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理解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在学生将课程目标真正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时,教学才会有实效。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直观化,用以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致的方法,将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可以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思考技巧。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观察学生对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及构建研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目标;反馈
作者简介:贾竑(197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佳木斯市社会科学重点科研课题“思维导图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目标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9043)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1.思维导图的概念及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学者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创,是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是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思维导图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每个与其相关的词或者图像都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放射,回归于一个共同的中心。思维导图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也让我们的学习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简单地说,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领域中对Tony Buzan长期研究和提倡的思维导图进行着积极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
首先,思维导图可在教学中让学生构建他们自己所学知识和复杂的概念间的相互关联。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并用关键词形式表达出来,再用线条连接起来以便显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启发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思维显性化,更加深理解所学的或者是所感悟的东西。
其次,思维导图可以用来测查认知结构,“让学生就对于某块知识的理解,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其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让学生把某领域中的概念连起来,并表明这种联系的性质,可以说明某知识领域的关键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再次,思维导图在课程研究中也有着重要地位。课程发展人员将有关课程的关键词或是课程目标在思维导图或是概念图上展示出来。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用来检验课程内容的信度和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
2.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目标理解
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方案,对我国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作出了特别的规定: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方案对教学模式的阐述表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基地、以粉笔为工具的“填鸭式”教学即将被立体化、网络化和个体化的主动式教学所代替。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使学习者个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之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互动性。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实际应用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课程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课堂实施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课程目标的过程。学生对于课程目标的理解与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基于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决策直接相关。因此,课程目标对于教师和学生是同等重要的。研究学生对于课程目标的理解及其对于学生课程学习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概述
研究者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课中使用了思维导图的方法,一方面用来提取学生学习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认识显性化,同时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学生认知能力的增长。
2.受试者
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一个专业班级,共54人。
3.研究环境
佳木斯大学2009级汉语言文学教育(1、2班)公共英语课,每周4学时,全学期授课18周,共72学时。所用教材: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2008年第二版,第二册)。授课教学用语为英语。
4.研究阶段与过程
(1)学期之初画第一次思维导图。画图前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关于思维导图的简单介绍和演示,之后要求学生将他们对在本学期英语课堂上所期待学习的东西、想要解决的问题和准备采用的方法在思维导图上表达出来。
(2)第三周学生针对每一周的四级单词测试情况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问题为:1):Do you have difficulties in reciting your new words? 2):How can you improve? 3):What do you expect the teacher to do to help you? 学生小组口头讨论交流并书面记载探讨解决办法,教师就学生的思考进行总结并及时给予反馈。
(3)第六周学生结合学期特点(首次备考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所进行的学习状况,再次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问题为:1):What do you need to improve in preparing the CET-4?2):What should the teacher do to help? 学生当堂记录讨论结果,教师收集并仔细阅读学生问题,并对所提问题教师给予教学反馈。
(4)临近学期末,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再次画一张思维导图,体现学生本学期的英语学习感受,反映他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师将其与学期初的导图进行对照,并让学生观察自己在不同时期所画两幅图所反映的认识上的变化。
每次活动均是在课堂时间完成,平均用时均在15~20分钟。
5.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者收集整个学期引导学生所做的各项有关活动的原始文本信息,利用学生的两组思维导图(共108份),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数据分析,即对学生的语言产出进行内容分析,从字数及表达内容来全面比对。
6.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研究者通过对比发现,学生学期初和学期末所画的两个思维导图有明显不同。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研究可发现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方面:
(1)学生有实际意义的学习目标文字输出明显增长;
(2)学生对于语言技能的认识具体化;
(3)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加深;
(4)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三、启示与结语
思维导图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领域中已经不是一个新事物,但是,我们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却是个值得探索的话题,将二者有效地构建结合是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一项有益尝试。构画思维导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此次研究中,它是用来检测学生对课程目标理解的方法,而学生认识产生变化的原因则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决策。研究者认为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课堂中使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手段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所有语言教学活动的目的均在于实施课程目标,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并且教师可通过各项教学活动使这种理解具体化;
(2)持续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3)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阶段有重点地启发学生反思的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对课程目标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使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4)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认知结构的检测方法,也可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手段之一,随时评价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有效使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學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学习模式,值得全面提倡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3]托尼·巴赞.开动大脑[M].李燕红,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4]陈云辉,谢百治,赵丽.思维导图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
