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修辞情境与效果的关系对大学外语教学的深化作用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透过语言应用中辞不达意的现象,分析除语言表达符号之外影响表意效果的因素,指出修辞情境相对于修辞效果而言具有导向性,前者可以左右后者的有效发挥。据此,为使外语学习者可应对由语言表达不当给工作、生活带来的困境并能更准确地“达意”,文章建议作为深化大学外语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还需培养学习者“依境选辞”的意识。
  关键词:修辞情境;修辞效果;大学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66-02
  一、语言应用的窘境
  当一门外语的教学开展到中高级阶段时,除了扩大词汇、复习巩固语法、提高语言应用技能等内容外,还应包括哪些内容以体现出它是对上一阶段学习的必要补充与延伸呢?从事外语教育工作的笔者从下面一个母语应用的例子中得到了一些感触:2013年清明节放假期间,一则刊登在武汉晚报的短新闻引起多家网站的注意,并对其进行了转载。这条短新闻说的是一名大学生清明回乡,见到村里的乡邻问候过节好,结果却被回以不懂事。
  阅读之后笔者不由想到,像中文“过节好”这样常见且能表示良好祝愿与心意的礼貌用语,对于母语使用者而言,都有被用错的时候,可想而知,中国广大的外语学习者用不好“正确”的外语,也是常见的。于是乎又想到一个例子:一名大一学生在英语作文练习中叙述自己生病、同学来照顾这件事上,写到“She looked after me with my families until I felt better. For her, I can come back quickly.”,这里读者对于“for”词可能有的理解,仅限于“因为”吗?鉴于“for”的多种用法,难免还会有读者根据句中此词所在的位置,直观地将其理解为“对于”“为了”等,而如此一来,句意就显得别扭了。
  就是这样一些语言应用的窘境促使笔者欲通过本文讨论:当语言表达符号(声、形)确定没错、问题出现在了“意”的偏差(即语言表达意思的预期与效果不符)时,(1)可左右表意效果的因素是什么;(2)可如何运用该因素以深化大学外语教学,使其切实是在对前期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延伸。
  二、修辞情境与效果
  对于问题“可左右表意效果的因素是什么”,首先反思上述两个例子:第一例中,乡邻间互致问候与“过节好”该语本身并无不妥,但问题是使用语言交际的时机不对;第二例中,从语法看来,该句并无大碍,但读者会意与作者表意易产生信息收发不对称的现象,所以良好的沟通不只需要交际双方基本的语言知识(如会正确表达语言声形符号),还需要能将其用在合适的情境中,使得施者(表达的人)欲发送的信息能为受者(被表达的人)所识别和接受。这也就是说,情境是左右“意”发生偏差的因素,直接影响着语言交际的效果。
  当然,此处就下结论似显仓促、依据不足,下面为了清楚说明情境是能左右表意效果的因素,本文将情境的讨论范围缩小至语言修辞学这个领域,因为修辞与语言应用密切相关,它研究的正是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如通过比喻、夸张、反问等特定语言表达方式以达到施者的各种目的如建议、支持、辩护、自嘲等。那么修辞情境又是什么呢?
  基于美国学者Lloyd F. Bitzer对修辞情境已做的研究,他认为修辞情境是由人(persons)、事(events)、物(objects)及他们之间各种关系(relations)所构成的复杂结合(complex),而这种结合的关键之处在于各种联系中存在着迫使发生语言表达的急切需要(exigence)。简言之,构成任一修辞情境的要素有三:急切需要、受者和关系网。其中,这里所说的急切需要指的是得借助语言表达起到修饰作用以应景的要求;受者(audience)指的是能被语言表达影响的观众、听众、读者等;关系网(constraints)指的是以相关人、事、物为结点,以他们间各种关系为连线,针对语言表达交织而成的限界,包括了施者的个人喜好、受者的态度、文化传统等。当施者出于急切需要进行语言表达,那么这时施者、施者的语言表达随即融入修辞情境,与刚提到的三要素共同作用,进而影响因修辞而产生的效果。正如之前说到,修辞是带有目的性的,是得缓解急切需要的,所以修辞的效果如何,还得看施者的表达目的在受者一方的实现程度。
  接下来,笔者将Lloyd F. Bitzer研究得出的修辞情境构成部分作为比较的对象,选用一直亲身接触且最为熟悉的母语例子进行分析并说明修辞情境的不同,表意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在武汉地铁车厢里有这样一条宣传语“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它出自唐朝宰相张九龄的诗作《送韦城李少府》,也曾为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出席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所提到。“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该句体现了“对偶”这种修辞方法,即用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进行语言表达。当它出现在三种修辞情境中时,如图所较,修辞效果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图所示,进行如下小结:(1)任一修辞情境虽得有急切需要、受者和关系网三要素,而要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除了这三要素外,情境中必需还得施者与施者语言表达这两关键成分的加入。(2)修辞效果生于修辞情境。比如上图中,三种情境送友、交友、劝友都用a句表述,可是在情境1中除了可意译成b句外,难以得出c和d句,其它两种情况同理。换句话说,b、c、d句虽同出于a句,但受修辞情境因素所左右,b、c、d句不可能随意互换。因此,修辞情境对修辞效果具有导向性,这是二者的关系所在。
