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期刊中“草根”阶层话语资源调查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y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具体到媒体言论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正在经历不可逆转的‘话语权分化’过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一元化的媒体言论话语权格局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刘学义.2008)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这一变化过程急剧加快。
  中国人物期刊的兴起至今已有20多年,随着2006年《环球人物》的创刊,近几年,中国人物期刊的发展呈上升趋势,同时也从“支流”逐步走向“主流”。
  “草根”这个词本身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对这个群体的研究多数是描述和解释性的,并没有概念化。但从2005年超级女声走红后,对“草根”的关注也增多起来。一种说法是简单的将“草根”定义为“弱势群体”,但并没有对其所属人群进行具体的阶层划分。(张香萍.2008)还有直接将“草根”等同为“民间舆论”,所谓民间舆论,就是指民众对社会经济生活、政治事件以及文化方面等作出的比较统一的评价和观点。(刘峰.2009)
  话语权,指的是公民运用媒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及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在公众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且大众传媒资源有限的时代,并不是所有阶层都能实现话语权。(张香萍.2008)
  在对话语权的具体解析上,有学者认为话语包括理论、思想、价值、理念、议题、政策、主张和情况等。话语传播涉及“说什么”、“谁来说”、“何时说”、“怎么说”等环节。衡量尺度是“说了算不算”。拥有话语权,就能通过议题设置(设计),占据舆论制高点,引导舆论,使之导向有利于己的方向,从而达到宣传塑造形象的目的。(张铭清.2009)
  因此,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是:近年来“草根”阶层在中国人物期刊中所拥有的话语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什么变化?中国人物期刊在营造“草根”阶层话语平台方面有什么特点和不足?
  
  二、研究设计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定量的内容分析法,并结合一定的定性方法。
  研究首先对“草根”和“话语资源”的量化进行了界定。
  一般意义中,人们普遍把“精英”作为“草根”的对立面,“精英”阶层意味着掌握权力、金钱、媒体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但“精英”并不只意味着国家管理阶层或者大量财富拥有者,一些专业领域中的优秀人士往往也被称之为“精英”。为了更清晰的对“草根”阶层进行划分,把其引入中国目前的社会阶层进行分析。
  《中国社会分层》里把中国目前划分为十个阶层。本研究对其进行了重新的归类(见表1):第一群体,他们在社会中具有权力或者金钱的,至少包含了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第二群体,属于知识精英的范畴,具有接近媒体的可能性,但一部分知识分子并没有脱离贫困的生活状态。(康晓光.2002)因此单独将这部分人群划分出来,归为第二群体;最后,那些在社会中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知识水平都比较低的阶层,将其划分为第三群体。第一群体和第二群体属于本文所探讨的精英阶层。而本文所说的“草根”阶层,指第三群体。
  


  “话语资源”界定,有别于“话语权”的概念。本文所说的话语资源,指以文本形式在主流人物期刊中进行的表述。其中,话语权又分为不同层面,新闻报道形式出现在媒体上为最低层面;读者来信形式为中等层面;评论形式为最高层面。
  本次研究的总体是2006年1月~2009年10月的中国人物期刊报道。一是2005年为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一个“转折性”年份;二是通过四年纵向时间段来反映报道的变化;三是鉴于查阅资料的有限。
  选取三本人物期刊作为样本:《环球人物》《人物》和《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于2006年3月的《环球人物》杂志,致力于全球视野的人物报道,依托《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人物》创刊于1980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本人物类杂志,开创了中国人物类杂志的先河,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该刊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一直以来秉持的风格。
  《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于2004年,是南方周末出品的综合类人物周刊。凭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雄厚实力和南方周末的独特视野和气质,该刊在2006年已被誉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媒体。
  选择以上三本期刊,能够代表和反映当今中国人物类期刊的大致面貌。本研究对282期样本总体,采取不成比例分层抽样法(diproportionatestratified sampling)和等距抽样法,共抽取60期进行内容分析。
  编码表包含以下维度:出版时间、文章标题、核心人物名字、人物是否属于中国大陆、是否与新闻相关、长度、表现形式、作者对核心人物是否有倾向、是否配图、作者来源、作者阶层划分和核心人物阶层划分等。
  编码员间信度:抽取研究样本的10%,两位编码员同时编码,通过信度分析,求得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15,内容分析结果可以接受。
  
