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臻无畏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cl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是一条漫长而又充满未知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每天都有人满怀壮志地出发,也有人无奈黯淡地离场。但是,无论是成是败,每一个创业者的背后都有一个艰辛、励志的故事。而当主角定位女性创业者时,故事的发展又变得扣人心弦,赋有传奇色彩,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崔亚丽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
  2010年,已经是二级教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的崔亚丽,怀揣着将其多年潜心研究的纳米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梦想,毅然决定将自己事业的主战场转向创业。尽管医疗器械行业的特殊性,给她的创业梦带来了诸多的艰辛和考验,但是经过10年的风雨打拼,她创立的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迎来了收获的曙光。
  作为一位从象牙塔走出的企业家,崔亚丽是如何实现身份的转换,实现创业梦想的?又是如何使产品走向市场,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越是了解崔亚丽的故事,越能感受到她那些年创业的不易,也越能明白身为一位女企业家的艰辛。
  当梦想之花绽放时
  纳米科学和技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纳米医学已经成为现代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对医学、生物工程和药学的渗透与影响显而易见,崔亚丽博士正是从一种“纳米金磁微粒”的发现和发明开启了她的创业之路。
  2000年以前,崔亚丽一直在高校内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她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课题为磁性納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当时,磁性纳米材料的研究在中国刚刚起步不久,研究热度远没有现在火热,但她的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的赵文明教授,为同学从美国引进了高端的平台,从多肽合成、核酸合成到磁性微粒的应用工具,这样的背景下,崔亚丽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博士毕业后,崔亚丽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从事教研工作,在这期间她从未放弃自己最初开展的纳米生物技术的研究课题,不断积累,不断深入,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以自己发明的金磁微粒为载体,带领团队研发出针对核酸和蛋白质分离纯化的相关产品,且几个科研试剂盒产品还在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得到了应用。这让崔亚丽感到十分激动,同时她也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将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这一计划提上日程了,于是她决定创建公司,进行创业。
  崔亚丽指导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多年,发表论文70多篇,在探究基础研究课题的同时,对应用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是喜欢做产品,喜欢把自己的原创技术转变为产品,为人们带来改变的感觉。”然而,让科研成果从理论走向生产线,变成实际的产品,远比想象中艰难。尽管她已经在纳米医学专业领域成果转化“战功赫赫”,但是在企业运营上却完全是一个新手,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
  崔亚丽面临的第一个压力就是创业启动金,与她要好的朋友成了这笔资金的主要来源。拿着筹集来的500万元,她正式成立了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金磁生物”)。公司从建立初期就将目光放得长远,从需要国家审批的三类医疗器械开始做起。崔亚丽表示:“虽然开始的过程比较难一些,但熟悉了、懂了,以后的二类、一类的研发、生产、设备、企划都会比较顺利。”
  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产品中,领导团队建立起用于基因检测的全新平台,并命名为“PCR-金磁微粒层析法”。此外,磁定量免疫分析系统配套设备的技术要求较高,国内无法满足。于是,崔亚丽开始寻求国际合作方。那段时间,崔亚丽一直奔波在欧美国家,几经交流与沟通,最终和国际知名公司Quantum Design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她至今还记得,在和法国一家企业负责人沟通时,被一个商务英语词汇卡壳的经历。为此她迫使自己更加努力,能够跟国际合作伙伴顺畅沟通。从发表文章,到熟悉药品器械申报的法规、要求;从组建企业的流程细节,到制定产品销售的商业模式、企业发展融资战略,崔亚丽一切都是从头做起。她就像一个旋转起来的陀螺,一刻都不敢让自己松懈,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她才能够完成角色的转换。
  在崔亚丽的带领下,金磁生物两个临床诊断创新技术同时推进,一方面将核酸PCR扩增与层析技术结合,开发在精准医疗可推广应用的适宜技术;另一方面,和Quantum Design公司合作研制国内首个生物标志物磁定量即时检测系统。然而,医疗器械想要步入市场,首先要在国家药监局获得产品的注册证书,从产品设计到获得注册证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烦琐的过程。从技术验证到注册检验,从临床试验到技术评审,团队付出很多,才拿到磁定量免疫分析系统在国内的注册证。该系统突破了全定量即时检测技术瓶颈,首次实现了基于弱磁信号原理,针对快速层析系统的灵敏、准确的检测,系列产品开始临床应用,其检测结果与进口大型仪器达到一致。2014年,团队研发的MTHFR C677T基因检测试剂盒(PCR-金磁微粒层析法)被国家药监局认定为创新医疗器械。
