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案头放着一本《安静的芦苇》,是朋友夏文杰先生的新作。别致的装帧和别样的书名让我爱不释手,灵动的诗句和灵巧的意境让我如品香茗:就让我领你走进那春意盎然的诗行吧。
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说:“作家要有面对简单的事物,比如落日或一只旧鞋子,惊讶得张口结舌的资质。”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春天,面对春天里生发的新生事物,我们曾觉得那样新鲜、别致。然而,伴随现实生活的重负和时光飞逝的惶恐,我们对春天越来越熟视无睹了。就拿我来说吧。人过四十,面对日复一日纷杂的生活,童心、童趣和对一草一木的兴趣荡然无存。
我们关注战争,关注灾难,关注暴力,甚至于网络谣言,但却漠视身边的一草一木,点点滴滴。作为一个常人,生命需要时时被提醒。但更愿看到像这首诗歌以最温暖、最柔美的方式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提醒我们这个世界还有独立于我们的存在——一草一木;童心,童趣。
夏文杰先生保持着一颗童心,他是自觉地发现“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事物的诗人——“在春天开始”的节点上,他让自己沉浸在一种“无我”的静彻和澄澈的境界,同自然万物一起呼吸隐约的岁月芬芳:
我们就做杨柳上
两颗嫩芽吧
注视所有的叶子
一片一片 优雅地
从春天的深处爬出来
大地开始变绿 开始欢呼
诗歌凭借其内在韵律跳跃成行,不是简单的人为分割。上面平凡的句子跳动着春的情愫,让我们见到春天的细微处:杨柳上的两颗嫩芽,一片片的叶子,在春天深处优雅地爬,变绿……文字是通灵性的,诗歌的文字尤其如此。面对春天的“萌动”,诗人“悸动”的触角有了灵动:他知道,随着“两颗嫩芽”的冒出,整个世界便“开始欢呼”——多么激动人心的“生”之气象。从这诗歌语言所蕴含的特殊召引中,我们似乎找到自己的生之归路——做杨柳上两颗嫩芽吧。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诗人的世界是宽广无边的,诗人的关注是“普渡苍生”的。叶子、水草,还有大田里的油菜:
在慢慢醒来的堤岸旁
观察冬眠的鱼重新呼吸
从南方飞回的水鸟
呢喃着别人听不懂的词语
春天的水草,醒来的堤岸,冬眠的鱼的苏醒……所有生命,都怀揣梦想准备着飞翔——这些春天的句子,在平平仄仄的韵律里,在生机勃勃的意象里长出翅膀,生成灵性——它们准备着出发,准备着用绿色和翅膀,用春天萌动的诗意,偕同“从南方飞回的水鸟”,做一场惊天动地却悄然无声的旅行。
一般说来,诗歌的殿堂不是形容词堆砌而成(诗歌与形容词几乎无关),而且尽可能地少用动词——诗歌是一个名词与另一个名词组成的神秘王国。但在前面诗行中所点缀的形容词“优雅地”“慢慢”及后节中“无际的”“不动声色地”,动词“注视”“爬”“醒来”“冬眠”“呼吸”“呢喃”“奔”“跳”“淡去”等,经作者奇妙组合,让诗行不再像一堆个人思想上的枯骨,她处处迸发着万物的生命之光,让读者产生一种自己有梦也要飞翔的心灵触动。
人们常说:花朵是美的,但仅有花的开放没有叶的衬托,美就显得单调。那么,诗人还会关注什么呢?
