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布局监测和生境破碎化监测——以海南铜鼓岭自然保护区为例

来源 :林业调查规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712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得很快,但是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监测体系,组织自然保护区开展资源、生态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应用GAP对自然保护区的布局和现状进行分析表明,目前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的优先生态系统有27类。并以海南铜鼓岭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对自然保护区的生境破碎化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致使斑块内部物种向外迁移,生物多样性降低。
其他文献
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对苗龄为180d的南方红豆杉容器苗苗木分级标准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以苗高和地径作为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以欧氏距离法对初始分级结果进行修改,经临界值的确定
以珠江上游的流域地区为研究区域,选择6个树种进行树种对比试验,并对水土流失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参试树种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旱冬瓜生长最为迅速,其它树种生长情况依次为圆柏〉藏
在一定地形地貌基础上,植被与降水是决定坡面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2005~2006年对重庆缙云山4个天然林地径流场和农地径流场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①森林植被在一定范围内对坡面径流量有削减作用,前期降雨对坡面径流有影响;②坡面径流峰值与暴雨峰值呈一一对应关系,马尾松和常绿阔叶林的变化幅度较小,楠竹林和常绿阔叶灌丛变化较大;③地下径流深与降雨量呈一一对应关系,地下径流深与降雨量关系反映出前期降雨
元阳县于1992年起在南沙开辟县城新区,城区周围面山绿化造林面积累计166.67hm^2,累计投资300万元。城区生态状况有所改善,2001年县城南沙获“省级园林县城”荣誉称号。文章分析了
2000~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省级复查成果表明,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历年任务完成率高,面积核实率、保存率较好,面积合格率不断提高.但也存在荒山荒地造林成效不如退耕地,作业设计质量不
鳞尾木是一种重要的林下植物资源,也是独具特色的森林蔬菜.经过6年多的生产实践,攻克了鳞尾木人工育苗难、种植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并进一步对鳞尾木规模化仿生栽培技术进行试验,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新的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大变革。文章对生态文明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特性和如何辩证对待生态
为探讨杉木人工林立木密度对优势木平均高、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林分平均直径等生长因子的规律,于2003-2005年在广南县14个乡镇,设置20m×30m的杉木人工林样地215块,在实测
云南省集体林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当前的管理存在着:采伐限额制度限制了效益的发挥,集体林承包期限短、农村集体组织对集体管理不规范、林业部门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能力低等
1实验材料 ZPW23旋转式压片机:上海大样健台制约机械有限公司;ZIZS-8G智能溶出试验仪、CS-3脆碎度测定仪、YD-1片剂硬度计:天津大学无线电厂。银杏叶提取物(本品以干燥品计,含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