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存在的刑讯逼供问题及解决路径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chen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 对于刑讯逼供相关问题的探讨,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近年来,随着赵作海案、杜培武案及佘祥林案等一系列关于刑讯逼供的恶性刑事案件被媒体陆续曝光,我国的刑讯逼供行为相关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现代法制已经获得一定发展的今天,刑讯逼供屡禁不止,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 刑讯逼供 危害 解决路径
  一、我国存在的刑讯逼供的问题
  (一)导致冤假错案
  近几年来,赵作海案、杜培武案及佘祥林案等一系列关于刑讯逼供的恶性刑事案件被媒体陆续曝光,这些冤假错案背后往往伴随着刑讯逼供行为。引起广大群众热议的赵作海案、杜培武案及佘祥林案等,没有哪个受害人没有遭到刑讯逼供的。尽管相关人员受到应有的惩罚,刑讯逼供行为却已经导致了冤假错案,赵作海、杜培武、佘祥林等受害人的伤害已经不可逆的形成。
  (二)侵犯人权
  人权的主要含义是:每个人应当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然而刑讯逼供的行为,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以逼取口供的行为,严重的罔顾和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肉体上、精神上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削弱司法权威
  一个公正的判决也许被视作理所当然而不被人们所关注,但是一个不公正的判决却能够引起远超过案件本身的关注。一个案件存在刑讯逼供,可能影响整个公安机关乃至司法部门的整体形象。
  二、刑讯逼供产生原因
  (一)人权保障意识的缺失
  作为我国审讯犯罪嫌疑人工作的主体,我国公安机关整体对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意识的缺失是一个相当引人关注的问题。虽然我國对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的人权保障意识的培训教育正在普及进行,但当前此工作并未完全做到位。而且,作为直接接触犯罪嫌疑人的一线工作的公安民警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有许多犯了罪的人也对自己所犯罪行拒绝承认,对其进行刑讯逼供之后往往能够尽快破案,这也直接导致了公安民警罔顾犯罪嫌疑人的人权而对刑讯逼供尤其偏爱。
  (二)过度的追求犯罪控制的心态
  我国刑法第一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一条关于立法目的均有为了“惩罚犯罪”字样,刑事诉讼法中才新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但在侦破办理案件过程中,公安民警往往会面临窘境:面对一个案件,如果不对可能真正实施了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进而取得重要口供,将难以尽快侦破案件来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的重大损失,如果对可能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将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三)有罪推定思想的存在
  无罪推定观念是我们在书籍或课堂上更多谈论的一种观念,即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其有罪之前,应当视其为无罪。刑讯逼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有罪推定思想的一种表现。在有罪推定的影响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当作手段而非目的,成为诉讼中的客体,成为侦破案件的罪简便快捷的证据,即口供的的证据来源。
  (四)侦查技术的落后
  随着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情况日益复杂,各种犯罪也逐渐趋向智能化,犯罪分子犯罪作案隐蔽、串供、伪造假证等反侦察现象普遍,侦破案件的难度逐渐增大。同时,犯罪分子的反社会性和对抗司法的心理增强,而且随着我国对保障人权的重视,使得传统的“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陷入了窘境 。在这种新的大环境中,犯罪案件的侦破工作要有所突破和进步,就必须要从自身找问题。
  三、刑讯逼供的解决路径及分析
  (一)加强人权保障意识
  之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出现那么多的刑讯逼供行为,司法人员的人权保障意识缺乏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正如贝卡利亚所说的,刑讯逼供并不一定会得到真相,它实际上会导致能够忍受刑讯逼供的痛苦折磨的罪犯被释放,而不能够忍受刑讯逼供的痛苦这么的无辜的人被冤枉而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刑讯逼供并不是侦查人员必须选择侦破案件的途径,尽管其他侦查方法和手段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时间,但与通过践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来侦破案件相比,代价是极小的。
  (二)在侦查机关内部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
  破案率是我们常谈到的话题,在以往的生活中我们也听到过公安机关类似的口号。我国宪法和刑法中强调的人权意识在公安机关的绩效考察中却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无形中默示甚至鼓励了侦查人员在侦破案件过程中一味追究破案率,罔顾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实施刑讯逼供。因此应该将遵循人权保障原则加进考核范围,形成新的、更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三)树立无罪推定观念
  长期以来,无论是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的人民群众,往往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罪犯的概念混淆不清,将其视为罪犯。因此必须树立无罪推定的观念。树立无罪推定的观念有利于使侦查人员在侦破案件时从思想上和实践中尊重和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增强保障人权的意识,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刑讯逼供的行为。反观现实,佘祥林案、杜培武案等一系列冤假错案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被推定为有罪,进而遭到刑讯逼供。
  其实我国早在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就已经确立了无罪推定的精神,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直到今天,无罪推定的原则也没能真正得到贯彻。想要避免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树立无罪推定的观念将是我们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
  (四)取消“如实回答”义务,赋予一定的沉默权
  根据现实情况和我国的司法实践,应当赋予一定的沉默权,而非一种绝对的、笼统的沉默权,因为询问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信息是不会造成其权利受到侵害,相反,如果过度追求这种所谓的“沉默权”,将会导致案件侦破活动更加难以进行,与我们的本意相差甚远。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 《刑法学》 [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1993年版,.33页
