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简述了高淳区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发展瓶颈,并提出了发展目标及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稻米产业链;发展目标;具体措施
为加快推进全区稻米产业实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我区按照乡村振兴总体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水稻产能,坚持市场导向,围绕“产业高效化、产品品牌化、生产绿色化”要求,推动稻米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延长稻米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拓宽增收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夯实全面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1 发展现状
1.1 稻谷生产方面
2020年,高淳区水稻种植面积0.68万hm2,水稻单产593.7kg/667m2,水稻总产60617t,稻谷自给率79.1%(人口按42万计算,1斤稻谷/人·d)。
1.2 种植结构方面
根据省印发的评定依据,优质水稻包含高端优良食味水稻(稻肥轮作、稻田综合种养等有机、绿色生产方式)、中端优良食味水稻(稻麦两熟等生产方式)、常规优质稻三部分。据调查统计,高淳区高端优质水稻种植面积0.33万hm2,占比48.97%,中端优质水稻种植面积0.19万hm2,占比28.40%,常规优质水稻种植面积0.15万hm2,占22.53%,全区优质水稻(高端、中端、常规)种植占比99.9%。
1.3 稻米产值方面
2020年,我区高端优良食味水稻产值23166万元,中端优良食味水稻产值8970万元,常规优质稻产值3549万元,全区优质水稻总产值3.57亿元。
2 发展瓶颈
2.1 稻米加工产品单一
多年来,稻米生产得到了稳固,但稻米加工发展缓慢,近年来虽稻强米弱局面有很大改变,但优质水稻的生产与加工的集中度还不够高,精深加工水平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多功能米、米饼、米粉等产品等还不多。
2.2 品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品牌代表品质,意味着价值,也是产业集聚的集中体现,我区优良食味稻米基地参与“金陵味稻”大米在品牌打造中先后获得南京好大米、江苏好大米等奖项,但“金陵味稻”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不够强,与国内东北大米、五常大米等知名品牌大米相比还有差距。此外,种粮大户的销售渠道以单位食堂和农贸市场批发为主,少部分通过网络销售,价格相对比较低,种粮效益不明显。
2.3 技术集成上还需进一步提升
从水稻生产实践来看,单靠某一项或几项技术措施大幅度促进产业发展已经不切实际,从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来看,尽管在生产过程中种子、栽培、土肥、植保、农机等相互间也有协作,但技术集成距离“一条龙”服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 发展目标
产业产值方面:2021年全区优质水稻产值达到4亿元,到2025年全区优质水稻产值达到5亿元。产业技术方面:严格按照市级制定的“金陵味稻”水稻种植“两规程、两标准”,进行水稻的生产管理和收获储运加工。三产功能方面:引导开展以水稻田为核心的“农民丰收节”庆典活动,创建稻米“味稻小镇”,打造“最美稻田”、“网红稻田”,促进稻田农业旅游发展。品牌创建方面:做大做强“金陵味稻”高淳优良食味稻米区域品牌,重点培育“秋亚”“淳南”“金陵禾田坊”等地方稻米品牌产品,生产创建一批具有高淳特色的有机稻米、富硒稻米及地理标志产品。继续扩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开展多渠道的宣传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提高稻米产业链提升计划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4 具体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区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密切与财政、规划与自然资源、水务、科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做好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服务,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区级稻米产业“链长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4.2 加大政策扶持
切实加强粮食最低收购价、农机补贴、耕地地力补贴等政策落实。落实市水稻生态补偿政策,按各镇街水稻实际种植面积,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50%)继续给予120元/667m2的补偿,由镇街统筹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稻生产环境保护和修复等;提高稻谷规模种植补贴精准度,对种植水稻2hm2及以上的实际生产主体,按照补贴不低于100元/667m2的标准给予扶持;实施優良食味稻米提升行动,支持优良食味水稻种植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引导支持金融机构为粮食生产者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继续开展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
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项目、美丽乡村资金、农业园区资金、产业化项目等各项涉农资金,围绕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关键节点进行“补链强链”;打造1-2个农业园区开展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优质稻米产业链各环节,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3 推广优良食味品种,提升价值链
优质品种是水稻产业发展的“芯片”,需要科研院校与种企、粮企、种植端发力共振,用产业链推动创新链进行原始创新,用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健康发展。要大力开展优新品种展示推广工作,特别是口感、外观、抗性、产量等综合性状协调且好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的推广,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由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根据我区生态条件、播栽习惯,主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梗系列、宁香梗系列等)。鼓励龙头企业与种粮大户开展实质性合作,探索组建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利益共同体,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稻米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重点发展方便米饭、方便米粉、酥脆饼干、米制饮料、年糕、米糠油等粮食转化精深加工品,进一步发掘稻谷价值,创造产品利润,提高水稻产业附加值。 4.4 着力提升粮食科技与装备支撑水平
围绕粮食生产,加强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坚持量质并重、用养结合、建管协调、生态优先;支持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加快推广绿色优质高抗水稻新品种,集成推广减肥减药、省工节本的绿色技术模式与物质装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在我区已经连续实施10多年,是我们种植业系统抓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其“主抓手”作用,切实加大创建力度,建足建好,提升创建水平,突出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大面积粮食生产。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提升粮食机械化生产水平,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6%。
