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渠道,对培育大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面对国内外多样化社会思潮、西方价值观冲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让大学生深入领会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內涵
1.提出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五个内容,最后提出了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24字回答了我们:要建设怎样的国家、社会、成为怎样的公民,分别阐述了我们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些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决定的,是大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工作的努力。
1.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前形势下,课堂教学仍然是主渠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首先应加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把握其内涵,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这是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是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真正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工作。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的教材添加了新的内容或者改版,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设计,添加新的东西,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思考研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环节中合理体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材、课堂相融合。
2.社会实践的推动
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理念要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和信念,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因此除了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接触、感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加强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如果只有课堂上空洞的道德说教,放弃或者远离了生动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从践行,教学效果就无从检验,教育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接受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因此要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开展大学生校内、校外实践教育活动。高校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生动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通过参观红色基地、爱国人物故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爱心公益活动,感受友善的力量;把教育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的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需要发挥好社会实践的作用,教师要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互动。
3.校园文化的熏陶
学校要大力开展主题活动,从学校、院部、到班级要不同层面的去开展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熏陶的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大学生诚信表现纳入高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写入大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常抓不懈。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传统教育。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丰富大学生生活,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4.网络教学的辅助
面对新时期新媒介的广泛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需要利用新媒介工具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在新媒介的结合下,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利用网络听名人、专家的讲座,不局限在校内课堂或者实践教学,学生可多渠道接受教育。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通过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博微信、班级微博微信,邀请教学名师、专家学者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网络,加强大学生的参与互动性,把网站打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网络互动平台。
三、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结合实际,创新途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融入和渗透,通过道德、真理的力量启迪感染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心中,多渠道、多方式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当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全民族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血液之中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成为现实。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內涵
1.提出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五个内容,最后提出了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24字回答了我们:要建设怎样的国家、社会、成为怎样的公民,分别阐述了我们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些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决定的,是大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工作的努力。
1.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前形势下,课堂教学仍然是主渠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首先应加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把握其内涵,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这是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是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真正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工作。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的教材添加了新的内容或者改版,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设计,添加新的东西,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思考研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环节中合理体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材、课堂相融合。
2.社会实践的推动
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理念要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和信念,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因此除了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接触、感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加强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如果只有课堂上空洞的道德说教,放弃或者远离了生动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从践行,教学效果就无从检验,教育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接受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因此要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开展大学生校内、校外实践教育活动。高校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生动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通过参观红色基地、爱国人物故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爱心公益活动,感受友善的力量;把教育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的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需要发挥好社会实践的作用,教师要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互动。
3.校园文化的熏陶
学校要大力开展主题活动,从学校、院部、到班级要不同层面的去开展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熏陶的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大学生诚信表现纳入高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写入大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常抓不懈。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传统教育。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丰富大学生生活,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4.网络教学的辅助
面对新时期新媒介的广泛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需要利用新媒介工具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在新媒介的结合下,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利用网络听名人、专家的讲座,不局限在校内课堂或者实践教学,学生可多渠道接受教育。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通过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博微信、班级微博微信,邀请教学名师、专家学者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网络,加强大学生的参与互动性,把网站打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网络互动平台。
三、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结合实际,创新途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融入和渗透,通过道德、真理的力量启迪感染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心中,多渠道、多方式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当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全民族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血液之中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