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儿童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经导管封堵术的1 069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83例;年龄(7.7±3.6)岁。室间隔缺损直径(4.0±1.8)mm,合并膜部瘤336例。术后第1、3天检查心电图;出现心律失常者住院期间每天记录心电图;出院后,在术后第1、3、6、12个月检查心电图,之后每年随访记录心电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7.2±2.1)mm。随访时间为2.2(1.0~4.2)年。术后早期(<1个月)出现心律失常263例(24.6%),严重心律失常50例(4.7%),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出现迟发(≥1个月)传导阻滞43例(4.0%),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例(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OR=2.426,95% CI:1.835~3.208,P<0.001)、男性(OR=1.267,95% CI:1.055~1.523,P=0.011)、是术后早期出现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高体质量是早期心律失常保护性因素(OR=0.838,95% CI:0.737~0.951,P=0.006);使用偏心型封堵器(OR=4.777,95% CI:2.079~10.978,P<0.001)、手术时间长(OR=1.011,95% CI:1.002~1.020,P=0.012),使用进口封堵器(OR=2.621,95% CI: 1.143~6.014,P=0.021)是术后早期出现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使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OR=2.654,95% CI: 1.042–6.760,P=0.041)是迟发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高体质量是迟发传导阻滞保护性因素(OR=0.373,95% CI:0.159–0.875,P=0.023)。
结论室间隔缺损患儿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常见,而迟发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少见。行经导管封堵术的室间隔缺损患儿体质量不宜过轻,尽可能选择对称型封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