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教改素质教学理念的深入,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也逐渐开展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教学活动,高中历史教学从传统高中历史理论教学逐渐转移到学生人文素养学习能力的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在进行素质教学的创新,基于此,文章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旨为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帮助学生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 引言
  “百年大計,教育为本”,要实现教育强国的教育目标,就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对现行教育形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既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到基本文化知识,也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提升自身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新教改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就是从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几方面对学生进行的全面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对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创新,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概述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概念
  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明确提出要把“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结合核心素养展开教学,一方面符合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深化了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高中历史教师要从历史教材、教学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以保证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为学生构建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基本任务的教学活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就是: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经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掌握历史的学习方法,形成具有历史思维能力的品质和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
  (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内涵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能力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史料证实等,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对中国发展的史实有清晰地了解,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未来。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间都距离现代社会很遥远,如果单靠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分析历史发展,不仅会使课堂学习氛围沉闷而压抑,亦不利于体现新教改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任何历史事件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都充满了空间感,只有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学会结合背景和事件发生的原因,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学史使人明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意义,让学生掌握唯物历史观,才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历史教材中历史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基础的历史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能力的形成。
  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面前,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只是在空谈,如果学生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行再多的教学创新和改革也只是流于形式,所以面对新教改的素质教学改革,教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首要教学任务,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思想观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学习阶段每个学生就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没有一朵花生来就是灿烂无比、光彩照人的,需呵护和浇灌才能促进花的开放和成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历史教学课堂作为培育花朵的基地,要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作为花朵绽放的终极目标,以各种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形式作为花朵养料的供给,以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历史综合素养能力的提高。
  (二)利于落实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要求
  现行的教学形式,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对本宣科的进行讲解,学生重复呆板的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重点知识的标注,进而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强行记忆,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对于短时间的教学来说,无非是让学生取得高分的有效方式,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要求的一种途径。但不得不说这种教学形式只会阻碍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观,长时间接受被动学习的学生,只会在教师的要求下逐渐失去自我,失去创新能力,这对推动教育发展是不利的,对实现素质教育也是十分不利的。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只有在新教改素质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才能改变,新理念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要求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改变教学重心,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才有利于教师开展以核心素养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才可以实现素质教学效果,才是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四、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升学习兴趣
  开展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的历史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就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这一方面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创新,另一方面深化了历史科目的教学目的。在明确历史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到适合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能力的教学结合点,同时也要结合高考对学生素质的考查方向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等多方面的教学活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对重难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细讲、深入讲,以求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掌握有效的文化知识,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对历史教学活动进行创新素质教学,教师也不能只注重其素养的教学活动,也要结合传统的教学形式,将好的教学方法结合到素质教学中,达到学生知识和能力同步提升的教学效果。任何能力和素养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积累逐渐获得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能力也不例外,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之下,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学习,激发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具备正确看待历史的学习观念。   例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以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立让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含义、特点及作用的教学目标,或是设立让学生掌握光荣革命基本史实、《权利法案》制定的基本史实、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构成及作用的教学目标。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清晰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教师和学生在统一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进行历史事件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任务才能完成的更高效,学生也才能花少量的课堂时间,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明確教学目标的教学形式比传统教学形式更利于学生形成历史价值观,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长久记忆。
  (二)创设教学情境,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是教学任何学科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因此教学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为主的新型教学形式,如何能得到有效落实、其教学效果如何也和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有直接的关系。在新教改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中,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凭一人之力来掌控历史课堂,教师要从“以师为主”的教学理念中脱离出来,将学习知识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利用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性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让学生从心里认可学习、接受学习。
