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

来源 :江苏教育·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思政课程(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化实施,需要建构与思政主题相适应的课程环境,开展课程内容教育价值的研究,进行互生式课堂教学范式和活动型课程建设等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实施。
  【关键词】思政课程;道德与法治;校本化实施;互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16-04
   【作者简介】1.王存贵,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南京,210019)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杨春林,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南京,210029)教师,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发挥思政课在初中阶段的育人关键课程作用,帮助学生养成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品质以及相对应的能力,是初中学校以及思政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上新河初中”)为例,从初中思政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建设、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等维度,探讨如何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在义务教育中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
  一、基于环境,建构与思政主题相适应的课程环境
  现代课程理论强调,学科环境建设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有机构成,它也是一种隐性课程。初中思政课程作为初中阶段育德的关键课程,需要建设一个与学科内容适应和满足教学需要的学科环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与这些物境朝夕相处,进而潜移默化对其产生无形而巨大的影响。
  1.物化环境的建设要有助于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教学所用是物化环境建设的最主要目的。初中思政内容包含了道德品质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以及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让学生更好地认同和内化思政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物化环境,通过这些物化环境,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会,由输入学习方式转变为输出学习方式,让学生入脑入心并付诸行动。例如,上新河初中分别建成法治情境和道德情境活动室,并配置了有关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设备器材以及各种服饰道具。学校通过法治情境活动室开展模拟法庭、辩论与演讲、政策咨询会以及学生纠纷自主处理等活动,提升学生法治素养;通过道德情境活动室,开展传统美德故事讲演、道德情景剧表演、道德两难辩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等活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关系见图1)。
  2.物化环境的建设要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学科物化环境的建设除了为教学活动所用之外,还能让学生沉浸其中,耳濡目染,进而养成道德品质。上新河初中基于道德品质形成要素以及开展学科活动型课程的便利,开发了“新六艺”德育课程,在校园里整体设计并建成了书法长廊、礼义长廊、诗歌长廊、艺术长廊(爱国诗歌)、体育长廊、行知长廊等有利于学生品格形成的廊道等学科物化环境。在这些长廊中,学校布置了很多有利于道德品质养成的素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既看到未来的远大方向,也看到身边的榜样。
  学科物化环境的建设为思政课程育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同时作为学科隐性课程,其本身也是育人的重要内容和路径。
  二、基于内容,开展思政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特殊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學科在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社会对初中思政课程内容教育价值的认可度不高,学校、家长乃至学生认为这门课的意义以及对生活的指导意义都不大。
  特别是一些一线教师,一方面对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缺乏深度思考,在教学中将其简单理解为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知识的记背、解释往往遮蔽了知识的价值与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任务的完成遮蔽了学生对成长中有意义话题的关注。另一方面,教师对课程内容教育价值的有效实现缺乏方法指导,因而难以澄清价值、难以直指人心,也就难以推进学生对课程内容教育价值的认同和内化。当然,客观上也存在一些教学内容艰深难懂且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探究与发现的兴趣与动机,从而对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认同度不高甚至不认同。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现,从本质上看,是智德分离、知情分离,缺失育德指向。所以,对思政内容教育价值的研究就是要引导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够向善而生、向德而行。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要确定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思政课教育内容的教育价值确定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即自我成长、我与他人、我与国家(社会)。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每节思政课教学前,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基于学生精神成长的个人需要、他人需要、国家社会需要来提炼本节课的教育价值。然后根据教育价值拟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素材,策划好教学情境活动及问题设计进而完成教学。教育价值的提炼与确认旨在促进初中学生健全人格、涵养道德修养、培植法治意识、提升关键能力。
  其二,要积极探索课程内容教育价值实现的策略。确定和提炼教育价值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教育内容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对教育价值润化在心,自觉于行,做到行知合一则是关键。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要基于解决学生真实问题,让学生有所得;基于传递人生智慧,让学生有所悟;基于引导触类旁通,让学生有所能;基于激发积极情感,让学生有所感;基于塑造理想信念,让学生有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教育价值达成。
  思政课程要真正起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够对思政课程内容本身的教育价值进行有效挖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认同和内化。   三、基于方法,积极开展思政课堂教学范式的探索
  思政课程教育价值的有效实现研究主要是基于课程内容的研究,其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则是基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
  教学模式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极强的逻辑性,而且在实践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它是专业化教学的基础。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要求改变校内监督和教育视导的性质。视导时应高度重视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把教师从直觉的、联想的和尝试的水平推进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法水平的高度。同时,为了让初中思政课程内容与价值更好地被学生认同和内化,也需要科学的实施途径和范式。所以,探寻在常态课情况下,如何高效组织和实施初中思政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思政教师和学校教研组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上新河初中思政教研组积极开展“互生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与实践。该教学范式可概括为“136”教学范式(见图2)。“1”是指建设一个互生学习共同体;“3”是指三个中心(也称三个维度),即学生学习中心、知识结构中心和评价发展中心;“6”是指6个要素,即课堂教学中需要包含情境导学、探究问学、合作互学、展示品学、训练做学、实践思学六个要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也不论是知识传授课还是实践课,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要关注这6个要素;不强求每节课6个要素都齐全,但不管什么课,至少要有3个以上的要素在课堂中呈现;同时,更要关注各要素设计的质量,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着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及提升学生能力,绝不是为了要素而设计要素,而是希望通过这些要素的设计,让学生参与课堂,变输入式学习为输出式学习,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真正做到在互助中学习,在互动中启智,在互惠中成长。
