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科教师在备课中较普遍地存在着问题意识缺失现象,这是影响文科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科教师应通过以下对策改变和消除这种现象的存在:提高对备课中问题意识重要性的认识;改变对教材、教参“唯书唯上”的态度;处理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备课中以问题为中心厘清教学思路;在设计问题时注意使问题网络化并突出重点等。
关键词:文科教师 备课 问题意识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129-02
文科教师备课中的问题意识缺失现象
经常有文科青年教师跟笔者探讨这样的问题:自己教学非常认真,为了使某个枯燥的原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备课时搜肠刮肚,找了很多趣味事例,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课堂中尝试合作和自主等所谓前卫教学方法,课上得似乎应该挺时尚挺现代了,可不知为什么学生还是不太买帐,听课专家还是反映自己的教学传统甚至是照本宣科,真是觉得有些委屈!可转念一想,也确觉得他们说的有些道理:自己的课虽然经过先进教学手段和时尚教学方法的包装,但教学思路上并没有太大突破,与优秀教师充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师生间默契配合的高效率、创造性教学相比,还是搁着一段难以拉近的距离。症结到底出在哪儿呢?
笔者给出的诊断是: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问题意识的缺失,表现在备课时没有充分吃透教材,没有把教材变成自己的东西,缺乏问题意识,备了教材、学生、教法,而没有达到备问题的层次。这些教师的课似乎也按常规要求去备了,有些教师还努力寻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突破,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思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思路并据之进行设计,实际效果并不如意。这些教师很苦恼,工作缺乏成就感,甚至对自己教师素质也产生了怀疑,对教师职业渐渐生出了倦怠感。无疑,备课中的问题意识的缺失成为制约这些教师专业成长的障碍,教育理论和管理工作者有义务帮助他们扫除这些障碍。
文科教师备课中问题意识缺失现象的对策研究
(一)教师应提高对备课中问题意识重要性的认识
笔者认为: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但最终应该落实到备问题上。好的教学应该从矛盾也就是从问题开始,是学生带着问题来学、教师带着问题来教、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高度统一的教学,是正如孔子所言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而课堂“愤悱”氛围的营造,却是以教师备课中充分而良好的问题意识为前提的,问题既是教材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又直接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智慧,带着问题进行的教学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始终像一根串满珍珠的红线一样紧扣教学目的,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充溢着挑战、冒险、试误、成功和快乐的智力旅行,陡然间增加了课的生动性,促进了师生间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交流与沟通,使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变得更加全面、自然与生动,这对于教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问题意识是平庸和优秀教师之间的一条分水岭,是教师备课深浅度的一个标尺,我们不能不加以特别重视。
(二)教师要改变对教材、教参“唯书唯上”的态度
教师首先要做到备课深透,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对教材、教参的“唯书唯上”的“顶礼膜拜”之态度,注意跳出教材看教材,甚至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与教参,把教材真正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而不要完全被教材及教参本身的
逻辑叙述结构所左右。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比,教学内容始终是第一性的要素,是内容,而前两者是形式,形式要服从内容。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首先吃透内容,才可能从根本上把握教材,把课上精彩。
(四)教师在备课中应以问题为中心厘清教学思路
教师要在备课中厘清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清晰畅通是教师获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备课时应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和媒介,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符合学生思维路径的思路备好课,从而使教学目的始终得以明确贯彻。
1、教师应在备课中首先设计好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1)教师教学中准备问学生哪些问题?
教师在提炼问题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A、教学内容中,哪些部分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B、这节课要向学生提几个问题?
C、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是核心问题?哪些问题是非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与非核心问题之间的关系怎样?
D、这些问题之中哪些问题对学生难度较大,教师在提出时要注意坡度?
E、为了帮助学生较好较快地理解这些问题,还需要辅之以哪些更简单的问题?
(2)这些问题要向哪些学生发问?
A、哪几个问题是大众问题?
B、哪几个问题是为尖子学生准备的难题?
(3)提出这些问题的方式、时机和先后次序是什么?
A、问题提出需要什么样的情境与条件?
B、哪些问题要在新授课之前提出?
C、哪些问题要在新授课之中提出?
D、哪些问题要在课堂总结时提出?
E、哪些问题要留给学生,做课外深入思考?
F、哪些问题教师准备自问自答?
G、哪些问题教师准备提出后学生立即回答?
H、哪些问题教师准备提出后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回答?
I、哪些问题教师准备提出后学生自学和分组合作学习后回答?
J、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大约各需要多长时间?
2、教师应该明确或预先设想讲课过程中,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及教师应该怎样给以解答。
(1)学生可能问老师哪些问题?
A、哪些问题是简单问题?
B、哪些问题是复杂问题?
C、哪些问题是综合性、引申性或应用性问题?
D、这些问题可能会由哪些学生提出?
(2)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或标准答案是什么?
A、有一个解题思路、标准答案还是同时有几个解题思路、标准答案?
B、教师如何评价这些解题思路、标准答案?
