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2月10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上, 以TNT、中外运—敦豪、大田、中铁快运等为代表的国际、国内快递业知名企业在分为国际、国内的展馆内各自摆下展台,摇旗呐喊,进行了一场比拼内力的宣传战。各自的展台位置不可谓不显著、装修不可谓不华丽、宣传不可谓不到位,无不显示着它们鏖战我国快递市场的决心和信心。然而,我国的快递业市场是否真象展会这般一片欣欣向荣呢?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近年来我国的快递业市场与展会一样的“热闹”。
一纸公文引发轩然大波
2002年2月4日,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关于贯彻信息产业部等部门有关进出境信件寄递委托管理文件的通知》。《通知》要求,从3月6日起两个月内,在国内所有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若需要从事进出境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需持有关证明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局申请办理邮政委托手续,逾期不予受理。凡没有得到邮政部门委托,必须立即停止经营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通知》同时对委托范围进行了规定,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不准”:不准经营涉及县及县级以上党政军机关的文件、信件业务;不准经营写有公民个人名址的业务;不准经营重量500克以下的业务;不准经营资费低于邮政特快专递资费标准的业务。
此通知一经发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经营进出口快递业务的国际货代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经营外贸业务的企业的一片哗然,认为该《通知》实质上剥夺了20余年来为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非邮政快递企业的经营权,限制了快递市场竞争,扰乱了快递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有行业垄断之嫌。
内忧外患困扰我国快递行业
快递业务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兴起来的一门服务行业,它以高效、快捷、方便、安全的专业服务把客户委托交寄的邮件直接送交被委托方手中,从而提高了客户的工作效率。
中国快递业市场以丰厚的利润回报、快速的增长速度、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国际、国内众多企业的目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快递跨国巨头们更是虎视眈眈,纷纷加大对中国快递行业的投入,都将中国的快递市场作为其全球战略发展目标的重点。据悉,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知名快递企业,国际快递巨头UPS(联合包裹)、FedEx(联邦快递)、DHL(敦豪)和TNT(天地快运)、OCS(欧西爱斯国际快递有限公司)等,纷纷看好我国对外开放后,经济贸易发展所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先后进入我国市场,建立中外合资快递企业,并以此带动了国内快递业的发展,中铁快运、民航快递等企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境内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企业已有130多家。
这些外资或合资快递企业与中国邮政EMS就成了竞争对手。由于双方在经营体制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短短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从事国际快递的非邮政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开拓运输渠道和服务领域,凭借周到的服务、安全有效的送达质量和可靠的信誉,使得业务量不断增加。如今,这些企业已可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国内县、市提供函件的速递服务,每年仅处理进出境业务达2300万件,占有我国66%的国际快递服务市场的份额,其中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每年向国家纳税就达上亿元。
从1995年起, EMS在国内快递市场一直保持老大地位,但营业额年增长率仅有2%。 EMS 在国际快递业务的市场份额从最高峰时期的97%,跌至目前的40%以下。而跨国巨头在中国的营业额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迅速抢占中国国际快递市场67%的市场份额。国际快递是利润丰厚的领域。过去邮政部门独家垄断的快递市场,正在被跨国快递巨头们逐渐蚕食。
国际快递市场已经失守,国内快递市场也是不得安宁。以大田、宅急便等为代表的国内非邮政快递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抢占了相当的国内快递市场份额。这还不算,受巨大市场的诱惑,另有为数不少的小型“快递”公司也不甘示弱,采取零敲侧击的战术在快递市场混水摸鱼,从而搅乱了邮政快递的正常秩序。
按照我国的政策法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可以从事除私人信函外的国际快递业务,但却不能经营国内快递业务。多年来,无论是DHL,还是UPS等其他国际快递巨头,只能经营国际快件、包裹的寄递业务,一直无缘国内快递市场。我国政府在世贸相关条文中承诺,2005年全面开放国内快递市场,为此,UPS通过与拥有国内航空货运牌照的扬子江快运航空的合作,开始渗入国内快递市场。FedEx也雄心勃勃地宣称,未来5年内将在中国220个城市网点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个网点。而2003年5月底,TNT结束了与中外运长达15年的合资生涯,转而请名不见经传的超马赫国际运输公司作为其在中国业务的代理,而不是合资。业内人士指明,这种模式,实际上等于就是TNT在中国独立开展业务。而DHL更是直接,已从2003年9月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国内18个城市开展了城际之间小包裹寄递业务,被世界快递巨头窥视已久的国内快递行业的阵前终于响起了对手的冲锋号角。
行业垄断将成过眼云烟 贴身肉搏终将在所难免
面对快递业巨头们咄咄逼人的攻势,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中国邮政(EMS)终于低下了一向高昂的头颅,宣布从2003年8月30起国内特快专递邮件(EMS)等部分邮政资费将进行调整,EMS快递资费下调幅度高达10%~30%,是历年来调资力度最大的一次。此次调整后,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资费起重、续重计费单位由200克调整为500克,扩大了1.5倍,起重收费标准仍维持20元不变, 并且对续重部分由每个计费单位6元,调整为按空间距离分区计费。经过此次调整,邮政EMS和竞争对手的资费将大大接近,甚至还有一些优势。