  高要求实现的背后是高投入的保障。实际上,金磁生物一路发展过来,得益于崔亚丽奔波于各地,为项目的申报、为企业的融资而忙碌。“有时晚上躺在床上,想到企业投入这么多钱,带着这么多人的信任,压力挺大的。”崔亚丽笑言,虽然感到创业路上的孤独和艰难,但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融资支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从未想过退缩,也相信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未来。
  勾勒更美好的明天
  金磁生物成立于2010年,是致力于纳米医学领域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获授权发明专利45项(包括美国发明专利2项);拥有纳米材料合成、生物分子标记及临床诊断方法学研究等核心发明专利群,主要工作原理为国内首创;以原始创新的“金磁微粒”为载体,在国际上首次建立用于基因检测的“PCR-金磁微粒层析法”和用于蛋白检测的“金磁微粒免疫层析法”两大技术平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在重大疾病预防和分级诊疗能力提升中意义重大。
  是金子就会发光,就会被人看见。2015年1月,好消息传来,MT HFR C677T基因检测试剂盒被国家食药监总局认定为“创新医疗器械”,在诊断试剂盒领域,这不仅是陕西省的唯一,也是西北地区的唯一。在国家药监局审评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后续进一步完善,2015年7月产品获得了国家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2016年4月,国家药监总局在医疗器械注册工作报告中评价全国共9个产品为“主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为国内首创,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MTHFR C677T基因检测试剂盒名列其中。2018年12月,MTHFR C677T基因检测试剂盒(PCR-金磁微粒层析法)入选了2018年科技部最具临床应用价值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
  同时,与美国团队合作的磁定量免疫层析系统也不断有技术上的突破,崔亚丽带领团队多次前往美国QD公司开展交流和研发,同时美国QD的总裁和团队也经常前来中国和金磁生物的团队探讨推进项目,使仪器的研发和生产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从2015年开始,公司迎来了它的获证时期。公司在西安高新区、苏州高新区建有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要求的厂房,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通过ISO 13485和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获得国家药监总局批准的医疗器械注册证21个,12个IVD产品获CE认证。产品用于心脑血管、炎症、个性化用药基因检测等临床诊断、疾病筛查和慢病管理领域。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崔亚丽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履行科学家、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针对疫情防控投入一线,开展科技攻关工作,快速组织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IgG/IgM抗体检测试剂盒(金磁微粒免疫层析法)”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其科研实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科技温暖人生”“我们今天所做是在勾勒更好的明天”,这是金磁生物的愿景,也是崔亚丽的理想。多年来,在她的领导下,金磁生物一直在变化的世界中不断发现、构建、探索、实现,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让人类更健康。
  走向产业化的春天
  2016年,依托金磁生物申报组建的“陕西省纳米生物医学检测工程研究中心”经过专家评审和一致论证,获得了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准。该工程中心将围绕国家生物及医学领域的重大需求,建设重大疾病诊疗、食品安全检测、动植物免疫病检测和口岸疫病检测技术研发平台,开展纳米生物医学检测产品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创新研发人才队伍,推动纳米材料及相关应用产业快速发展。
  实际上,早期研发阶段,团队就以金磁微粒为载体,建立了生物分子和细胞的分离方法。其研制的全血基因组DNA分离试剂盒是首个以磁性微粒法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的产品,作为分子诊断中样本制备和样本库建立的有效工具,已经在多家科研和医疗机构应用。
  与此同时,公司也开始谋划面向市场的发展战略,除了对相关产品开展规模化放大的工艺研究,还建立了专业的销售团队。2017年下半年,MTHFR C677T基因检测试剂盒开始批量上市。2018年,公司研制的磁定量免疫层析系统参加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评价项目全部通过考核。
  截至2019年,崔亚丽主持的“基于金磁微粒的即时检测系统创建及临床应用”项目取得了很大成就。项目成果转化的相关试剂盒包括MTHFR C677T基因检测试剂盒(PCR-金磁微粒层析法)和S-100β检测试剂盒(金磁微粒免疫层析法)等已推广应用于全国300多家医疗机构,近3年直接销售累计7000万元,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2.3億元人民币。同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检测试剂盒(磁性微粒免疫层析法)成为首个基于该标志物检测获注册证的POCT产品。
