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教育的三重境界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wq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其实一直在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成全。美好的教育需要“看见”,需要懂得,需要用一颗心感受另一颗心,需要放下不自觉的偏执和成见。美好的教育是柔软的,美善的教育效果几乎都是曲折实现的。
  美好教育的第一重境界:“吹面不寒杨柳风”——施以适度的压力。
  柔软绝不意味着没有压力,人都是在一定的压力环境下长大的,适度的压力可让人产生动力,保持兴奋度,并在克服压力和挑战后收获真正的满足感。批评也是施加压力的一种方式。批评有“棒喝式”的,有“泰山压顶式”的,但总体而言,批评时僵硬、生气、失控、崩溃的样子是最无效甚至反效的,因为它让学生直接看到了你的“无能”和“失败”。马卡连柯说,能用15到20种声调说同一句话(如“到这儿来”)才算好教师,而且声调要保持柔和、轻快。美国学者艾博·梅拉比安发现,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语言 38%的声音 55%的体态语言,这也就是说,一挥手、一瞪眼、一皱眉,其破坏性(或者警示性),要遠远大于说的内容。所以,不要让“寒冷”的态度,背叛了你想要传递给孩子的正面的信息!有时候,你以为自己的“敲打”是一种激励,但孩子从你失望无奈的表情和语气里得到的信息,是嫌弃和放弃。
  美好教育的第二重境界:“千万春风好抬举”——给予精准的赏识。
  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这几乎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即赏识可以是“自我实现”的。也就是说,当教师持续地夸赞一个孩子行,孩子“不行也行”;不断地贬低孩子不行,孩子竟会“行也不行”。但赞赏也是有艺术的,那种老好人式的、泛泛的夸赞,其实是廉价的,未必能入孩子的心,有时候还会产生副作用。比如有一个男孩,有一次球打得并不好,妈妈激情洋溢地当众夸他“真棒”,孩子反而觉得妈妈让他在同伴面前丢脸了。知名班主任郑英曾经总结一些奖励和赏识孩子的艺术,其中有“变换花样”“反向奖励”“悄然奖励”“精神熏陶”等等,每一种都对应着不同孩子的性格“痛点”,让人感受到教育的无穷智慧。给予精准的赏识,就是每一缕抬举的“春风”,都让被吹拂者感觉自己是独特的,是真正被重视的,是啜饮到“那一滴神奇的蜜”的幸运者,从而形成具有长久“续航”能力的自我激励。
  美好教育的第三重境界:“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让生命自身成为目的。
  教育是需要柔性智慧的,这种柔性智慧要超越立场式思维、多反思和内省精神,用一种包容性、圆融式的思维,体察到孩子的需求,照拂到学生的心理,涓滴渗透式地、润物无声式地促进孩子自我生长。如前所说,教育是柔软的,柔软意味着身段的柔、言语的和、手段的软。柔软似水,意味着接纳、包容、浸润、融化、滋养,这才是真正的“化育”。柔软的对立面,是生硬,是我执,是驱迫,是强摁,是灌输,它们与教育本义背道而驰,即便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对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说,这么做也是缺乏智慧、善意和美感的,有着过于强烈的“私意”。教育与美学之间有着天然的亲缘,育人之道,追求的是尽美尽善,实现的是一种如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教育是没什么私意的,教育是要让人活出自身的极限,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尽情地绽放。教育就是要追求“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这样的审美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其他文献
近年来,初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近年来,基因治疗( gene therapy )在临床试验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成为常规方法难以治愈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的治疗手段。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是自然界普遍
继2009年4月8日,发布新一代数字化试验业务平台TDM3000和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DENOVA之后,北京锐峰协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5月中下旬,在北京、成都、绵阳三个城市开展“新设计、新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经济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幼儿教育,并且尝试在幼儿教育阶段就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希望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能力的提升。而为了迎合社会
本文通过对复康灵滋补强壮作用的临床观察,证明了本方具有抗疲劳、耐缺氧,并有明显的升压作用,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利用体育游戏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运动乐趣,同时还能够使其运动兴趣得以培养,参与意识得以提高,运动技能
谈癌色变,其根本原因是人们认为癌症=死亡。更重要的是人们无法找到预防癌症的有效方法。与传染病的预防相比,癌症的预防确实十分困难。2003年春季席卷全国的非典型性肺炎,曾让
汉语里,“光”象征梦想、远方、未来等能够吸引和指引人前进的事物。一个人眼里有光,心里才会亮堂;一个人心里亮堂,才会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向往。  正所谓:心怀光亮,才有远方。  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事业。这或许意味着:第一,教育本身即有“趋光性”,教育应该是“向光而行”的;第二,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光”的人,能够“发光”的人——因此与其说“教育照亮未来”,不如说,“有光的教育”,才能照亮未来。  教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