4.5 加强指导服务
一是组织专家开展挂钩指导服务。密切关注水稻生长动态,于水稻育秧移栽、搁田烤田、拔节长穗等关键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现场指导,实行挂钩对接,做好技术服务,突出机艺融合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智能化、服务社会化要求,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实用技术到位率,因地制宜及时提出技术指导意见,通过微信、QQ、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递到种植大户;二是强化苗情监测调度和分析。及时掌握苗情、水情、旱情、虫情、肥情,及时开展综合分析,为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种粮大户和基层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做到技术下乡、服务到田、全程跟踪,切实提升粮食生產管理服务水平;三是着力防灾减灾。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密切联系,积极沟通会商,加强灾害监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做好救灾物资储备,落实防范措施,-旦出现灾害性天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争取防灾减灾主动,最大程度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四是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水稻+N”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发展绿色稻米、有机稻米,提高复合种植效益;五是适时组织开展水稻生产管理技术观摩培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考察交流,推动稻米产业技术不断进步。
4.6 强化示范引领
宣传推介稻米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推广一批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典型案例。组织科企对接、村企对接,举办农事节庆和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全方位展示稻米产业、稻米文化和稻米产品,营造政策扶持、舆论关注、社会参与的稻米产业发展良好氛围。围绕打造优质稻米产业,积极参与南京市“好大米”评鉴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
4.7 加强工作考核
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对各镇街稻米产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支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项目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分配等挂钩,加强扶持政策的精准度,强化正向激励,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仲兆万,曹子想,万书.沭阳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J].现代农业,2019(11):74-76.
[2] 何玉奎,刘松,冯伟.南京市六合区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6):51-52.
[3] 杨秀峰.优质稻米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大科技,2014(25):251,252.
[4] 朱正斌,周建明,沈雪林,等.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稻米,2018(2):114-118.
关键词:稻米产业链;发展目标;具体措施
为加快推进全区稻米产业实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我区按照乡村振兴总体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水稻产能,坚持市场导向,围绕“产业高效化、产品品牌化、生产绿色化”要求,推动稻米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延长稻米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拓宽增收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夯实全面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1 发展现状
1.1 稻谷生产方面
2020年,高淳区水稻种植面积0.68万hm2,水稻单产593.7kg/667m2,水稻总产60617t,稻谷自给率79.1%(人口按42万计算,1斤稻谷/人·d)。
1.2 种植结构方面
根据省印发的评定依据,优质水稻包含高端优良食味水稻(稻肥轮作、稻田综合种养等有机、绿色生产方式)、中端优良食味水稻(稻麦两熟等生产方式)、常规优质稻三部分。据调查统计,高淳区高端优质水稻种植面积0.33万hm2,占比48.97%,中端优质水稻种植面积0.19万hm2,占比28.40%,常规优质水稻种植面积0.15万hm2,占22.53%,全区优质水稻(高端、中端、常规)种植占比99.9%。
1.3 稻米产值方面
2020年,我区高端优良食味水稻产值23166万元,中端优良食味水稻产值8970万元,常规优质稻产值3549万元,全区优质水稻总产值3.57亿元。
2 发展瓶颈
2.1 稻米加工产品单一
多年来,稻米生产得到了稳固,但稻米加工发展缓慢,近年来虽稻强米弱局面有很大改变,但优质水稻的生产与加工的集中度还不够高,精深加工水平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多功能米、米饼、米粉等产品等还不多。
2.2 品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品牌代表品质,意味着价值,也是产业集聚的集中体现,我区优良食味稻米基地参与“金陵味稻”大米在品牌打造中先后获得南京好大米、江苏好大米等奖项,但“金陵味稻”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不够强,与国内东北大米、五常大米等知名品牌大米相比还有差距。此外,种粮大户的销售渠道以单位食堂和农贸市场批发为主,少部分通过网络销售,价格相对比较低,种粮效益不明显。
2.3 技术集成上还需进一步提升
从水稻生产实践来看,单靠某一项或几项技术措施大幅度促进产业发展已经不切实际,从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来看,尽管在生产过程中种子、栽培、土肥、植保、农机等相互间也有协作,但技术集成距离“一条龙”服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 发展目标
产业产值方面:2021年全区优质水稻产值达到4亿元,到2025年全区优质水稻产值达到5亿元。产业技术方面:严格按照市级制定的“金陵味稻”水稻种植“两规程、两标准”,进行水稻的生产管理和收获储运加工。三产功能方面:引导开展以水稻田为核心的“农民丰收节”庆典活动,创建稻米“味稻小镇”,打造“最美稻田”、“网红稻田”,促进稻田农业旅游发展。品牌创建方面:做大做强“金陵味稻”高淳优良食味稻米区域品牌,重点培育“秋亚”“淳南”“金陵禾田坊”等地方稻米品牌产品,生产创建一批具有高淳特色的有机稻米、富硒稻米及地理标志产品。继续扩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开展多渠道的宣传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提高稻米产业链提升计划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4 具体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区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密切与财政、规划与自然资源、水务、科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做好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服务,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区级稻米产业“链长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4.2 加大政策扶持
