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雯婕:我就是这样

来源 :京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eq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靠出位、话题生存的娱乐圈里,尚雯婕给了我们足够的话资。
  尚雯婕说,作为歌手,面对评价的最好回应莫过于音乐。于是,在她最新专辑《In》中,她用唯一一首中文歌曲《我就是这样》回击那些曾经对她的“抨击”。
  《我就是这样》的MV中,她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高台上无数镁光灯环绕的歌手,一个是身着洁白病服、性感红鞋的精神病人。镜头一晃,女精神病人手中的红绳放倒了一票记者,她轻快地唱道,“这几年我到底得罪了谁,经常招来一些讨厌的嘴……我就是这样,没办法讨好所有的人。我只能这样,你喜欢,不喜欢,跟我全都无关。”
  在这个靠出位、话题生存的娱乐圈里,尚雯婕给了我们足够的话资。她敢在博客里对比自己减肥前后的体重,她敢在采访时说“我不知道”,还有那些为她赢来“尚GaGa”称号的奇特造型,虽然她不喜欢这个称号。
  尚雯婕的成名,讲求时效。她用1年时间,从复旦大学法语系毕业生成为法资公司总经理助理:用5个月的时间,转身2006超女总冠军:再用10个月,从“天娱新宠”跳槽到“华谊”,和张靓颖同争“一姐”。
  面对“2006年超女最大的一匹黑马”这样的评价,她说:“为什么说我是黑马?黑马应该是一路飞奔过来的,而我是一路爬过来的啊……”为了实现唱歌的梦想,她辗转三个赛区,杭州海选落第,成都止步10强,直到广州赛区才得遇知音。
  有人说她功利心太强;她的前法资公司老板说,她走到现在,早已不是事业跟娱乐的问题,而是平凡生活与伟大梦想之间的选择。
  在博客中,她回忆过她的高三生活,当时她为提高成绩而努力,她用运动发泄心中的压抑,那时跑步让她体会到,即使身体透支、四肢的痛苦大过思维的疲惫时,原来一个人在感觉跑不动时还能奔跑。她说,“人往往能在明知自己不能继续后,仍然继续。奔跑,不为别人,只为自己,为了超越自己”。
  入行后,她在乐坛走得跌跌撞撞,无数乐评人费解着,一个歌手为什么要放弃母语,选择用外文唱歌才能“活出美丽”;她在造型上的转变,曲风的变化,更让乐评人犀利地抨击“靠造型出位无法成为下一个王菲”,媒体人评价她不懂时尚。她在博客上大方地回击,“我不做下一个谁,只做第一个我。”
  2010年年底,她宣布“退出华语乐坛”,无数媒体人闪过的第一个念头都是:炒作。媒体猜测时,她潜心研究创作。她不懂乐理,手机和录音笔成为她的创作伙伴,路上、电梯间,她随时记录下突然冒出的旋律。于是,在一年的周期内,她连续推出三张专辑。她说,《全球风靡》是突破的开始,《nightmare魔》是探索性的尝试,如今的《In》是她交出的一张比较完整的创作答案。
  今年年初,她站在音乐之声的领奖台上,获得内地年度最佳女歌手的她说:“一年以前,我决定做我自己,后来才发现,原来做自己是最难的。”面对着各种评价和非议,她说,“娱乐圈改变不了尚雯婕的坚持,但是,尚雯婕的坚持一定可以改变娱乐圈。”
  
  Q&A
  我有点神经质
  京华周刊:为什么要当歌手?
  尚雯婕:小时候是喜欢,大一点是梦想,现在是职业。
  问:从梦想到职业?
  尚雯婕:因为现在拿梦想来挣钱,所以成了职业。这是一个客观的变化。
  问:为什么能红?
  尚雯婕:算实话,我也不知道答案。我还能继续写歌、唱歌,然后能做点尝试,有团队支持,就可以了。也许这个状态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了。
  问:融入歌手这个圈子了吗?
  尚雯婕:我不需要融入这个圈子。其实音乐人和艺人不一样,相对比较独立,需要进入自我的世界,因为音乐是比较自我的。成功的创作者一般都比较独立,但与乐队合作是我非常向往的方式。
  问:想尝试乐队的创作?
  尚雯婕:我非常羡慕国外可以花2年时间在棚里面磨一张10首歌的专辑,1年写歌,1年编曲录音。但是中国唱片业不允许这样做,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资金。在中国,如果两年都在棚里,你觉得这个人还能生存吗?
  问:最近1年内发3张唱片,是为了在唱片业生存吗?
  尚雯婕:没有,是因为刚好有些想法。
  问:现在有压力吗?
  尚雯婕:压力更多来自于我自己,我是一个强迫症患者,我关门要关5遍,你可以想象下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工作会是怎样。
  问:你如何看待各种对你造型的评论?
  尚雯婕:我基本不看这些评论。别人怎么讲,我无所谓。在我眼中,有道德问题的那才叫负面新闻,做个造型与道德没什么关系吧,那是审美的问题。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审美,没有标准答案,不存在谁对谁错。
  问:你会调整自己适合这个圈子吗?
  尚雯婕:如果不适应,我就没办法在这儿生存。我没有调整过,反而越来越自由了,因为我不需要调整什么了。我做自己就好。至于有多少人喜欢,有多少人接受,我不去想这个问题。
  问:你如何评价自己?
