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中国社会科学知青时代的终结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yua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知青一代”对当代中国的思想学术和政治文化具有毋庸置疑的深刻影响,因而项飙宣告的“知青时代的结束”,不仅意味着带有强烈代际烙印的学术与政治实践方式的终结,也暗含一种由社会变革导致的精英气质蜕变,及其中裹挟的政治治理与学术制度的内在危机。如何面对这种困境,如何反思和正确对待知青时代的精神价值与经验遗产?是今天各方面都处在急剧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对项飙的回应中,罗小朋认为知青时代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他们建构的基于政治互信的“信任网络”,对中国化解当前的治理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学术研究的路径上,知青经验的多样性与地方性十分有利于克服源于传统中国政治模式中强烈的“统一”意识,因而对项飙提出的“独特经验向理论资源转化”上的失败作出了解释,罗小朋指出其根源在于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知青一代在知识能力和理论建构能力上的匮乏,以及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学界“话语权”的长期压迫。基于此,罗小朋认为“社会学想象过剩”的论断也并不妥当,正是由于知识的缺失,中国学者缺乏有集体行动意义、有现实感和对人性有深刻理解的“社会学想象”。
  对“知青时代的终结”,郑也夫在文中提出了更加批判的看法,他认为项飙所说的知青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全面退出”是有失偏颇的,学术的影响力依托于学术作品而非管理权力。学风的巨大转变,是代际特征与社会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术环境的巨大变化,相比起项飙所强调的,基于特殊经历成就的“知青气质”,更能够深刻地左右中国学者的学术生产方式。而知青学者开拓、发散式的探索特征,和当前学界与政界知青时代的更迭现象一样,都是由特殊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所导致的。
  “一笔一画地描出另一种声音”,是项飙在其文末对后知青学者学术态度的根本诉求。郑戈认为,正是这种在禁锢中寻找自由、探寻边界的能力上,知青世代的经验遗产对当下极具借鉴意义;随着“规范化”的日益加深,知青学者“非正式圈子”的专业知识生产方式被排除于体制的高墙之外,而中国学界的传承同时又普遍面临在西方强势话语主导下的“纵向传承”困境,这种本土关怀的缺失,亦可能成为学术实践上的枷锁。尽管后知青学者带有先天的局限性,但同时他们也更加稔熟与既成的体制周旋,能够更加平衡地把握历史传统及西方知识;在这些经验与智识的起伏交替中,知青与后知青们在代际传接的过程中共同构建着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其他文献
在一个充满敏感词的互联网话语时代,充斥着各种语义混论的现象,但是很少有一个词像“中产阶级”,其词义和社会的自我理解都存在着如此的混乱和不确定。但在过去几年间,从城市马拉松运动到海外购物大军的兴起,从最近的雷洋案到国家主席紧急呼吁善待“中间收入群体”,一个似乎语义模糊实则越来越清晰的中产阶级,前所未有地被快速聚焦在政治舞台当中。中国的中产阶级是如何炼成的?本文旨在厘清有关中产阶级的叙述,以哈特和奈格
期刊
台北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9月  赵刚推荐:台湾的文学主流,不管是现代派还是“内向派”,其实长期以来都已在文学和现实、文学和历史之际筑上了高墙,既保卫了他或她的内在当下,也从而巩固了外在现实。而本书的作者,他的文学、现实与历史之间缠绕万端,这么说是因为《台北恋人》是一个高昂的理想主义在两三个世代之间蒸发且退化的故事,是一个乃孙不肖乃祖的故事。当他暗自目睹了2014年的“三一八”和
期刊
[文章导读]本文的启示意义,不只是它为我们描绘了德国小农对工业化农业的游行抵抗,而是它也为我们展示了欧洲“后现代政治”的丰富运动细节。它不同于传统的议会政治,也不同于由《查理周刊》事件揭示的欧洲多元文化政治的困境。它体现了当代欧洲政治的特殊活力,而如果仅仅依照旧式的政体学说或政治想象,都不可能真正理解当代欧洲政治的内在动力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受够了!”:德国的农业生态政治  1月17日中午,柏
期刊
《文化纵横》2015年4月刊“全球宗教的复兴?”封面专题,引人深思。兹略述以下几点感想:  现代政治失败了吗?为何当今世界呈现了一种普遍的宗教复兴现象?!举凡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佛教、民间信仰、以及不同国家的传统宗教等等,它们的复兴几乎覆盖了人类文明所有领域。  依据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世界文明的演进将伴随政教关系在制度层面的彼此分离,宗教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已不再涉及整个政治,
期刊
在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研究中,基于血缘的宗族关系及“乡村-国家”的研究范式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种范式认为中国民间的宗教活动是促进国家与民间社会进行沟通的主要途径。但对于众多真正处在“帝国边缘”的少数民族村寨来说,国家意识在村寨的神圣性中并不存在,其凝聚地方社会的纽带基于地缘关系而构建,这种村寨空间及村寨边界的神圣性,是少数民族社会“村寨主义”的中心特征。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为例,详细
期刊
自2014年8月19日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爆发黑人骚乱以来,美国社会中黑人与警察的冲突的消息就不断传出。2015年4月27日,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大规模黑人骚乱再次将美国的种族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非洲人愤怒地走上街头的画面不禁让人回忆起2009年7月和2012年6月广州发生的非洲人群体性事件。这两个事件都起因于广州警察盘查签证过程中非洲人意外死亡,最后也都演变为非洲人大规模街头集聚,阻断交通,围堵
期刊
1970年代以来的全球民主化浪潮以及接踵而来的大规模退潮,显示出民主政治体制本身不足以为自己的持续生存提供坚实的基础。一大批后发民主国家由于缺乏将政治图景转化为现实条件的国家治理能力,反而在建立了民主政权之后,急速地退回到威权政体、寡头政治当中。构建一个有效的国家,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有效国家的实质是强大的国家能力,对立面是失败国家。恰如福山所指出的,“软弱无能的国家或失败的国家已
期刊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呈现出一幅悖论的景象: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启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改革,以推进国家政治体制的常规化运作;另一方面,沿袭自毛泽东时代的诸多政权治理手段普遍存在于当代中国的政治治理过程中。本文作者透过议事协调小组类型、设立动机、运作过程和后果的实证分析,为澄清中国政治运作逻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这类议事协调机构既是传统官僚制在新环境下对非常规任务的反应,又是主政者调配资源、
期刊
2015年4月12日,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九间堂会馆的无极书院举办了一场易学讲座。这场封闭式活动的发起人,是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得益于他在商界的名望,听众阵容堪称豪华,囊括了上海社会各领域的精英人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讲座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易文化”的普及和交流,主办方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戴志康在活动结束之际,邀请在座的企业家们参与到无极书院传播“易文化”的事业当中,并阐明了自己将中医产业与“易文
期刊
反思五四妇女史观  十年前,曾有一位美国的中国妇女史学者问我,1919年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在花轿里刎颈自杀的长沙赵五贞女士有没有主体性?瞬间把我问住了,不知如何作答。赵五贞事件是近代妇女之死中非常著名的事件之一。赵五贞,长沙南阳街眼镜作坊赵某之女,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配给年长自己许多的吴姓商人为继室。花轿到吴家门口时,媒人掀开轿帘,发现其自杀。赵五贞之死引起了湖南媒体的极大关注,发酵成声讨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