  当然在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要重新对自己的教学地位进行审视,不要错意以生文本就是对学生放松管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让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个性,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学习,既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也要让学生从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课堂中学有所获。以生文本开展素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路上的指引者,在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找到快效的学习之法,从而实现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通过情境的导入:中国是文明古国,我国文明古国的由来有许多古老的传说,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等,给学生讲授中国从部落聚居到国家发展体制的心理建设,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欲望。教师让学生将历史教材进行通读,就自己遇到的学习问题进行标注,进而再给学生提供可参考的资料,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自主探索学习,当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所理解之后,再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活动。当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教学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共同思考,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理解中国出现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夏商制度的特点,让学生对世袭制、封建制、宗法制的演变有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明白正因为制度的更迭,才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其对以后政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最终达到深化历史教学的意义。
  (三)采用小组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才可以称之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才能完成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师生参与的课堂互动环节,实现历史学科素养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开展的教学互动通常是提问式的,提问式的互动形式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互动教学效果,但收获的教学成效甚微。因此在推行新教改教学理念创新的形势下,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课堂采用小组合作的互动教学形式,既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能在小组互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潜力。课堂是教师教学的阵地,课堂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场所,只有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才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各项学习能力。基于新教改的教学改革,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了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施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让互动教学处于课堂教学边缘,互动只存在于表象,失去了互动教学的价值,不仅如此,也严重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针对互动教学在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创新互动教学形式、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大班授课、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既能保证全班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也能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学到历史知识,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胜负心、表现欲会在这样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开展历史教学活动,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的需求,也发挥小组互动教学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最大价值。
  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大业》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展开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如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发表对港、澳、台三地的了解情况,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章学习的内容,对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进行探讨,教师再配合学生,用板书的形式进行问题归纳,在学生找到问题的由来之后,在引导学生思考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应对,让学生结合历史发展,结合国家发展政策进行大胆的想象,教师再进行引导性的总结,从而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结合科技设备,创新教学形式
  在科技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教学任务中,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学习历史带来更便利的学习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信息便利,为学生搜集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从而让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以实现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历史实践教学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感,通过历史影响的真实呈现,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学生构建高中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的空间感,利于强化对枯燥难记忆概念等内容的印象,进而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合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将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合二为一展开历史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宝刚.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0):36.
  [2]陈正桃.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2017(7):223.
  [3]刘育林.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7(1):92-93.
  [4]关飞雁.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75.
  [5]郑世雄.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实效性: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19(2):71.
  [6]何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4):74-75.
  作者简介:
  刘旭,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数学思维以及观念等方面,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存在成果差异显著的情况。长时间以来,小学数学学科的实际教学主要使用灌输式与涂鸦式等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手段重视数学方法的掌握,但是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使学生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因此,教师需要将差异性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到教学中,调动学生的
【考点聚焦】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谈感悟”“说启示”的开放类试题成为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常见题型:1.叙述启示与感受;2.联系经历谈感悟;3.围绕文本探究质疑。  【解题指津】  “谈感悟”“说启示”类试题是一种
期刊
“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最近一篇行業论文一句话出圈,该文章主旨本是谈人口转型及鼓励生育,但没想到这句评论文科生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知从何时起,文科被认为像玄学一样,是那种属于“空谈误国”的学问,而理工科则被认为是“实干兴邦”的代表。“百无一用是书生”“文科无用论”“文科不好找工作”等说法也甚嚣尘上。  文科和理科之争,实质是人文与科学之争。文科、理科
期刊
师傅姓赵,是山上的山民,看上去四五十岁。赵师傅看见我们,两只手揉搓着,道:“是约车的吧,来,快上车!”他普通话不太标准却清晰,伴随着雾气升腾,淡淡夜幕中,他的眼倒是闪亮,稍稍驱散了夜的凉。  赵师傅的车内虽没什么装饰,却干净整洁,因而坐着也舒适。只见后排放了几个木篮,冒着点点火光。还未等我们发问,赵师傅便从驾驶座上转过头来,乐和着说,那是山民取暖用的。篮中是炭火,还贴心地铺了层炭灰,以防热量散失,
期刊
九年级的第四次月考刚过去,蓦然回首才发现多少个日日夜夜已不可再追回。还没来得及数清身后的那串歪扭而零乱的脚印,一年的尾声又将来到,新的一年又在向我招手——十二月的钟声即将结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已经步入九年级快四个月了!  还记得九月刚进入九年级的时候,各科老师都一再地强调,父母甚至比我们更紧张,班上也多了些想学习的人,这也使原来不是很紧张的我……  九年级,这个词,让我们有些激动,因为即将步
期刊
对于朱自清来说,亲情是父亲的背影,对于孟郊来说,亲情是母亲手中的针线,对于苏轼来说,亲情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而对于我来说,亲情是亲人的关心与陪伴。  在一棵高耸的大树下,坐着正在听曲的爷爷,不久树下响起了苍劲有力的唱曲声,吸引了在不远处玩耍的我;我放下玩具,循着曲声,欢快地跑向大树,眼中满怀期待地望向爷爷说:“爷爷,您教我唱曲吧!”只见爷爷端正坐姿,嘴角微翘,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