  思政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关键在课程内容,但不同的方法必然造就不同的效果。如何让思政课程内容入脑入心,需要更多的方法、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四、基于形式,开展初中思政活动型课程建设
  活动型课程的核心要义是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涵盖人体中的神经构造、各种器官、多重系统等身体构造元素以及周边环境互动的整体认知,是身体参与互动的认知。如何让身体更好地参与认知,如何让身体、环境进行有效互动,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对思政课堂内容进行活动化设计,在活动中让身体充分参与课堂。在思政活动型课程具体实践中,学校应综合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形式的创设。
  首先,在内容选择上,教师要认真研读初中思政教材内容,确认哪些内容需要进行活动化的设计,哪些内容可以进行活动化的设计,基于学校已经建成的如道德情境活动室、法治情境活动室等多处物化环境以及生活中业已存在的各类环境,确定课程内容活动化的思路与途径,提炼出可供参照的初中思政内容活动化的有效路径及策略。
  其次,在活动形式的选择和创设上,可以采取三条路径。第一,就思政教材中已经存在的拓展活动进行分析,利用现成的活动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第二,就思政教材所涉及的道德内容探索和设计与之匹配的道德活动,如道德情境故事讲演、道德两难辨析以及道德议题辩论。例如:在初一年级教授“享受学习”这一内容时,根据教材不仅谈到学习是累的苦的,但同时也是快乐的这些内容,教师可设计“学习是苦的”与“学习是乐的”两个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体味学习,进而养成刻苦学习和钻研的道德品质。第三,就思政教材中相关的法律内容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活动。例如:在学习完“法律伴我们成长”“做守法公民”内容后,教师可组织开展法庭模拟活动,学生通过走访、查阅资料、参与各种角色扮演,让身体充分参与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法律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更重要的是意识到遵纪守法更需要身体力行。同时,对問题认知的加深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切实指导自己的生活。
  教师通过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确定,以及教学中多次开展的活动化教学设计,可以积累一批思政课程学科内容活动化实施的案例群。在此基础上,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以案例群为对象进行文本和实践研究,就能够在初中思政学科活动化实施方面探寻出路径,提炼出有效策略。
  总之,初中思政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品质以及相对应的能力,真正让思政课程起到思政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良.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中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5-70.
  [2]张兵,陈履伟.“互生教学”基本模式及其评价维度 [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5):40-43.
其他文献
冬日的夜晚,  我從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盖着被子。  啊!妈妈的爱是暖和的被子。  瓢泼的雨天,  妈妈来学校接我。  一把伞遮住我的头顶,  雨水却打在妈妈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着急得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水。  指导老师:钱枭
期刊
我愿变作一棵小草   在山上聆听那采茶姑娘悦耳的歌声   我愿變作一只蚂蚁   在炎热的夏天钻进小屋   尽情地享受盛夏的阴凉   但,   我还是更爱做我自己   指导老师:管慧
期刊
南湖的游船见证了您的诞生,   南昌的枪声传递出您的怒吼!   西柏坡的窑洞展现了您的运筹帷幄,   天安门的城楼记载了您的光辉岁月!   党啊,我想对您说:   是您领导着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向世界宣告:我们站起来了!   改革的春风洒满神州大地,   经济的腾飞验证无数奇迹。   “三个代表”指明了路线方针,   “科学发展”促进了和谐共进。   党啊,我想对您说   是您领导着我们从贫
期刊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新时代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做了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高校要加强,在中小学阶段也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關键环节和重要手段,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这种教育方式的转换、育人模式的转型,为课程育人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路径。   构建全面覆盖、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
期刊
·主持人语·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思政课程是“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它们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
期刊
【关键词】德性自觉;德性场境;课程育人;品格涵育范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31-02   【作者简介】赵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导中心主任。  走进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丹中”),大门左边“万里澄澈”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澄澈”是一种精神、一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的“新六艺”德育课程就是学校通过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以校园环境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所构建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国家要求的、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新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新六艺;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
期刊
【关键词】文化场境;德育课程;协同共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29-02  【作者简介】1.顾润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德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2.沃玉峰,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江苏丹阳,212399)副校长,高级教师。  顾润生:请问学校“明镜体悟:大成青年品格涵养行動”项目的设计思
期刊
【摘 要】作为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和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他人,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的带动、发动、推动作用,体现出其在育人领域的主导性、多个教育主体的合力性和实现儿童发展性方面的显著影响。班主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作用和操作系统。  【关键词】班级活动;班主任;自主教育;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
期刊
导读:  “家校共育,携手同行”已经成为当下的教育共识。只有家庭与学校有效配合,家长与教师通力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共同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和教师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和教师教育理念和目标的认同,其是家校双方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要达成家校的同向同行,家校共育活动是最好的抓手,而要提升家校共育的针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