风怎样从远处奔过来
一阵欣喜 一阵温暖
麻雀怎样从树上跳下来
又跳上去 却掩饰不了它的高兴
炊烟怎样在村庄上空升起
然后在夕阳下淡去
诗歌赋予语言以灵性,当其所调动的语言完美地镶嵌在诗意中,那些被调动的词汇因为有了恰当的位置而闪耀智慧的光芒。这节中,油菜,风,麻雀,炊烟,夕阳,这些常见的意象,因为有了诗人高超技艺的组合,因为有了诗人神奇的心灵召唤而通灵达慧,演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静默温馨的人文情怀。即使是一些非生命的物件,因此也散发着春天的活力。
王小波说:“人仅有此生是不够的,还应有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只有梦想才能唤醒这样敏锐的感受。面对喧嚣的尘世,夏文杰先生总有这样的梦,他以对寻常事物的绵密凝视,营造王小波式的“充满诗意的世界”,人生此在,而不是短暂的生命冲动。
大巧不工,大味必淡。诗歌写多了的诗人,写到后来关注的不再是使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思想,而是自身思维的神奇诗意。评价这类诗歌,不用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最好的方式是让文本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品读玩味,在品赏中抵达诗歌的内心。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心灵抵达,恰如《菜根谭》所言:“风恬浪静中,见人生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现在请您安静
因为马上要开始一个新的旅程
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说:“作家要有面对简单的事物,比如落日或一只旧鞋子,惊讶得张口结舌的资质。”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春天,面对春天里生发的新生事物,我们曾觉得那样新鲜、别致。然而,伴随现实生活的重负和时光飞逝的惶恐,我们对春天越来越熟视无睹了。就拿我来说吧。人过四十,面对日复一日纷杂的生活,童心、童趣和对一草一木的兴趣荡然无存。
我们关注战争,关注灾难,关注暴力,甚至于网络谣言,但却漠视身边的一草一木,点点滴滴。作为一个常人,生命需要时时被提醒。但更愿看到像这首诗歌以最温暖、最柔美的方式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提醒我们这个世界还有独立于我们的存在——一草一木;童心,童趣。
夏文杰先生保持着一颗童心,他是自觉地发现“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事物的诗人——“在春天开始”的节点上,他让自己沉浸在一种“无我”的静彻和澄澈的境界,同自然万物一起呼吸隐约的岁月芬芳:
我们就做杨柳上
两颗嫩芽吧
注视所有的叶子
一片一片 优雅地
从春天的深处爬出来
大地开始变绿 开始欢呼
诗歌凭借其内在韵律跳跃成行,不是简单的人为分割。上面平凡的句子跳动着春的情愫,让我们见到春天的细微处:杨柳上的两颗嫩芽,一片片的叶子,在春天深处优雅地爬,变绿……文字是通灵性的,诗歌的文字尤其如此。面对春天的“萌动”,诗人“悸动”的触角有了灵动:他知道,随着“两颗嫩芽”的冒出,整个世界便“开始欢呼”——多么激动人心的“生”之气象。从这诗歌语言所蕴含的特殊召引中,我们似乎找到自己的生之归路——做杨柳上两颗嫩芽吧。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诗人的世界是宽广无边的,诗人的关注是“普渡苍生”的。叶子、水草,还有大田里的油菜:
在慢慢醒来的堤岸旁
观察冬眠的鱼重新呼吸
从南方飞回的水鸟
呢喃着别人听不懂的词语
春天的水草,醒来的堤岸,冬眠的鱼的苏醒……所有生命,都怀揣梦想准备着飞翔——这些春天的句子,在平平仄仄的韵律里,在生机勃勃的意象里长出翅膀,生成灵性——它们准备着出发,准备着用绿色和翅膀,用春天萌动的诗意,偕同“从南方飞回的水鸟”,做一场惊天动地却悄然无声的旅行。
一般说来,诗歌的殿堂不是形容词堆砌而成(诗歌与形容词几乎无关),而且尽可能地少用动词——诗歌是一个名词与另一个名词组成的神秘王国。但在前面诗行中所点缀的形容词“优雅地”“慢慢”及后节中“无际的”“不动声色地”,动词“注视”“爬”“醒来”“冬眠”“呼吸”“呢喃”“奔”“跳”“淡去”等,经作者奇妙组合,让诗行不再像一堆个人思想上的枯骨,她处处迸发着万物的生命之光,让读者产生一种自己有梦也要飞翔的心灵触动。
人们常说:花朵是美的,但仅有花的开放没有叶的衬托,美就显得单调。那么,诗人还会关注什么呢?
风怎样从远处奔过来
一阵欣喜 一阵温暖
麻雀怎样从树上跳下来
又跳上去 却掩饰不了它的高兴
炊烟怎样在村庄上空升起
然后在夕阳下淡去
诗歌赋予语言以灵性,当其所调动的语言完美地镶嵌在诗意中,那些被调动的词汇因为有了恰当的位置而闪耀智慧的光芒。这节中,油菜,风,麻雀,炊烟,夕阳,这些常见的意象,因为有了诗人高超技艺的组合,因为有了诗人神奇的心灵召唤而通灵达慧,演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静默温馨的人文情怀。即使是一些非生命的物件,因此也散发着春天的活力。
王小波说:“人仅有此生是不够的,还应有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只有梦想才能唤醒这样敏锐的感受。面对喧嚣的尘世,夏文杰先生总有这样的梦,他以对寻常事物的绵密凝视,营造王小波式的“充满诗意的世界”,人生此在,而不是短暂的生命冲动。
大巧不工,大味必淡。诗歌写多了的诗人,写到后来关注的不再是使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思想,而是自身思维的神奇诗意。评价这类诗歌,不用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最好的方式是让文本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品读玩味,在品赏中抵达诗歌的内心。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心灵抵达,恰如《菜根谭》所言:“风恬浪静中,见人生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现在请您安静
因为马上要开始一个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