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经导管封堵术的1 069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83例;年龄(7.7±3.6)岁。室间隔缺损直径(4.0±1.8)mm,合并膜部瘤336例。术后第1、3天检查心电图;出现心律失常者住院期间每天记录心电图;出院后,在术后第1、3、6、12个月检查心电图,之后每年随访记录心电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7.2±2.1)mm。随访时间为2.2(1.0~4.2)年。术后早期(<1个月)出现心律失常263例(24.6%),严重心律失常50例(4.7%),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出现迟发(≥1个月)传导阻滞43例(4.0%),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例(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OR=2.426,95% CI:1.835~3.208,P<0.001)、男性(OR=1.267,95% CI:1.055~1.523,P=0.011)、是术后早期出现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高体质量是早期心律失常保护性因素(OR=0.838,95% CI:0.737~0.951,P=0.006);使用偏心型封堵器(OR=4.777,95% CI:2.079~10.978,P<0.001)、手术时间长(OR=1.011,95% CI:1.002~1.020,P=0.012),使用进口封堵器(OR=2.621,95% CI: 1.143~6.014,P=0.021)是术后早期出现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使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OR=2.654,95% CI: 1.042–6.760,P=0.041)是迟发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高体质量是迟发传导阻滞保护性因素(OR=0.373,95% CI:0.159–0.875,P=0.023)。

结论

室间隔缺损患儿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常见,而迟发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少见。行经导管封堵术的室间隔缺损患儿体质量不宜过轻,尽可能选择对称型封堵器。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早产对产妇远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选择197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开滦医疗集团住院分娩且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体检的3 659例妇女组成观察队列。根据是否有早产史,将入选者分为早产组(226例)和非早产组(3 433例)。随访期间观察研究对象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脑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为高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在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中符合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的人群作为观察队列。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和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分别对观察队列进行第2、3次健康体检。将入选者按基线RHR不同水平分为RHR≤69次/min组、RHR 70~74次/mi
目的探讨采用穿刺心尖圈套器固定法辅助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健康实验山羊5只,开腹后分离和穿刺腹主动脉。经穿刺口送加硬导丝至左心室,沿加硬导丝经腹主动脉将带瓣膜支架和支架输送装置送至降主动脉。小切口开胸暴露心尖,直视下穿刺心尖部,J形导丝经左心室–升主动脉送至降主动脉。沿J形导丝送入5 F多功能导管和圈套器至降主动脉。操作圈套器,套住并固定支架输送装置头端。前送支架输送装
期刊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舒张末期内径(LVEDD)恢复正常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住院的DCM患者296例,随访至少12个月或至全因死亡及心脏移植。根据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定义LVEF ≥ 50%及LVEDD ≤55 mm(男)或50 mm(女)为恢复正常标准。调查其发生率并分析预测因素。结果296例DCM患者纳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