  三、修辞情境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发
  诚然,妥当应对母语情境对于学习者而言已具挑战,倘若加之外语情境也得考虑,其所面临的难度自然不言而喻。有人质疑母语都没学好,学外语何用?他们中有多少出了学校仍用得上外语呢?对于这类质疑,笔者也曾自问道,难道外语教学教授的仅仅是某门外语语言系统本身吗?而从上述部分中似乎已可寻得一些答案。
  语言系统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社会的产物,不论母语还是外语在这一点上都是相通的。本文用母语的例子分析修辞情境与修辞效果的关系,启发探索深化大学外语教学之有益于学习者的教学内容。因为在教学中教师们一定不难遇见这种时候:听不懂或读不通学习者的一些或口头或书面看似符合规则的语言表达,经过询问,学习者会将自己原先想法再做解释,这才发现原意(原本打算的意思)与实意(实际产生的意思)竟会如此不同。这种现象提醒教师:当语言教学开展到一定阶段,除了教授学习者近距离接触语言本身,还应适时介绍修辞这一概念,引导学习者能与语言拉开一定距离,从更大范围看清它身处何境,与怎样的人、事、物有关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师生不妨一起设想现实极可能出现的境况,比方说如何解决涉外法律纠纷,如何进行涉外商务谈判,如何进行涉外技术合作等。通过案例讨论积累经验,逐渐体会出施者是如何借助修辞情境使得看似缺省的语言表达别有滋味,而受者又是怎样有意无意选择性地抓住利己表达信息的。
  总之,大学外语教学,区别于中学的外语教学,需要重视深化教学内容。对此,刘亚猛教授的观点中的:“中国外语教学要取得真正的突破,非实现从语言到话语,表达到应对,交流到说服,解释到论辩的跨越不可”。很明显,这反映出一个从“刻板”转向“灵活”的社会需要,至于如何实现,文章建议教学当从培养“依境选辞达意”之意识做起。
  参考文献:
  〔1〕Bitzer, F. Lloyd. The Rhetorical Situation [J]. Philosophy & Rhetoric, Vol. 1, 1968, pp.1-14.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汪龙麟,何长江.温文尔雅[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3〕周耀东.西方修辞与中国的外语教育——刘亚猛教授访谈[J].外国语言文学,2004(01).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北洋政府时期的城市规划法律文化有当今值得借鉴的因素。文章全面回顾北洋政府时期丁文江在上海城市规划机制改革方面的重要贡献,对1926年前后北洋政府时期上海城市规划主体、
目的了解妇科贫血患者健康相关知识和行为状况,为开展妇科贫血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入住妇科的中度或重度贫血患者91例作调查对象,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相关知识和行
目的了解引起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探讨防跌倒宣教的作用,为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76例住院老年患者及家属进行防跌倒知识的普及;对发生过跌倒的患者进行病
PD-L1分子是近年新克隆的B7家族成员,其受体为PD-1,并可能存在另一受体.目前发现,PD-L1分子在肿瘤细胞上表达能影响肿瘤免疫原性,诱导肿瘤特异性CTL凋亡.肿瘤微环境能通过增
家禽的解剖生理与家畜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养殖户只有充分了解家禽的解剖生理特点,根据其特点进行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无讼”是传统诉讼理念的核心力量和价值目标,作为我国传统诉讼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其产生具有深刻的根源。无讼理念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根深蒂固,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历史包袱
摘要:文章以高等教育的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阐述了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着重强调了加强精细化管理对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发展特色以及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从培植精细管理理念、探索精细管理方法以及贯彻落实精细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高等院校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等教育;精细化管理;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
我接触《新湘评论》的时间不算很长。那是2010年秋的一个下午,天空被大块的乌云笼罩着,一场暴雨旋即将至,喜欢在运动场挥洒汗水的我被“堵”在办公室里。随手翻开平时送来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