切实加强粮食最低收购价、农机补贴、耕地地力补贴等政策落实。落实市水稻生态补偿政策,按各镇街水稻实际种植面积,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50%)继续给予120元/667m2的补偿,由镇街统筹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稻生产环境保护和修复等;提高稻谷规模种植补贴精准度,对种植水稻2hm2及以上的实际生产主体,按照补贴不低于100元/667m2的标准给予扶持;实施優良食味稻米提升行动,支持优良食味水稻种植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引导支持金融机构为粮食生产者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继续开展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
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项目、美丽乡村资金、农业园区资金、产业化项目等各项涉农资金,围绕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关键节点进行“补链强链”;打造1-2个农业园区开展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优质稻米产业链各环节,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3 推广优良食味品种,提升价值链
优质品种是水稻产业发展的“芯片”,需要科研院校与种企、粮企、种植端发力共振,用产业链推动创新链进行原始创新,用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健康发展。要大力开展优新品种展示推广工作,特别是口感、外观、抗性、产量等综合性状协调且好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的推广,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由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根据我区生态条件、播栽习惯,主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梗系列、宁香梗系列等)。鼓励龙头企业与种粮大户开展实质性合作,探索组建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利益共同体,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稻米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重点发展方便米饭、方便米粉、酥脆饼干、米制饮料、年糕、米糠油等粮食转化精深加工品,进一步发掘稻谷价值,创造产品利润,提高水稻产业附加值。 4.4 着力提升粮食科技与装备支撑水平
围绕粮食生产,加强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坚持量质并重、用养结合、建管协调、生态优先;支持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加快推广绿色优质高抗水稻新品种,集成推广减肥减药、省工节本的绿色技术模式与物质装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在我区已经连续实施10多年,是我们种植业系统抓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其“主抓手”作用,切实加大创建力度,建足建好,提升创建水平,突出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大面积粮食生产。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提升粮食机械化生产水平,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6%。
4.5 加强指导服务
一是组织专家开展挂钩指导服务。密切关注水稻生长动态,于水稻育秧移栽、搁田烤田、拔节长穗等关键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现场指导,实行挂钩对接,做好技术服务,突出机艺融合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智能化、服务社会化要求,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实用技术到位率,因地制宜及时提出技术指导意见,通过微信、QQ、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递到种植大户;二是强化苗情监测调度和分析。及时掌握苗情、水情、旱情、虫情、肥情,及时开展综合分析,为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种粮大户和基层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做到技术下乡、服务到田、全程跟踪,切实提升粮食生產管理服务水平;三是着力防灾减灾。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密切联系,积极沟通会商,加强灾害监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做好救灾物资储备,落实防范措施,-旦出现灾害性天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争取防灾减灾主动,最大程度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四是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水稻+N”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发展绿色稻米、有机稻米,提高复合种植效益;五是适时组织开展水稻生产管理技术观摩培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考察交流,推动稻米产业技术不断进步。
4.6 强化示范引领
宣传推介稻米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推广一批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典型案例。组织科企对接、村企对接,举办农事节庆和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全方位展示稻米产业、稻米文化和稻米产品,营造政策扶持、舆论关注、社会参与的稻米产业发展良好氛围。围绕打造优质稻米产业,积极参与南京市“好大米”评鉴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
4.7 加强工作考核
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对各镇街稻米产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支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项目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分配等挂钩,加强扶持政策的精准度,强化正向激励,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仲兆万,曹子想,万书.沭阳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J].现代农业,2019(11):74-76.
[2] 何玉奎,刘松,冯伟.南京市六合区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6):51-52.
[3] 杨秀峰.优质稻米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大科技,2014(25):251,252.
[4] 朱正斌,周建明,沈雪林,等.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稻米,2018(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