邮政部门的“大动作”引起了国内其它相关企业的连锁反应:垄断铁路快运的中铁快运也将从9月1日起在全国市场推出门对门的“冷链”运输。“冷链”运输是中铁快运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的一项释冷技术,可以制冷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医药品速递市场颇具竞争力。
而较早在国内开展限时快运业务的宅急送则准备依靠价格利器迎接挑战。据宅急送业务部负责人透露,宅急送的市场部门正在研究价格行情,一个将使宅急送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体系将很快出台。
其它相关企业如民航快递、中远航运也都在加快客户网点的铺设。对于国内快递行业的这一系列举措,我们可以理解为未雨绸缪,也可视为不得已而为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05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内快递市场,决不会是各家相安无事的竞争格局,必定是一场血雨腥风的贴身肉搏。
市场呼唤改革
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速递市场规模已经超过百亿元,并且还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潜力巨大的国内速递需求,有专家预测,3年后中国速递业务将以十至十几倍的速度增长,中国速递市场仍是一块远没有做大的“蛋糕”。在广阔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跨国巨头对此市场虎视眈眈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国内快递企业应该如何认清形势,去迎接挑战。当务之急应该全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 加快国企的改革步伐,邮政部门要尽快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运营。这样不仅能减轻政府的负担,降低了邮政资费,也增强了邮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中国邮政目前尚未实现政企分开,它同时具有行业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机制不利于营造邮政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实现政企分开,建立新的政府管理机制是大势所趋。
二、国内快递企业要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快递市场虽然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但如果我国的快递企业竞争力不强,巨大的市场终将会被跨国公司抢占,现在已经不是靠保护、靠垄断的时代了,我们只有通过创世界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向一流物流企业进军,才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三、国内快递企业要充分发挥我们自己在运营成本、客户网络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建立一体化的营销体系,建立标准化的作业平台和标准化的物流作业流程,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搭建,建立有效的服务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系统,建立邮件跟踪系统,为客户提供可与跨国巨头相媲美的优质服务。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
一纸公文引发轩然大波
2002年2月4日,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关于贯彻信息产业部等部门有关进出境信件寄递委托管理文件的通知》。《通知》要求,从3月6日起两个月内,在国内所有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若需要从事进出境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需持有关证明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局申请办理邮政委托手续,逾期不予受理。凡没有得到邮政部门委托,必须立即停止经营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通知》同时对委托范围进行了规定,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不准”:不准经营涉及县及县级以上党政军机关的文件、信件业务;不准经营写有公民个人名址的业务;不准经营重量500克以下的业务;不准经营资费低于邮政特快专递资费标准的业务。
此通知一经发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经营进出口快递业务的国际货代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经营外贸业务的企业的一片哗然,认为该《通知》实质上剥夺了20余年来为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非邮政快递企业的经营权,限制了快递市场竞争,扰乱了快递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有行业垄断之嫌。
内忧外患困扰我国快递行业
快递业务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兴起来的一门服务行业,它以高效、快捷、方便、安全的专业服务把客户委托交寄的邮件直接送交被委托方手中,从而提高了客户的工作效率。
中国快递业市场以丰厚的利润回报、快速的增长速度、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国际、国内众多企业的目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快递跨国巨头们更是虎视眈眈,纷纷加大对中国快递行业的投入,都将中国的快递市场作为其全球战略发展目标的重点。据悉,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知名快递企业,国际快递巨头UPS(联合包裹)、FedEx(联邦快递)、DHL(敦豪)和TNT(天地快运)、OCS(欧西爱斯国际快递有限公司)等,纷纷看好我国对外开放后,经济贸易发展所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先后进入我国市场,建立中外合资快递企业,并以此带动了国内快递业的发展,中铁快运、民航快递等企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境内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企业已有130多家。