  崔亚丽介绍道,我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等重要慢病,在检测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上亟须加强,这是反映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社会与经济发展及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此,国家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提出,对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慢性病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干预越早,治疗管理的效果越好。以新型有临床价值的标志物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重点人群进行筛查意义重大。筛查与规范健康管理,助力“三高”共管,倡导自我健康管理,是金磁生物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千帆过尽,唯记最初。如今的崔亚丽相比创业初期,多了熟练,多了从容,不变的却是心中最初的情怀与热血。创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前方仍有很多挑战与艰辛在等着她,但她从不畏惧,也不会停下脚步,因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研究,分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提供发展策略和建议,以期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满足现代化社会人才培养需求,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全面发展。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伴随时代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文化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
李婶原本不是个杀猪匠,她男人老张才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杀猪匠。   以前,老张是一个人杀猪,后来有个亲戚的儿子拜他为师,老张便有了徒弟晓华。晓华个头矮小,背着装满“尖刀、砍刀、雕刀、刮毛刀”等几十斤重的杀猪包袱,整个身子快被压弯到地,左手握“套杆”,右手提“梃条”,活脱一个“土地神”。   那年腊月,村里人轮流杀年猪。老张的大嗓门惊住了晓华,下一户的“年宝”(年猪的吉祥话),你主刀,我扯腿。   这
王明路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李兰叫到教室里来,而叫就叫了,他却那样干坐着并不说什么。一个人愣坐在那里,眼睛瞅着教室的水泥地;而李兰则凝视着窗外,看着校园里那些正在攒动的人群。  这时学校里正在开夏季运动会,号角声拉拉队呼声一声接过一声,此起彼伏。王明路和李兰这会本也应该在校园里被体育老师临时画出来的跑道旁当拉拉队,但他鬼使神差般地却喊上李兰想要对她说上几句话。也许是那些话憋在他的心里很久了,他想说出来,
上 篇   那天在唐人街麦当劳,苏曼玉记得为了赶着去见工,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在上城和辛迪美甲沙龙老板娘谈好细节,已经下午一点多。一部地铁坐到包厘街,买了一个汉堡套餐,她其实喜欢里面的薯条。   可乐装得太满,一走动溢在手心里。她四周看看,也只有靠门的地方有一个迎着门的空位子。她走过去,空椅上摊着一个布袋。   犹豫间,一老头声音说:“累好。”   她愣了一下,回说:“不累,有人坐吗?”  
作者简介:   张鸿福,山东莱芜人。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长篇报告文学《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长篇小说《鲁中烽火》。曾在《山东文学》《广西文学》《文学世界》《时代文学》《短篇小说》等发表作品5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中外书摘》《读者》转载。   卧云关东西大街的西段,老槐树再往西,与老支书的院子一墙之隔,是关帝庙。   关帝庙院门外,偏东的位置有一
气溶胶在大气边界层中的火炉、穹顶与阳伞效应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辛金元研究员团队与哈佛大学Scot T. Martin教授团队合作,基于北京地区大气污染边界层物理与化学耦合观测,联合构建了气溶胶在大气边界层中的火炉、穹顶与阳伞效应模型。研究论文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论文探究了区域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策略与气溶胶与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揭示大气中存在
作者简介:  何荣芳,安徽省作协会员,铜陵市作协理事,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班学员。已有作品在《短篇小说》《山东文学》《安徽文学》《广州文艺》《小说月刊》《椰城》《作家天地》《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原创版》《羊城晚报》《中国教师报》《扬子晚报》等杂志和报纸上发表。多篇小说入选年度精品集。  1  晚上,赵鹏程刚和妻子偎到床上,手机突然不合时宜地响了。赵鹏程很不情愿地趿了鞋,伸手捞着了电视柜上的
1   我是在汛期回家的。那段时间,雨铺天盖地,电视上手机上到处都是雨,号称几十年不遇。我身在几百公里外的北方城市,艳阳高照,心里潮湿不堪,纠结万分,每天诚惶诚恐,如坐针毡。来自家乡的水患消息真真假假,多如牛毛。今天不是这个圩就是那个塘告急,明天不是这个堤就是那个岸管涌,就连县城附近的一个大圩也溃破了,洪水漫进老城区,低处的居民楼浸在水中,电线杆上拉着鱼网,部队在城区紧急构筑二道坝。   我就
胡维进老汉躺在床上,枯槁的躯体显得那么瘦小。他拉着老伴的手不放,呆滞的目光直勾勾地盯着她,那微弱的乞求,宛若千斤,吃力得像似用力从喉咙里往外拽一样:“你……做点……好事……想……法子……把我……弄回……去吧……”   胡老汉的生命濒临油干灯灭,但此刻他的大脑却异常清醒,仍在坚持着,乞求着,企图能回到他既熟悉又亲切的老屋,回到那个风光绮丽、水土宜人的故土,最终归属到鸟语花香的后山,安眠在那金黄色的土
老吕头又一次来到老王头的家。这一次,不止带着狗粮,还拉了几根木头,每一根都七八米长。   老王头的门依然锁着。阿黄还静静地卧在门口。两个月来,它一直这样。面前的食盆里被舔得发亮,仿佛有人很用心地洗过一样。听到声音,阿黄迅速翻身,趴在地上,高昂起头。见是老吕头,重又卧下。老吕头从板车上端过一小盆饭,倒进阿黄的食盆里。阿黄爬起来,头埋进食盆里开始吃东西。吃得迅猛,显然饿极了。   老吕头抚摸了一下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