  三、研究发现
  
  1.“草根”阶层报道总体数量较少,呈波动趋势,增长不明显。第一群体269篇,占21.8%;第二群体617篇,占49.9%;第三群体307篇,占28.4%。如图1,第一群体在2007年报道量有所下降,但从2007年到2009年的3年中明显处于上升态势,报道数量处于第二群体和第三群体之间;第二群体在2006年到2008年的三年间有所减少,但从2008年到2009年10月的期间,报道数量明显增加,其总报道量在4年中一直位于遥遥领先地位;第三群体的报道数量波动较大,2006年报道数量接近第一群体,但从2006年到2007年间大幅减少,2007年到2008年间有所上升,而2008年到2009年间又有所减少。通过对比发现,“草根”阶层在报道数量上远远低于精英阶层。
  


  出版年份
  如图2所示,处于报道量后三位的阶层中:商业服务人员阶层,被报道的数量最少,四年来一直处于最低值;个体工商户阶层,仅高于“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四年间没有明显变化;产业工人阶层,2008年后数量有所上升,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被报道数量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技术人士”,这一阶层被报道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各个阶层;第二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第三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精英阶层的报道成为人物期刊关注的焦点,而“草根”阶层报道中,对农业劳动者、城乡失业者的关注多于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和产业工人。
  


  文章核心人物阶层划分
  2.“草根”阶层报道质量上处于劣势。文章作者来源上本刊记者最多,占52.6%,特约撰稿人占16.2%,读者和其他人士分别占17.0%和14.2%。尽管文章作者来源上读者和其他人士占了近三分之一,但从作者阶层划分来看,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占了73.0%,说明文章来源方面“草根”阶层占据比例不大,专业化的报道都是由精英群体的记者,或者精英群体中专业类人士完成。但读者来信和其他人士来稿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说明杂志为公众提供了一定的发表言论的空间,那么“草根”阶层也就具备了能够在主流媒体上发表言论的可能性。
  但从作者来源与文章长度来看(见图3),读者和其他人士的文章大部分在500字以下,而2000字以上的文章作者更多来自于本刊记者和特约撰稿人,而读者文章在2000字以上的仅有2篇,这也说明了“草根”阶层在报道的篇幅上也趋于劣势。
  


