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

来源 :中学生百科·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e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未深读卡尔维诺,却对他一部作品的名字记忆忧深----《看不见的城市》。我深以为然:城市的确是看不见的,就如一场浩大的海市蜃楼。
  城市……无非就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永不熄灭的转角霓虹,无休止的喧哗、压抑还有拥挤,污浊的空气令人窒息。即使置身城市之中,也永远看不清它全部的脸容,我们所触摸的,不过是它的一角,质感冰冷、边缘锐利——不被割伤尚且不易,何必还去侈谈归心?
  我在我的这座城市降生,除却最初几年随祖母在老家生活,剩下的时光,都付与这里。十多年,让我从户籍到生活方式都打上这座城市的烙印,却偏偏没能让这座城市住进我的心里。尽管我每时每刻都呼吸着这座城市的空气,早已习惯了在繁忙的街道林立的高楼间穿行,可我始终不曾记得,那些我常常走过的街道的名。那不是记不住,而是从未留心,是吝啬得整整十年不愿朝它们看上一眼,显得我十分薄情。
  而理由大概是,我的潜意识一直告诉自己——我不属于这里。我不过是一个过客,那些霓虹道路仿佛如此接近,其实却是空中楼阁,触手难及。
  自小到大,每当我向旁人介绍自己,报出的永远是老家的所在地。因为我的“故乡”二字从来只属于那里,那片永远的绿水青山。哪怕我所有美好的回忆都是短暂童年留下的模糊的影,哪怕光阴荏苒早已使那片土地不复往昔,我依然不停地在怀念,依恋。
  而城市,我眼前的这座城市,它固然是先进的、现代化的,然而它所给予的一切都抵不上它同时带来的心灵空虚。我有什么理由,拿这座城市,去与我最美好的梦并提?
  所以,我曾经是真的以为,我不爱它。
  暑假出门旅行,我去了很多地方,无一处不是渴望已久。然而,偶尔午夜惊醒,我会看着一片陌生的黑暗再难入眠,感到一种茫然若失攫住了我的心灵,即使翻身抱紧我的母亲也无法挣离。
  那时我不明白,我是为什么心神不宁,直到前日,与出国两年的表弟视频通话。从小在同一座城市长大,我知他是一个极为乐观开朗的人,然而那一天,视频里,正与我说着生活琐事的大男孩,突兀就落下了泪来。然后对我说:“姐,外国的城市一点都不好……我想家!”
  他想念,这座城市。
  ——我突然就明白,那种茫然若失的感觉是为什么了。是因为思念,不是对我那遥远的故乡,而是对那座似远似近的城市。
  人所思念的,其实永远都是自己的记忆。哪怕时光已将那记忆变得模糊不清,人却依然不肯放弃那温柔的一角碎羽。我对“故乡”的思念也许就是这样。我真正怀念的,是我在那里留下的时光,是一个孩子眼里纯洁无瑕的世界。那些无忧无虑的岁月开放成了山野间的花儿,引得我一次又一次流连。
  而城市,这座城市,它之所以让我感到冰冷,是因为它留下了我的成长。我在这里度过的年月,是一个孩子长成成人的全部时间;是童话的破碎,是现实的莅临。我的目光,起初充满懵懂,而后怀疑深深。我只记得在这里迷惘,在这里落泪,却忘记了这座城市,留下过我多 少的欢笑和感动。我对这座城市所怀有的一切恶意,都 是偏执——都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的逃避,一个少女的叛逆,一段青春的敏感,一段自以为是的孤独。
  我固然没有像很多人一样,迷恋着城市的灯火,忘记了淳朴的远方。我以为这样我就高尚,却忘了与此同时,我在肆意辜负我的另一个家乡。
  我总是在指责城市的浮华和尖锐,却忘记了它最直接的温柔:收留了我。忘记了,就是这座城市,把我从曾经的稚童,变成了此刻的自己。忘记了,我总是身处这座城市的怀抱,不曾走远,不曾看清它完整的脸容。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你,读懂它了吗?
其他文献
5月1 5日,国务委员戴秉国“点名”批评菲律宾。他表示,中国谦虚谨慎绝对不等于让别国欺负,“小国也不能欺负大国,像菲律宾”。我们或许有必要和我们的邻居们一起,回顾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中国与南越以及越南当局之间曾在南海发生过的两次海战,或许可以以古鉴今有所启发。   1974年西沙海战:解放军首次远海登岛战  上世纪50年代,越南共和国(南越)就占领了西沙的永乐群岛,新中国则在永兴岛驻军,双方
1958年7月初, 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河南省遂平县诞生,这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也是最早的“浮夸风”发源地。而今,那些“革命化”的红漆标语依稀可寻,公社办公大楼修葺一新,但历史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 岈山乡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在昭示过去,启迪后人。  “卫星集体农庄”诞生内幕  1958年以前,位于河南省遂平县的 岈山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山乡。  这年春天,生活在 岈山脚下的一万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