的需求,从而对全球经济恢复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量化宽松政策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对于稳定全球金融和经济形势具有一定的正面效果,但是随着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力度的不断增加和期限的不断延长,其带来的正面效果不断降低,而负向溢出效应却越来越大。
首先,量化宽松政策将加剧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泛滥,推动国际资本流向新兴市场经济体,加剧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波动。1月22日,国际金融协会发布最新新兴市场资本流动报告指出,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近年来国际资本从发达经济体大规模流向新兴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报告预计今明两年新兴市场私人资本净流入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国际资本将会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严峻挑战:国际资本流入将造成新兴市场货币升值压力,阻碍其出口贸易的发展;资本流入造成新兴市场风险资产价格上升,加剧其宏观经济风险;资本流入造成国内货币投放增加,加剧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量化宽松政策将会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助推,加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并对全球供给带来负向冲击。从美国的实践看,每一次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都会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以预计,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都宣布实施“无限期”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预期将会更加剧烈。
最后,发达经济体不断升级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货币战风险。汇率干预的盛行将会激发贸易保护主义,各国通过竞争性的、以邻为壑的汇率贬值不但不会带来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反而可能刺激一些国家滥用贸易保护手段,从而引发贸易战,阻碍全球贸易发展,最终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影响弊大于利
量化宽松政策将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一定好处。例如,可以通过促进外部经济环境好转而刺激我国出口,并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不断实施,其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正逐步下降,通过贸易渠道对我国带来的正面效应也在逐步降低。
量化宽松将会对中国经济带来更多负面冲击。首先,量化宽松将会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从两方面对我国经济造成负面冲击: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会通过进口渠道对我国供给面造成负面冲击,影响国内企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会加大输入型通胀压力。其次,量化宽松的持续升级将会引发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良好的经济前景使得量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正源源不断流向中国,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会面临较大的“热钱”流入压力。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将会加剧国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加大国内宏观经济调控难度。
量化宽松政策对于稳定全球经济与金融形势起到了正面作用
量化宽松政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目的。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其旨在通过相关金融资产的购买,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此来平复金融体系动荡。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期,量化宽松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压低长期利率,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刺激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复苏。对于各国来说,量化宽松也被寄予不同希望。目前,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主要目标为促进就业;日本的量化宽松主要目标为刺激通胀和压低日元汇率;欧元区量化宽松主要目标为降低各国国债收益率之间的息差,维护整个欧元区金融市场稳定。
量化宽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金融危机爆发初期,量化宽松政策有效地消除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短缺,抑制了金融风险进一步大面积的扩散,达到了稳定金融市场的目的,避免更深层次的金融系统性危机的爆发。
量化宽松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好转。以美国经济为例,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美国经济增速分别为-0.3%和-3.1%,然而到2010年和2011年已经分别恢复到2.4%和1.8%,虽然由负转正的恢复并不能完全归结为量化宽松政策的施行,但是可以说量化宽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量化宽松政策还可通过贸易渠道刺激世界其他地区的需求,从而对全球经济恢复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量化宽松政策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对于稳定全球金融和经济形势具有一定的正面效果,但是随着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力度的不断增加和期限的不断延长,其带来的正面效果不断降低,而负向溢出效应却越来越大。
首先,量化宽松政策将加剧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泛滥,推动国际资本流向新兴市场经济体,加剧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波动。1月22日,国际金融协会发布最新新兴市场资本流动报告指出,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近年来国际资本从发达经济体大规模流向新兴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报告预计今明两年新兴市场私人资本净流入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国际资本将会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严峻挑战:国际资本流入将造成新兴市场货币升值压力,阻碍其出口贸易的发展;资本流入造成新兴市场风险资产价格上升,加剧其宏观经济风险;资本流入造成国内货币投放增加,加剧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量化宽松政策将会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助推,加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并对全球供给带来负向冲击。从美国的实践看,每一次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都会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以预计,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都宣布实施“无限期”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预期将会更加剧烈。
最后,发达经济体不断升级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货币战风险。汇率干预的盛行将会激发贸易保护主义,各国通过竞争性的、以邻为壑的汇率贬值不但不会带来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反而可能刺激一些国家滥用贸易保护手段,从而引发贸易战,阻碍全球贸易发展,最终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影响弊大于利
量化宽松政策将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一定好处。例如,可以通过促进外部经济环境好转而刺激我国出口,并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不断实施,其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正逐步下降,通过贸易渠道对我国带来的正面效应也在逐步降低。
量化宽松将会对中国经济带来更多负面冲击。首先,量化宽松将会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从两方面对我国经济造成负面冲击: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会通过进口渠道对我国供给面造成负面冲击,影响国内企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会加大输入型通胀压力。其次,量化宽松的持续升级将会引发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良好的经济前景使得量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正源源不断流向中国,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会面临较大的“热钱”流入压力。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将会加剧国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加大国内宏观经济调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