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概念溯源及其与“知识型”的关系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qiq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式”概念就成为文论界用以讨论、分析、反思近百年来中国文论知识生产与理论建构的高频关键词.在“范式”概念及相关理论、方法的运用中,学界存在着诸多差异、分歧和模糊之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库恩所提出的“范式”的原初意义的偏离.库恩强调“范式”是以“范例”为标志、由科学家共同体所共享的一种更大的理解框架.将paradigm译为“典范”而不是“范式”,或许可以更好地凸显这个概念的理论内涵与在实际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但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范式”所具有的“典范”意义与“规则”意义又是难以截然分开的.这导致人们往往更多地在“规则”意义的层面上使用“范式”概念并将其混同于“知识型”的概念.从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域对“范式”的概念进行辨正并理清它与“知识型”的关系,可以为我们观照、反思中国文论的知识生产提供可资参考的知识学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积极福利的建构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制度保障.矿区移民作为工程移民的一个重要群体类别,在其社会空间转向中人为风险的生成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基于对内蒙古E旗矿区移民现实景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以丰裕现金福利作为保障的背后,缺失的是以明确主体权责、提升自我能力、构筑风险意识为导向的积极福利建构反思.通过呈现矿区移民面临社会转型中传统到现代的生活、生产转向,责任隐没中主体权责的迷失与道德机制的失效,以及无目的自我的个人自主性需要和反思能力匮乏等多重风险困境,尝试寻找积极福利建构作为化解矿区移民风险的耦合策略.其关
以制度环境视角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获得,并尝试对制度环境进行动态分析,关注制度执行所涉及的两大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尤其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所形塑的参与机会空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主要源于政府通过制度空间创设主动赋予以及社会组织主动作为,通过遵从、配合、协商乃至对抗等多元策略努力获致.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机会的持续获得,迫切需要政府所提供的外力与社会组织自身内力形成强大合力.“聚合力”不仅取决于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利益契合度”和自身参与能力,更取决于政府和社会组织在良性互动中推进制度环
古代社会前期没有“农学”一词,涵义类似者最早为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神农之言”“神农之教”.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总结先秦学术,始立“农家”概念.然所称农家包括两派,一派讲行农业技术,一派宣言政治主张.至班固才作出农家“播百谷,劝耕桑”的定义.明代渐沐西学,方产生“农学”一称.中国传统农学、传统农书与“农家”之学、“农家”之书并非等价范畴.传统农书分类法应该在坚持现代农学概念标准“以今观古”的同时,兼顾“以古观古”,在现代农学学科的系统性、涵盖农书类型的全面性和传统农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之间求得一个较好的平衡.依此原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世界大变局的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历史研究工作者贡献思想和智慧,以历史学特有的方式推动变革、引领潮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史上一大批思想家、一系列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华思想的基本谱系.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次次证明了思想的伟力.新时代中国史学要大有作为,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关切.真正的史学研究,必须有思想、有灵魂、有立场.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反对碎片化的研究方式,以长时段的眼光、整体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推进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智慧养老将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要的新模式.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态势加剧,在农村地区施行智慧养老模式,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Z省6个农村地区智慧养老模式实施现状的调查发现,智慧养老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但农村地区的智慧养老推行仍然存在困境,农村老年人对智慧型设施使用不熟悉、机构中专业化人员缺失、政府在推行过程中“重规模轻服务质量”导致智慧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难以落地.应该健全农村智慧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农
近代以来,京津唐煤矿地区环境问题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中国历届政府对这些地区都进行过治理.从晚清到民国,由于时代的局限,取得的成效有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京津唐煤矿地区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直到21世纪前十年,由于各种原因,京津唐煤矿地区的环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全面根本的治理.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京津唐煤矿地区在环境治理上加强了制度化建设和法制化建设,治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环境污染情况大大改善,长期困扰京津唐煤矿地区的环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然而,由于
唐代河朔藩镇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早在宋代,对唐代藩镇的研究就已开始,并提出了多种看法,有的认为黄巢起义之前的藩镇具有双重性,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有的则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认为藩镇是国家的大害.但是这些都还不是专门的研究.宋代以后,元人朱礼《汉唐事笺前集》,明人洪垣、张溥、李贽,清人赵青黎、沈炳震、赵翼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唐代藩镇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讨论.而明人张大龄的《唐藩镇指掌》、清人华湛恩的《唐藩镇表》、黄大华的《唐藩镇年表》、万斯同的《唐边镇年表》和《唐镇十道节度使表》更是唐代藩镇问题研究的专著.到了近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对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具有某种示范性.伊格尔顿认为,唯有唤起新、异感觉的文本才有资格称为“文学事件”.策略即符号化策略,表现为形式和内容边界之间连续不断的运动.历史、现实、意识形态等作为策略化过程中的潜文本存在于文学的世界里.策略使文学摆脱了外在世界的纠缠,获得了自我指涉性.伊格尔顿的探讨说明:真正的理论不是对文学的剥夺,而是文学性的发现.理论与文学相互追逐、相互嬉戏、相互生成,共同丰富了文学的世界.
后理论作为理论之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形态,其性质也是一种理论.它从理论中继承了批判精神,也继承了探究现实世界的意义与价值的人文传统.它与理论的不同是从理论的扩张状态回归到文学领域,这种回归不是倒退到前理论状态,而是以文学的方式进行理论的思考,推进理论的文学化,探索理论与文学从我-他关系到我-你关系的转换,以及理论思维与文学思维的融合,以文学与理论重叠的问题框架探究现实世界.后理论的文学化发展路径不仅是理论构想,它也是对文化理论的泡沫化与人文精神缺失的反省与纠正.在理论之后发展起来的当下论、跨界诗学、新唯美主义
21世纪以来史学界、社会史学界的日常生活史研究风风火火,成就斐然.常建华教授是这一研究中成绩突出者,主编有《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颇受好评;又在科学出版社推出主编的“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系列”,计有《日常生活视野下的中国宗族》( 2019年)、《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0年)、《中国历史上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 2021年) ,有力推动了日常生活史研究;他也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刊行了著作《日常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三探》( 2021年) ,对自己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