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的九十年奋斗历程及经验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九十周年。回首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从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这对于我们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更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奋斗历程;经验;启示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229-04
  
  一、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
  回首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是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而浴血奋斗的历程,是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奋斗历程。
  (一)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而浴血奋战的历程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但是,无论是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窃取的辛亥革命,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悲惨命运。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1919年“五四运动”的洗礼,受苦受难的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921年7月1日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从1921年到2011年这九十年的奋斗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困苦,历经了重重磨难和坎坎坷坷,才使得积贫积弱的中国,从衰败走向振兴,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屈辱走向辉煌,整个面貌焕然一新。
  在九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坚强后盾,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与强大而残暴的敌人进行了严酷的斗争,把自己锻造成了中国有以史以来最为优秀、最为强大的革命领导力量,并且组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在党的领导下,经历长达28年的浴血奋战后,在1949年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开始当家作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中国。
  (二)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奋斗历程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也为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提供了制度保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定会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吸取了前人在探索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后,重新确立了党和国家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认清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开创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秉承前人的足迹,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中国人民胜利前进,要求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关于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①科学发展既是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的发展经验,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所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在世界前列,2010年的GDP达到了39.798万亿,年增长10.3%。放眼整个世界,今天的中国所取得的业绩让整个世界人民都为之羡慕,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充满生机,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信心满满地朝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使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幸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伟大政党。
  二、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历史经验
  在九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让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教条主义,而是行动的指南。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等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所有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在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才能继续取得更大的胜利。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同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及将国外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在吸取诸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地结合起来,总结和创造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建设性地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事业,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那里吸取了许多的智慧和养料,从新的实践出发,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又制定了在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前三代中央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不断推向前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让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
  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比资本主义先进的制度,也是一种先进的文明,它遵循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在前进的道路上及时地调整不合时宜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遵循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世界大势的勇气和胆识,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这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
  无论是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家族承袭,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政治,大家轮流坐庄等政治制度都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天壤之别。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秉承着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依靠人民来掌握政权,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目的。
  建党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作为党工作的重点,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党所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推行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积极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建设社会的力量源泉。
  (三)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党成立九十年,执政新中国六十二年来,已经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新挑战。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必须把党的执政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廉政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从1921年的五十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七千多万党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的建设,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但是,党的自身建设也需要严明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来保障。随着党的事业不断发展推进,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要不断更新、健全、完善。对此,应该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全党,统一全党的思想、意志、行动,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维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不动摇,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政治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应该要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素质高、能力强的领导班子,以此影响和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应该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它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应该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这样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结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及经验,展望未来实现全面建议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用创新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带领人民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三、党九十年奋斗历程的几点启示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奋斗历程及经验的总结,可以看出我党的发展道路是一个不断修正前人局限性,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吸取其他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并融合先进的发展理念,紧跟世界变化潮流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发展道路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与否。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一)结合国情大胆创新走自己的路
  历史表明,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不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全盘照搬照抄别人的一套东西,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有可能丧失自己的主体品格,更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带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顺乎民意,切合中国国情,合乎世界时代潮流。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大胆的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改造道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对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 所展露出来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觉察,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及一系列的讲话,指出应该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少走弯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些都为以后我国根据国情,大胆创新,走自己的路提供了理论引导。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同志比较系统地总结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并积极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拔乱反正,坚持一切实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什么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的前列,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继续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于一身,创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议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各国无论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都空前的激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继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论断后,又把发展问题提到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的新高度。并强调这个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同时,牢牢地抓住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深刻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如其来的严重困难和挑战中收获启示,在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大胆创新的结果。
   (二)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搞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在。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任何社会都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在这个有机体中,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政治是经济和文化保证,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表现形式,并对这两者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对此,马克思曾预言:“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共产主义新社会,是文明时代的更高阶段,它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②它“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 ”。③从马克思主义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形态的社会,不仅是生产力的大解放,而且也是人的大解放,必定会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主义文明来,使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到更高水平,充分地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邓小平同志也在1979年时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④这也是对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
  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⑤所以,我们只有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理论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⑥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顾此失彼,只注重经济或者是政治或者是文化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必须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前进道路上更大的胜利。
   (三)循序渐进式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立足稳定之后再寻求发展,以发展促稳定,根据本国国情,循序渐进式地推进发展道路,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许多发展中国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世人瞩目成绩的首要条件。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不能离开中国的实际国情急于求成,实施快速的“赶超”战略。上世纪50年代所发动“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赶英超美等战略,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应该说,这种赶超的发展战略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厚积薄发”的优势是能够取得发展上的飞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顾本国的国情和具体现实,盲目地实施赶超速度发展,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能出现停止不前,甚至是倒退的现象,也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给整个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是我们必须要吸取的一条深刻的教训。
  在中国现阶段抑或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必须循序渐进式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切实防止为了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盲目铺推子、上项目、攀比速度,搞重复建设、进行粗放式的发展。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引人注目地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这与过去所提出的“又快又好发展”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所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速度,转为更加注重发展效益,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是我国循序渐进式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地处理前进途中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的最好体现。
  通过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奋斗历程及经验的总结,启示我们只有立足我国情,积极吸取别国先进经验,进行大胆创新,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循序渐进式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才能创造更为辉煌的明天。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08.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0.
  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9/03/content_3438800_2.htm.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