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9年国家对春节、“五一”和“十一”的休息时间作出调整,“7天长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黄金周”诞生,由此,便拉开了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的序幕。
十多年来,经历过游客暴增导致多处景区超负荷运营,经历过春运期间返乡潮的“一票难求”,经历过“黄金周”为避免交通拥堵人们宁愿选择“宅”在家中……“假日经济”繁荣的背后,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怪现象业已凸显,亟待各方的理性回归。
假日消费的一大特征是“集中”,集中购物、集中旅游、集中出行,人流、物流、资金流在短期内迅速聚合流动,看似点燃了经济发展,实则暴露出很多弊端。
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往往在节假日开展低价和折扣促销,一时间消费者蜂拥而至,节后又迅速萧条。实际上,有专家指出,全社会的消费总量在一定时期内是基本恒定的,假日消费的火速升温总会伴随着节后的骤降。这种集中式、超前型的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从而也就难以起到应有的拉动内需的作用。
此外,消费需求的过度集中,容易诱发商家的投机心理。目前,我国“假日经济”的一大怪现象是,商家要么恶性“价格战”,要么“宰客”。前者到头来,更多的是“赔本赚吆喝”;后者就出现了近日沸沸扬扬的三亚“宰客门”事件。对于商家来说,最理性的办法应该是在产品优质化、经营特色化、促销创新化、服务人性化方面寻求突破,政府部门实施有力的监管,这样才能使假日消费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实,要想真正唤起老百姓的消费热情,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其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大多还停留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上,只有收入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才能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由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
“假日经济”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表明,我国缺乏对消费流量的适度控制及有效的分流措施,这大大影响了其本应具有的价值。政府应出台更科学的带薪休假制度、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商家应提供具有高附加值、个性化体验的休闲旅游服务,让老百姓自由选择假期的同时,真正享受到休假的乐趣。当然,消费者也需要调整自身的消费心理和购买方式,改变过去“跟风消费”的习惯,真正回归“理性消费”。
十多年来,经历过游客暴增导致多处景区超负荷运营,经历过春运期间返乡潮的“一票难求”,经历过“黄金周”为避免交通拥堵人们宁愿选择“宅”在家中……“假日经济”繁荣的背后,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怪现象业已凸显,亟待各方的理性回归。
假日消费的一大特征是“集中”,集中购物、集中旅游、集中出行,人流、物流、资金流在短期内迅速聚合流动,看似点燃了经济发展,实则暴露出很多弊端。
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往往在节假日开展低价和折扣促销,一时间消费者蜂拥而至,节后又迅速萧条。实际上,有专家指出,全社会的消费总量在一定时期内是基本恒定的,假日消费的火速升温总会伴随着节后的骤降。这种集中式、超前型的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从而也就难以起到应有的拉动内需的作用。
此外,消费需求的过度集中,容易诱发商家的投机心理。目前,我国“假日经济”的一大怪现象是,商家要么恶性“价格战”,要么“宰客”。前者到头来,更多的是“赔本赚吆喝”;后者就出现了近日沸沸扬扬的三亚“宰客门”事件。对于商家来说,最理性的办法应该是在产品优质化、经营特色化、促销创新化、服务人性化方面寻求突破,政府部门实施有力的监管,这样才能使假日消费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实,要想真正唤起老百姓的消费热情,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其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大多还停留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上,只有收入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才能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由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
“假日经济”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表明,我国缺乏对消费流量的适度控制及有效的分流措施,这大大影响了其本应具有的价值。政府应出台更科学的带薪休假制度、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商家应提供具有高附加值、个性化体验的休闲旅游服务,让老百姓自由选择假期的同时,真正享受到休假的乐趣。当然,消费者也需要调整自身的消费心理和购买方式,改变过去“跟风消费”的习惯,真正回归“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