  [3] 陈红桔.刑讯逼供存在的原因和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 ,4
  [4] 马蔚.从佘祥林冤案看刑讯逼供:别让正义折断了翅膀[J].法制日报,2005 年4 月 21日
  [5] 陈兴良.错案何以形成[J].公安学刊,2005 , 5
  作者简介:李春雨(1994-),女,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硕士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所谓“知识产权排他效力”,是指权利人排除同一知识产品上内容相斥的权利设定或排除他人使用其知识产品而不予补偿行为的法律上的效果力。知识产权排他效力既是从法律效力角度区分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关键,也是认识知识产权支配效力与排他效力内在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 知识产权;知识产品;排他效力;制度实现  一、知识产权排他效力和价值  知识产权排他效力是指权利人得以排除同一知识产品上内容相斥权利的同时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不仅仅是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对我国生育权有重要的意义。生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性权利和应有权利,其本质属性是人格权,理应受到法律保护。从生育权保护的角度分析我国出台的“全面二孩”政策,可以解读出我国在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期刊
摘要:鉴于债权面临被侵害的可能。依据我国传统的债的相对性原则,当债权受到第三人侵害时,债权人的利益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拟从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法理基础为切入口,以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司法实践为研究径路,最后回归到我国法律运作现状。认为在我国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实属必要,从而完善对债权人更加周全的保护。  关键词:债权 第三人 侵权责任  一、问题的缘起  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
期刊
摘要:苗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一部分,是苗族人民从漫长历史发展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苗医药在苗族地区充分体现了它的价值。近年来社会的发展推动苗医药也蓬勃发展,然而在苗医药发展的同时,关于苗医药的保护却未与发展同步。苗医药一直沿用传统知识产权法进行保护,苗医药有其特殊性,传统知识产权对苗医药既有保护也有限制,导致苗医药在知识产权法上出现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苗医药发展和传承的重点。  关
期刊
摘要:本文从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既遂的界限、以及理论上的几种观点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浅析,从而提高对理论的认识。  关键词:故意伤害罪 故意杀人罪 界限问题  一、故意伤害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嫌疑犯人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本罪的对象必须是他人,如果自己对
期刊
摘要:鄧小平理论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焦点,他的廉政思想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一个热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引导者和设计者,邓小平创新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并结合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最适合中国的一套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即邓小平廉政思想。邓小平廉政思想的内容及其丰富,其中就包括法制建设思想,本文围绕其法制思想进行阐述。  
期刊
摘要 :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我国的犯罪率也在不断增长,其中未成年犯罪也在呈现上升的趋势。引发未成年人犯罪比重不断增加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本文将对未成年犯罪的产生原因、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现状和找到解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做浅显的研究。  关键词 :未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财产的日益增多与多样化以及人口老龄化,遗产继承问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继承法》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维护继承人的合法权利、解决因遗产引起的家庭纠纷、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但因我国继承法制定严重滞后且未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所以在司法实践中遗产继承问题仍然存在很多疑难之处。本文对继承人的范围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  关键词:遗产继承;继承人;继承
期刊
摘要:犯罪故意作为罪过的一种基本形式,主要包含了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部分。一般来说,理论界普遍认为认识因素是犯罪故意的基础,意志因素是犯罪故意的核心。但是,在刑法学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很容易忽略认识因素的在故意罪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有必要对认识因素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进行论证,从而引起学者和司法工作人员对该问题的重视,进而更好地指导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  关键词:犯罪故意 认识因素 事实性认识 评价
期刊
摘 要: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一直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敏感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使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既为公民实现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又因舆论与司法的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司法公正。寻求网络时代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点,构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协调机制,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很有现实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