  文章作者来源
  从文章是否配图上看,有76.4%的文章有配图,而第三群体中41.0%的文章没有配图,27.0%文章只有1幅图,相比之下,第一群体66.9%的文章配有1~3幅图,第二群体4幅图以上的比例达近20%,而第三群体只有近9%。文章是否配图和配图的多少,对读者注意力资源的吸引至关重要,而“草根”阶层的报道在配图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3. “草根”阶层直接表达机会欠缺。从文章表现形式上看,叙述占了67.1%,访谈和评论各占10.7%和20.5%,说明文章形式上叙述和评论占据的篇幅较大。通过相关性分析,文章表现形式与核心人物群体并不相关,但访谈形式中76.7%都是第二群体,而第三群体只占6%,为最少,说明第三群体接受访谈的机会相比第一群体和第二群体太少。这也说明了相比第一群体和第二群体的精英阶层,“草根”阶层直接表达话语的机会欠缺。当然,从作者来源的分析上也可以得出这点结论。分析发现,有718篇文章与新闻相关,占58.0%,说明总体报道略偏向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人物的报道。其中,与新闻无关的主要包括读者来信,非时事评论等。四年中没有明显变化,也反映这三本杂志在四年中风格都较为稳定,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第一群体和第二群体与新闻相关的文章数都在60%左右,第三群体则为45%,说明对“草根”阶层的报道并非是新闻主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的新闻传播环境中对“草根”阶层的新闻报道本身量较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物期刊更多挖掘精英阶层的新闻报道,关注“草根”阶层的新闻报道较少。然而往往重大的新闻报道中当事人能否有足够的平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也说明“草根”阶层话语资源的劣势。
  4. 暧昧的第二群体——是精英还是“草根”?来自第一群体的作者数量在4年间没有明显变化,数量最少,比较平稳;来自第二阶层的群体的作者从2007年开始平稳上升,总体数量一直保持最多;来自第三群体的作者从2006年到2008年数量一直在减少,但从2008年开始到2009年10月期间,数量明显大幅上升。人物期刊注意到了“草根”阶层的写作诉求,开始越来越多采用“草根”阶层的稿件,但在量上还是处于劣势。
  从文章核心人物阶层划分也可以看出,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占40.1%,这部分人员中,包括专家、学者、艺术家、诗人、演员等,这部分人依靠自身的专长成为了专业技术人员,是属于知识精英的精英阶层。从核心人物数量趋势来看(参见图1),也反映出了第二群体报道量从2008年后明显的增加,且一直占据数量上的优势,这说明人物期刊很注重对知识精英进行报道。
  第二群体具有复杂性:首先他们与第一群体里面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企业主这类明显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有所区别,第二群体更多的是知识精英;其次他们作为公众人物,在公共事务中发表自己看法或者群体看法的能力比第三群体强,因此又与“草根”阶层相区别;再者他们中很多人既是学者、专家等身份,又是具有很强政府色彩的民间组织的领导者,拥有政治精英或者经济精英的色彩;第四他们在一些场合为下层民众呐喊,而在另一些场合却又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等申辩,既为精英阶层表达话语,又为“草根”阶层表达话语,而关于具体文章中该群体如何为“草根”阶层表达话语将在以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讨。
  因此,第二群体属性上属于精英阶层,但又与“草根”阶层有很强的接近性,可以称之为“暧昧的第二群体”。
  5. 对“草根”阶层的支持倾向较明显。从作者对文章核心人物是否有倾向上看,65.8%为无明显倾向,反对的倾向仅为10%,说明作者一般不对文章人物进行价值评判。经过相关性分析,作者对文章核心人物倾向与核心人物群体不相关,但在态度的表达中,对第一群体有17.7%的反对,高于第二群体和第三群体。对第二群体有26.1%的支持,高于第一群体和第三群体,而对第二群体则有71.4%的无明显倾向。这说明对“草根”阶层的支持倾向更明显,一方面是报道的“草根”阶层大部分处于弱势地位,报道的内容也与这部分人的不幸遭遇相关,另一方面是第三群体人物的文章中44.6%来自于第三群体的作者,“草根”阶层的作者更倾向于支持“草根”阶层。
  