(五)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使问题网络化并突出重点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设计出的问题要周密思考,一个个,一层层,或串或并,排列成序,哪些是顺延的,哪些是逆行的,那些是单线的,哪些是枝杈的,哪些是设问,哪些是他问,都应深思熟虑、内心清楚,构成问题链和问题网;二是在设计问题时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应突出重点,把问题设计的重点放在教学的开始、重点、难点、学生易出错之处及结尾处,从而使整堂课做到始自疑问和惊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防患于未然、充满启发、止于快乐、意味与期待。
关键词:文科教师 备课 问题意识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129-02
文科教师备课中的问题意识缺失现象
经常有文科青年教师跟笔者探讨这样的问题:自己教学非常认真,为了使某个枯燥的原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备课时搜肠刮肚,找了很多趣味事例,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课堂中尝试合作和自主等所谓前卫教学方法,课上得似乎应该挺时尚挺现代了,可不知为什么学生还是不太买帐,听课专家还是反映自己的教学传统甚至是照本宣科,真是觉得有些委屈!可转念一想,也确觉得他们说的有些道理:自己的课虽然经过先进教学手段和时尚教学方法的包装,但教学思路上并没有太大突破,与优秀教师充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师生间默契配合的高效率、创造性教学相比,还是搁着一段难以拉近的距离。症结到底出在哪儿呢?
笔者给出的诊断是: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问题意识的缺失,表现在备课时没有充分吃透教材,没有把教材变成自己的东西,缺乏问题意识,备了教材、学生、教法,而没有达到备问题的层次。这些教师的课似乎也按常规要求去备了,有些教师还努力寻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突破,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思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思路并据之进行设计,实际效果并不如意。这些教师很苦恼,工作缺乏成就感,甚至对自己教师素质也产生了怀疑,对教师职业渐渐生出了倦怠感。无疑,备课中的问题意识的缺失成为制约这些教师专业成长的障碍,教育理论和管理工作者有义务帮助他们扫除这些障碍。
文科教师备课中问题意识缺失现象的对策研究
(一)教师应提高对备课中问题意识重要性的认识
笔者认为: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但最终应该落实到备问题上。好的教学应该从矛盾也就是从问题开始,是学生带着问题来学、教师带着问题来教、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高度统一的教学,是正如孔子所言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而课堂“愤悱”氛围的营造,却是以教师备课中充分而良好的问题意识为前提的,问题既是教材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又直接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智慧,带着问题进行的教学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始终像一根串满珍珠的红线一样紧扣教学目的,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充溢着挑战、冒险、试误、成功和快乐的智力旅行,陡然间增加了课的生动性,促进了师生间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交流与沟通,使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变得更加全面、自然与生动,这对于教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问题意识是平庸和优秀教师之间的一条分水岭,是教师备课深浅度的一个标尺,我们不能不加以特别重视。
(二)教师要改变对教材、教参“唯书唯上”的态度
教师首先要做到备课深透,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对教材、教参的“唯书唯上”的“顶礼膜拜”之态度,注意跳出教材看教材,甚至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与教参,把教材真正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而不要完全被教材及教参本身的
逻辑叙述结构所左右。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比,教学内容始终是第一性的要素,是内容,而前两者是形式,形式要服从内容。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首先吃透内容,才可能从根本上把握教材,把课上精彩。
(四)教师在备课中应以问题为中心厘清教学思路
教师要在备课中厘清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清晰畅通是教师获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备课时应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和媒介,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符合学生思维路径的思路备好课,从而使教学目的始终得以明确贯彻。
1、教师应在备课中首先设计好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1)教师教学中准备问学生哪些问题?
教师在提炼问题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A、教学内容中,哪些部分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B、这节课要向学生提几个问题?
C、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是核心问题?哪些问题是非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与非核心问题之间的关系怎样?
D、这些问题之中哪些问题对学生难度较大,教师在提出时要注意坡度?
E、为了帮助学生较好较快地理解这些问题,还需要辅之以哪些更简单的问题?
(2)这些问题要向哪些学生发问?
A、哪几个问题是大众问题?
B、哪几个问题是为尖子学生准备的难题?
(3)提出这些问题的方式、时机和先后次序是什么?
A、问题提出需要什么样的情境与条件?
B、哪些问题要在新授课之前提出?
C、哪些问题要在新授课之中提出?
D、哪些问题要在课堂总结时提出?
E、哪些问题要留给学生,做课外深入思考?
F、哪些问题教师准备自问自答?
G、哪些问题教师准备提出后学生立即回答?
H、哪些问题教师准备提出后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回答?
I、哪些问题教师准备提出后学生自学和分组合作学习后回答?
J、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大约各需要多长时间?
2、教师应该明确或预先设想讲课过程中,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及教师应该怎样给以解答。
(1)学生可能问老师哪些问题?
A、哪些问题是简单问题?
B、哪些问题是复杂问题?
C、哪些问题是综合性、引申性或应用性问题?
D、这些问题可能会由哪些学生提出?
(2)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或标准答案是什么?
A、有一个解题思路、标准答案还是同时有几个解题思路、标准答案?
B、教师如何评价这些解题思路、标准答案?
(五)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使问题网络化并突出重点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设计出的问题要周密思考,一个个,一层层,或串或并,排列成序,哪些是顺延的,哪些是逆行的,那些是单线的,哪些是枝杈的,哪些是设问,哪些是他问,都应深思熟虑、内心清楚,构成问题链和问题网;二是在设计问题时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应突出重点,把问题设计的重点放在教学的开始、重点、难点、学生易出错之处及结尾处,从而使整堂课做到始自疑问和惊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防患于未然、充满启发、止于快乐、意味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