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手术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总结作者采用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CT上肿瘤通常呈高密度,边界清楚,强化不明显.MRI上的特征性改变是因瘤内反复出血所致的不同时限血液成分的分房性.颈动脉造影无助于诊断.根据肿瘤大小和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结果16例均获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它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经颅入路手术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切除,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饮茶同原发性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在北京地区55岁以上PD患病率调查中确诊及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帕金森研究中心诊治的病人共114例;以及性别、民族及居住地与其匹配的对照205例.采用统一的危险因素结构式问卷和诊断标准对所有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个人的生活习惯:饮茶、吸烟、饮酒及一级亲属的家族史因素与PD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多基因疾病.临床上以多器官和组织非感染性炎症及血清中多种自身抗体出现为其特点.随着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绘制完成,基因研究的重点正从结构转向功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阵列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以其快速、灵敏、高通量、并行性检测等优点在SLE致病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生物芯
目的 评价中、老年高度近视眼经超声乳化吸出透明晶状体联合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术后屈光矫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4例(55眼)高度近视眼行表面麻醉下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平均年龄54.7岁,术前矫正视力0.1~0.6,平均近视度数-14.31±4.73D,随访期8~37月,平均28.5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及矫正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三月,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