  四、研究结论
  
  近四年来,在中国人物期刊中,“草根”阶层的话语资源在量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并未有明显的增长或者改善,“草根”阶层通过中国人物期刊发表自己看法或者人物期刊对“草根”阶层进行报道上,并没有优势。
  如果从占据的版面、文章的形式、配置的图片等要素来看,“草根”阶层所拥有的话语资源在质量上也处于劣势,且并未有明显的改善。同样,“草根”阶层也缺乏直接在人物期刊上表达话语的机会。机会的缺乏有可能带来对“草根”阶层自身的误解和误读。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网民数量在2009年底即将突破4亿,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通过网络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话语。一方面是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体,比如中国的人物期刊,并未为“草根”阶层建立一个有效的话语表达平台,“草根”阶层在大众媒体上拥有的话语资源很少;另一方面大众媒体也应该作出改变,建构一个能够更好地反映“草根”阶层话语的平台,让“草根”阶层能够拥有更多的话语资源。“草根”阶层话语资源的丰富,从受众的需求、时代的需要、媒介的竞争(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的竞争)等方面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建议,中国人物期刊建造“草根”阶层的话语资源平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从结构上,突破传统的编排模式,为“草根”阶层设置更多的栏目,扩大“草根”阶层的报道量;二是加强与草根阶层读者的互动,增加读者来信等栏目,为草根阶层发表意见提供空间;三是增大对草根阶层新闻人物的报道量,依托新闻背景为草根阶层提供话语资源,同时适当增加草根阶层的图片;四是通过专题等形式,对草根阶层人物进行报道,尽管也做过汶川地震、小岗村等专题,但从规模、数量和质量上并不理想,专题式报道所达到的传播效果会更好。
  本文的缺陷在于:对于“草根”这一外来词汇,如何对它进行本土化的阐释是一个难点。本文采用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但由于阶层划分自身具有局限性,所以本文的划分可能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这项研究只能根据杂志已经刊登的文章来进行定量的判断,但实际上,杂志的编辑部门在指定报道计划的过程,和选择来稿的过程中,是否考虑过对不同阶层的选择,或者有没有一些规定都无从所知,今后的研究中,如果能够对采编人员进行一些实地观察或者访谈,也许能够得出更深刻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学义:《话语权转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2]张垠洁:《草根阶层对主流媒体叙事的边缘解读——对“胡戈恶搞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的符号学分析》,2009,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3]张香萍:《弱势群体新闻传媒话语权的缺失与填补》,2008,安徽财经大学新闻系,安徽蚌埠,233030
  [4]张铭清:《话语权刍议》,2009,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02)
   [5]刘峰:《浅析作为稀缺性话语资源的民间舆论》,2009,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新闻系07 本科
  [6]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2002年,载《战略与管理》,2002(03)
  [7]孙瑞英: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精英和草根的舆论对立与融合—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网络舆论信息研究》,2009
  [8]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9504.htm?fr=ala0_1_1
  [9]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作者涂凌波、李苑均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老师:陈阳,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其他文献
当前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在诸多情况下处于困惑之中,其路在何方?“潜规则”的羁绊,让新闻媒体常常在岔道上迷惘。冲破羁绊,路自自然然摆在脚下。
<正> 鞍区在解剖上与视路有密切关系,这种解剖关系造成鞍区肿瘤首先对视神经的损害,多以视力改变为首发症状而就诊眼科,如果不能早期确诊,将延误治疗并致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
<正> 桥本氏病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本文收集我院近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桥本氏病28例,其中22例术前误诊,就其误诊原因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正> 原发性脑干损伤可视为一种特殊类型脑损伤,病情重,愈后不良。兹将我院1986年2月—1993年9月收治的48例原发性脑干损伤,对其伤情、诊断原则及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关系分析报
<正> 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阑尾炎、肠穿孔腹膜炎等急腹症,临床并不少见,误诊率比较高,正确的诊断与处理直接影响预后。从1986年4月至1997年4月共收治结肠癌并发急腹症51例
检测34例肺癌者BALF中4种膈瘤相关物质,结果表明只有CEA-一项明显增高,敏感性52.9%,同时血CEA敢显著增高,敏感性58.8%。二项平行检测敏感性73.5%,二项系列检测特生达100%。认为在肺癌诊断中应在血清CEA检测的基础上有选
<正> 我们从1985年开始,应用胆道术后经T型管—导尿管胆汁自动回输装置治疗胆道疾患20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8例,女12例,30岁2例,31—40岁10例
<正> 手腕掌部神经、血管、肌腱位置表浅,易遭损伤,早期处理正确与否对手功能恢复影响很大。我院自1980年—1994年收治腕掌部切割伤因早期处理失误致手功能障碍32例。 1临床
专题策划是新闻传播中一种常用的操作方法,运用它能提高新闻的丰富性,同时更有深度。对于文摘期刊来说,利用专题策划是增强新闻信息二次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文摘期刊专题策划适
<正> 传统的治疗阴道壁囊肿的方法为手术切除囊肿。但部分患者惧怕手术,个别患者术后形成阴道瘢痕影响分娩。近年来,我院采用酒精注入法治疗阴道壁囊肿26例,取得理想效果,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