[5]张建伟,陈琦.认知结构的测查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思维导图;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目标;反馈
作者简介:贾竑(197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佳木斯市社会科学重点科研课题“思维导图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目标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9043)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1.思维导图的概念及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学者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创,是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是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思维导图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每个与其相关的词或者图像都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放射,回归于一个共同的中心。思维导图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也让我们的学习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简单地说,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领域中对Tony Buzan长期研究和提倡的思维导图进行着积极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
首先,思维导图可在教学中让学生构建他们自己所学知识和复杂的概念间的相互关联。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并用关键词形式表达出来,再用线条连接起来以便显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启发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思维显性化,更加深理解所学的或者是所感悟的东西。
其次,思维导图可以用来测查认知结构,“让学生就对于某块知识的理解,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其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让学生把某领域中的概念连起来,并表明这种联系的性质,可以说明某知识领域的关键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再次,思维导图在课程研究中也有着重要地位。课程发展人员将有关课程的关键词或是课程目标在思维导图或是概念图上展示出来。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用来检验课程内容的信度和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
2.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目标理解
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方案,对我国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作出了特别的规定: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方案对教学模式的阐述表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基地、以粉笔为工具的“填鸭式”教学即将被立体化、网络化和个体化的主动式教学所代替。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使学习者个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之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互动性。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实际应用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课程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课堂实施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课程目标的过程。学生对于课程目标的理解与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基于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决策直接相关。因此,课程目标对于教师和学生是同等重要的。研究学生对于课程目标的理解及其对于学生课程学习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概述
研究者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课中使用了思维导图的方法,一方面用来提取学生学习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认识显性化,同时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学生认知能力的增长。
2.受试者
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一个专业班级,共54人。
3.研究环境
佳木斯大学2009级汉语言文学教育(1、2班)公共英语课,每周4学时,全学期授课18周,共72学时。所用教材: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2008年第二版,第二册)。授课教学用语为英语。
4.研究阶段与过程
(1)学期之初画第一次思维导图。画图前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关于思维导图的简单介绍和演示,之后要求学生将他们对在本学期英语课堂上所期待学习的东西、想要解决的问题和准备采用的方法在思维导图上表达出来。
(2)第三周学生针对每一周的四级单词测试情况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问题为:1):Do you have difficulties in reciting your new words? 2):How can you improve? 3):What do you expect the teacher to do to help you? 学生小组口头讨论交流并书面记载探讨解决办法,教师就学生的思考进行总结并及时给予反馈。
(3)第六周学生结合学期特点(首次备考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所进行的学习状况,再次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问题为:1):What do you need to improve in preparing the CET-4?2):What should the teacher do to help? 学生当堂记录讨论结果,教师收集并仔细阅读学生问题,并对所提问题教师给予教学反馈。
(4)临近学期末,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再次画一张思维导图,体现学生本学期的英语学习感受,反映他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师将其与学期初的导图进行对照,并让学生观察自己在不同时期所画两幅图所反映的认识上的变化。
每次活动均是在课堂时间完成,平均用时均在15~20分钟。
5.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者收集整个学期引导学生所做的各项有关活动的原始文本信息,利用学生的两组思维导图(共108份),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数据分析,即对学生的语言产出进行内容分析,从字数及表达内容来全面比对。
6.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研究者通过对比发现,学生学期初和学期末所画的两个思维导图有明显不同。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研究可发现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方面:
(1)学生有实际意义的学习目标文字输出明显增长;
(2)学生对于语言技能的认识具体化;
(3)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加深;
(4)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三、启示与结语
思维导图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领域中已经不是一个新事物,但是,我们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却是个值得探索的话题,将二者有效地构建结合是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一项有益尝试。构画思维导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此次研究中,它是用来检测学生对课程目标理解的方法,而学生认识产生变化的原因则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决策。研究者认为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课堂中使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手段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所有语言教学活动的目的均在于实施课程目标,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并且教师可通过各项教学活动使这种理解具体化;
(2)持续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3)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阶段有重点地启发学生反思的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对课程目标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使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4)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认知结构的检测方法,也可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手段之一,随时评价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有效使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學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学习模式,值得全面提倡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3]托尼·巴赞.开动大脑[M].李燕红,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4]陈云辉,谢百治,赵丽.思维导图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
[5]张建伟,陈琦.认知结构的测查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