这些外资或合资快递企业与中国邮政EMS就成了竞争对手。由于双方在经营体制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短短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从事国际快递的非邮政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开拓运输渠道和服务领域,凭借周到的服务、安全有效的送达质量和可靠的信誉,使得业务量不断增加。如今,这些企业已可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国内县、市提供函件的速递服务,每年仅处理进出境业务达2300万件,占有我国66%的国际快递服务市场的份额,其中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每年向国家纳税就达上亿元。
从1995年起, EMS在国内快递市场一直保持老大地位,但营业额年增长率仅有2%。 EMS 在国际快递业务的市场份额从最高峰时期的97%,跌至目前的40%以下。而跨国巨头在中国的营业额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迅速抢占中国国际快递市场67%的市场份额。国际快递是利润丰厚的领域。过去邮政部门独家垄断的快递市场,正在被跨国快递巨头们逐渐蚕食。
国际快递市场已经失守,国内快递市场也是不得安宁。以大田、宅急便等为代表的国内非邮政快递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抢占了相当的国内快递市场份额。这还不算,受巨大市场的诱惑,另有为数不少的小型“快递”公司也不甘示弱,采取零敲侧击的战术在快递市场混水摸鱼,从而搅乱了邮政快递的正常秩序。
按照我国的政策法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可以从事除私人信函外的国际快递业务,但却不能经营国内快递业务。多年来,无论是DHL,还是UPS等其他国际快递巨头,只能经营国际快件、包裹的寄递业务,一直无缘国内快递市场。我国政府在世贸相关条文中承诺,2005年全面开放国内快递市场,为此,UPS通过与拥有国内航空货运牌照的扬子江快运航空的合作,开始渗入国内快递市场。FedEx也雄心勃勃地宣称,未来5年内将在中国220个城市网点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个网点。而2003年5月底,TNT结束了与中外运长达15年的合资生涯,转而请名不见经传的超马赫国际运输公司作为其在中国业务的代理,而不是合资。业内人士指明,这种模式,实际上等于就是TNT在中国独立开展业务。而DHL更是直接,已从2003年9月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国内18个城市开展了城际之间小包裹寄递业务,被世界快递巨头窥视已久的国内快递行业的阵前终于响起了对手的冲锋号角。
行业垄断将成过眼云烟 贴身肉搏终将在所难免
面对快递业巨头们咄咄逼人的攻势,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中国邮政(EMS)终于低下了一向高昂的头颅,宣布从2003年8月30起国内特快专递邮件(EMS)等部分邮政资费将进行调整,EMS快递资费下调幅度高达10%~30%,是历年来调资力度最大的一次。此次调整后,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资费起重、续重计费单位由200克调整为500克,扩大了1.5倍,起重收费标准仍维持20元不变, 并且对续重部分由每个计费单位6元,调整为按空间距离分区计费。经过此次调整,邮政EMS和竞争对手的资费将大大接近,甚至还有一些优势。
邮政部门的“大动作”引起了国内其它相关企业的连锁反应:垄断铁路快运的中铁快运也将从9月1日起在全国市场推出门对门的“冷链”运输。“冷链”运输是中铁快运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的一项释冷技术,可以制冷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医药品速递市场颇具竞争力。
而较早在国内开展限时快运业务的宅急送则准备依靠价格利器迎接挑战。据宅急送业务部负责人透露,宅急送的市场部门正在研究价格行情,一个将使宅急送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体系将很快出台。
其它相关企业如民航快递、中远航运也都在加快客户网点的铺设。对于国内快递行业的这一系列举措,我们可以理解为未雨绸缪,也可视为不得已而为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05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内快递市场,决不会是各家相安无事的竞争格局,必定是一场血雨腥风的贴身肉搏。
市场呼唤改革
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速递市场规模已经超过百亿元,并且还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潜力巨大的国内速递需求,有专家预测,3年后中国速递业务将以十至十几倍的速度增长,中国速递市场仍是一块远没有做大的“蛋糕”。在广阔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跨国巨头对此市场虎视眈眈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国内快递企业应该如何认清形势,去迎接挑战。当务之急应该全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 加快国企的改革步伐,邮政部门要尽快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运营。这样不仅能减轻政府的负担,降低了邮政资费,也增强了邮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中国邮政目前尚未实现政企分开,它同时具有行业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机制不利于营造邮政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实现政企分开,建立新的政府管理机制是大势所趋。
二、国内快递企业要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快递市场虽然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但如果我国的快递企业竞争力不强,巨大的市场终将会被跨国公司抢占,现在已经不是靠保护、靠垄断的时代了,我们只有通过创世界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向一流物流企业进军,才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三、国内快递企业要充分发挥我们自己在运营成本、客户网络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建立一体化的营销体系,建立标准化的作业平台和标准化的物流作业流程,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搭建,建立有效的服务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系统,建立邮件跟踪系统,为客户提供可与跨国巨头相媲美的优质服务。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