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亚洲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相关性的荟萃分析

来源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旨在荟萃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亚洲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时间截止2020年12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运用Clark等报道的方法来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5项研究,包括3 881个研究对象,均为亚洲绝经后女性。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受体位点ApaIFokITaqI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骨密度相关,ApaI基因aa基因型的骨密度高于AA基因型,FokI基因FF基因型的骨密度高于ff基因型,TaqI基因Tt基因型的骨密度高于TT基因型。维生素D受体位点ApaIFokI基因多态性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ApaI基因Aa基因型的骨密度高于AA基因型,FokI基因FF基因型的骨密度高于ff基因型。

结论

维生素D受体位点ApaIFokI基因多态性既与腰椎骨密度相关,也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而维生素D受体位点TaqI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骨密度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杭州市大学生对HPV的认知现状及HPV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0—11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杭州市4所高校的949名大学生开展对HPV的认知及疫苗接种意愿的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HPV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及HPV疫苗接种意愿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HPV知识正确率和HPV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949名大学生对HPV相关知识的平
缺血性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能实现脑血管再通,但大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因错过治疗时间窗而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可塑性是神经功能修复的基础。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微RNAs在调控神经可塑性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对微RNAs对缺血性卒中神经可塑性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参考。
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方法,其术后CT平扫常见脑实质高密度灶,目前多认为由血脑屏障破坏后的通透性增加引起。高密度灶的出现不仅提示出血性转化风险较高,也预示发生梗死的可能。鉴别高密度灶对临床决策和干预非常重要,双能CT或MRI对此可能具有优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后高密度灶的特征与意义。
期刊
由于传统再灌注治疗的时间窗较窄且存在再灌注损伤风险,故而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对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展开研究,探索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方法。文章阐述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与血小板糖蛋白(platelet glycoprotein, GP)Ⅰb的功能及其在止血、血栓形成和炎症中的作用,认为通过药物阻断vWF-GPⅠb的相互作用可能有助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并进
科技创新的进步推动湾区经济的发展。运用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法,从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创新政策、产业结构和开放式创新5个方面,分析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数量上的优势,同时财税支持力度较大、对外开放度高,但存在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偏低、高素质人才欠缺、创新主体之间合作存在阻碍等问题。最后从研发支持力度、城市协同发展、创新主体合作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