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索基于QST分型的、累及第三脑室底的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底脑膜层次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在神经内镜下行肿瘤全切除术治疗累及第三脑室底的原发性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7例,其中Q型6例,S型3例,T型8例),所有患者术中均留取肿瘤组织标本。正常鞍区标本来源于同期该院行人工引产或自然流产的胎儿(8例)。对以上标本进行苏木素-
【机 构】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广州 51051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基于QST分型的、累及第三脑室底的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底脑膜层次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在神经内镜下行肿瘤全切除术治疗累及第三脑室底的原发性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7例,其中Q型6例,S型3例,T型8例),所有患者术中均留取肿瘤组织标本。正常鞍区标本来源于同期该院行人工引产或自然流产的胎儿(8例)。对以上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HE)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应用波形蛋白抗体标记硬脑膜,Ⅰ型胶原蛋白抗体标记蛛网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和层粘连蛋白抗体标记软脑膜,以CK18抗体标记腺垂体,以CK5/6抗体标记颅咽管瘤。观察胎儿脑组织标本的脑膜染色情况以及不同QST分型的颅咽管瘤组织与第三脑室底脑膜的层次关系。
结果8例胎儿标本均成功标记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颅咽管瘤标本HE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所有Q型肿瘤(6/6)与第三脑室底之间存在硬脑膜(鞍膈);所有S型肿瘤(3/3)与第三脑室底之间存在蛛网膜和软脑膜;T型肿瘤与第三脑室底之间存在3种病理学形态关系,分别命名为卯榫样、地幔样及护城河样关系,所有T型肿瘤(8/8)与第三脑室底之间有软脑膜分隔,但在肿瘤起源点处,软脑膜可逐渐消失。当肿瘤极度挤压第三脑室空间时,第三脑室室管膜仍可保持完整。
结论不同QST分型的颅咽管瘤均可累及第三脑室底,且与第三脑室底之间存在不同的脑膜层次;这些脑膜层次是手术安全切除累及第三脑室底的颅咽管瘤的天然屏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行单纯介入栓塞22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9例,5例行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手术。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手术治疗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通过数字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筛蝶窦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9例(32侧)TON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视力:无光感15侧,光感14侧,指动3侧。所有患者均采用术中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筛蝶窦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术前均行高分辨率头颅CT扫描,观察手术相关结构的解剖特点,术后观察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和34例脊髓髓内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超声辅助,分别将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患者分为超声组(前者44例,后者18例)和对照组(前者34例,后者16例)。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通过影像学复查和
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TRX)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的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在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和端粒稳定性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约30%的胶质瘤患者存在ATRX基因突变及其编码的ATRX蛋白缺失,是世界卫生组织(WHO)Ⅱ、Ⅲ级星形细胞瘤以及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特征性分子改变。此外,ATRX基因突变可作为评估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指标。ATRX缺失的胶质瘤细胞通过端粒替代延
纵观脑科学的发展历史,对大脑运动功能的探索始终居于脑科学研究的最前沿。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进展,学术界对大脑运动功能产生与传导的载体及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革新,如从皮质到皮质下结构,从简单连接到复杂功能网络。当前,神经外科多模态脑功能定位及保护技术的应用在推动对大脑运动功能深入理解的同时,也有助于逐步攻破运动功能区病变的手术壁垒。放眼未来,全面解析大脑运动功能网络性质,大力发展神经外科辅助技术,必将为大
目的检测钙腔蛋白(CALU)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CALU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CALU共表达基因的相关生物学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mRNAseq_325数据库中CALU阳性表达的288例脑胶质瘤患者的CALU测序表达量和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脑胶质瘤患者CALU的表达水平对生存期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采用Pe
目的探讨老年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7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32例老年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合并症情况(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肿瘤病理学分型、治疗方法以及患者的总生存期。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或活组织检查术,术后辅以放化疗、单纯化疗或靶向治疗。采用Ka
目的探讨多模态技术联合术中唤醒麻醉在Broca区胶质瘤患者语言功能区定位中的作用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Broca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2例。术前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重建语言皮质激活区域和皮质下传导通路,术中在唤醒麻醉下通过直接电刺激技术定位语言皮质和皮质下传导通路,并在术中磁共振、实时神经影像导航系统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利用物质磁敏感特性成像的磁共振新型技术,其对血红蛋白代谢物质及钙异常敏感,现已广泛应用于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本综述总结了SWI和肿瘤内易感信号在评估胶质瘤内钙化、出血以及新生血管形成,胶质瘤分级,胶质瘤与其他颅内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后监测等方面的作用;并阐述了对比增强SWI在评估胶质瘤的大小和边缘的作用。SWI和对比增强SWI对胶质瘤的术前定性诊断、分级诊断、鉴别
目的分析术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监测的相关方法学参数,并探讨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112侧眼,设为A组)进行F-VEP监测方法学参数研究。将可获得稳定F-VEP波形的参数应用于31例鞍区肿瘤患者(62侧眼,设为B组)。所有患者均在全静脉麻醉下行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