  尚雯婕:我有点神经质,有的时候不太温顺,有的时候是一个比较愤怒的人。如果你去看我的歌词,你会发现攻击性特别的强。
  大家其实不了解我,我的性格不是一个温顺的人,也不喜欢被局限在大家眼中心目当中我的形象,那只是他们所期望看到的尚雯婕的样子,但真实的尚雯婕不是那样的,而且也做不到那样的尚雯婕。毕竟做一个别^想要你成为那样的人,是很累的。
其他文献
如果飞机像汽车一样便宜,你会购买哪一个?    如今的天空不再单调,私人飞机已频繁闪现。  在中国,率先“私飞”的是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1996年,张跃购买了中国第一架私人商务飞机,从此拉开了中国购买私人飞机的历史。  短短十余年时间,中国私人飞机从零开始,在经历了发展——停滞——快速发展的过程后,目前雏形已现:远大集团已经拥有六架飞机,机队依次在机场排开时,甚为壮观;赵本山2亿豪购“挑战者850
期刊
8月31日,第三届(2011)中国品牌与传播大会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隆重举办。此次,金牌牛奶特仑苏脱颖而出,一举摘得最具成长力品牌的殊荣,印证了其在乳品市场中无可比拟的强大生命力和品牌成长力。    巧觅“独有领域”成特仑苏获奖关键    特仑苏是2005年面世的第一款高端乳品品牌,它的面世,拉开了国内乳品行业升级的帷幕。其高标准的奶源、高品质的营养,和典雅、高贵的包装外观、令人耳目一新,受到了
期刊
“你打开了自己,什么都会发生,每个人都是有才能的。”  中秋的北京迎来了一场文化盛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举办的“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集结了四十位两岸三地最活跃的文化人,陈丹青在沙龙中谈到了自己倾心的民国时代,也谈到了艺术与时代的关系。陈丹青表示,他希望这样的场合越多越好:“现在大家对这种形式这么热衷,是因为年轻人没有地方去,这样的地方太少了。”  贡布里希《通俗艺术史》的第一句话称,没有艺术这件事
期刊
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日本国民,媒体的报道无疑都是了解彼此最常规、有效的途径。  当我们以记者的身份深入日本,试图帮助读者读懂我们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邻居:日本的媒体人也在用同样的方式,让日本民众更加认识现代的中国。  两国记者笔下的文字,影响着两国的民间,也影响着两国的高层。也正因此,记者们如何看待中国与日本,在两国从民间到官方的交往中,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想到与日本的记者们谈谈,看看他们眼中的中国与
期刊
“日本优秀企业的首要标准是经营者的志向问题,有没有志向,判断是不是准确,且尊重并爱护它的职员。中国的很多大企业是国企,经营者由政府任命,这些企业还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不开放是有局限性的。”    针木康雄,年愈花甲,却仍是日本财经界活跃的经济评论家,被媒体誉为日本经济评论界的泰斗——“文笔犀利,他的看法比真正的经营者更为深刻”。  针木康雄现为日本商业杂志《Boss》的总编辑,除了掌管《Boss
期刊
向联大提交入联申请是否可以奏效?六十余年的建国史,让巴勒斯坦满目沧桑。    本届联合国大会上,巴解组织领导人阿巴斯代表巴勒斯坦提交了入联申请。随之招来了美国与以色列的强烈阻击,一时间,世界的目光重新定格在巴以地区,巴勒斯坦会成为联合国第194个成员吗?    我们要入联    对于阿巴斯来说,2011年9月23日是个极其重要的日子,作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他在纽约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了
期刊
一边是因降价而身家大幅缩水的“维权者”,一边是试探市场冷暖调整价格的开发商,在维权潮渐起之时,整个房地产市场陷入了观望之中。    2月起若干楼盘降价数千元,8月全市住宅成交量创三年新低,“金秋”小长假市场表现不力……自限购令推行以来,北京楼市走出了2009年后势不可挡的量价齐增行情。  一部伴随开发商降价而开始的“维权大片”也随之“上演”:2月中粮万科长阳半岛,3月远洋一方,8月后万科金域华府、
期刊
这是一场游戏,更是一场战争,“小米”的出现便是导线。小米是雷军的一个乌托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成为像乔布斯一样的人物。而当小米真正“嫁给”雷军,这个有技术、有钱、有人脉、还有理想的人,便开始了一段截然不同的移动互联网江湖。  当雷军决定把这款即将上市的手机命名为“小米”时,他注定成为舆论的焦点。  8月16日,在798艺术中心北京会所的舞台上,身穿黑色T恤和深蓝色牛仔裤的北京小米科技CEO雷军
期刊
人们对芭蕾舞剧《金瓶梅》的热衷早已脱离了对舞蹈本身的关注。  一番退票风波让芭蕾舞剧《金瓶梅》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原定于9月23日在成都首演之后开始全国巡演的芭蕾舞剧《金瓶梅》,最终还是没能如期上演。观众在剧场大堂的一纸公告上看到的是:“因故调整演出时间……为观众现场办理退票手续”。  在此之前,当人们听说这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禁书要被搬上高雅艺术的舞台,《金瓶梅》就已经引发了巨大的舆论波澜。指
期刊
北京大甜水井胡同,老房前,曾一智刚刚按下快门,一旁操着东北腔的女人就奚落开了:“老破房,有啥好拍的?”  年轻的东北女人眼里,这老屋早已人去屋空、破败不堪,与不远处王府井商业区的繁华现代相去甚远。曾一智却对这中西结合式的老房子宝贝得不行,那些雕梁画栋让她着迷,生怕看一眼少一眼。她不停按下快门:“快看,多漂亮啊!”  她特意选在2011年9月18日这天来看这位“百岁老友”——抗战时期白求恩式的法国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