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关注MOOC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调查国内外各大MOOC平台上的新闻传播MOOC,分析其课程模式,指出MOOC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应是大学为体,慕课为用。
  关键词:MOOC(慕课) 新闻传播 教育
  一.中外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类MOOC调查
  截止2013年,全国共有1080所学校设置新闻传播类院、系、点,学科分布、师资分布不均使得“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English Course,简称MOOC)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有重要意义。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MOOC也有利于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普及与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媒介素养。
  因此,本文以“新闻”、“传播”、“传媒”等为关键词,搜索中外主要MOOC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类课程(涵盖已完成、正在开课和即将开课的课程),调查所得其课程情况如表1(附文后)。
  截止调查结束时,中外各类MOOC平台共提供已开课或即将开课新闻传播类课计40门。从提供平台看,Coursera一家提供13门课程。专门提供数据新闻MOOC课程的奈特中心(The Knight Center for Journalism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从提供世界上第一门数据新闻MOOC课程“数据新闻:基础知识”开始,迄今为止已开放11门数据新闻MOOC课程。Future.Learn以提供5门课程列第三,edX提供的则是3门,中国大学MOOC是2门,其他平台如open2study、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EWANT各是一门课程。总之,越大型的平台越能吸引知名院校开课,专业化垂直平台也能吸引相关机构人士开课。
  课程来源机构上,北美占据绝对优势,美国的大学分享了21门课程,包括英国、荷兰、西班牙、丹麦在内的欧洲大学贡献的是9门课程,中国大学则单独贡献了8门课程。开设新闻传播MOOC的学校,不乏像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之类的国际名校,或者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之类的国内名校,也有英国开放大学这样的继续教育学校。
  以新闻传播学科下属的专业划分(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新媒体、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为标准,检视这40门课程,发现有24门课程属于网络新媒体领域,可见与互联网相关的传媒课程在MOOC占比最多。究其原因,可能与MOOC的互联网属性和传媒业当下的发展态势有关。
  二.新闻传播类MOOC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一直是 MOOC不断探索改进的领域,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对师生活动不同安排,就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综合上表可见,MOOC平台方和新闻传播类课程提供者逐渐开始细究教学模式,如有无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及活动程序,实现条件如视频平均时长、课件形式、录制场地、现场有无学生、互动形式等等,以期能使MOOC更为学生接受,达到更好的效果。
  1.理论依据
  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课程模式侧重知识建构与创造,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课程模式,侧重知识传播和复制,更接近传统教学过程和理念。从2012年以来,后者得到了快速发展。利用xMOOC课程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实现自主学习模式和翻转课堂模式。
  前者的学习过程要求学习者自主安排学习活动,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关课程,有计划地有选择地观看视频、进行有指导性的自觉阅读、有针对性的系统练习,通过个体参与、互动,引发思考,最终完成课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与传统“学生白天在学校上课吸收新知识,放学回家通过做作业来巩固”方式相反的模式,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课外观看教学视频,课堂上主要与教师、同学交流、提问,以此消化、吸收知识,融会贯通、巩固知识。
  综合考察表1的新闻传播类MOOC课程,基本采取传统的基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模式,未见翻转课堂模式。
  另一种观点认为,基于MOOC的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完全网络授课模式、网络课程 学生自助式互动模式、网络课程 本地大学教授面对面深度参与教学模式。第二种模式中,学生利用平台提供、推荐的虚拟社区群组,寻找具有相同学习兴趣的学生,尤其是同时选修同一门MOOC的学生,自行发起和组织学习小组、安排网上学习交流与互动。第三种模式使用混合式教学团队。MOOC平台教师授课之后,本地大学教授引导地方学生继续MOOC课程学习,追踪学生学习过程,给予任何可能需要的支持乃至面对面线下互动,甚至可能给予学生附加的阅读和作业。
  综合考察表1的新闻传播类MOOC课程,目前,前两种是主流教学模式,特点是,学生与授课管理团队的一切学习和管理事项均通过网络远程操作。
  2.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及活动程序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表1中的多数课程,都会在课程介绍和教学大纲中详细描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及活动安排。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新媒体概论》课程,在课程概述中,介绍该课程“主要探讨新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新媒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理解新媒体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课程大纲中,具体介绍了每一周每一节的授课内容。   3.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多数MOOC都采用了“教师头像 PPT”的视频录像方式,因为这一方式被相关数据证明比单一的“PPT 声音”方式更易为学生接受。多数MOOC选择在教室、演播厅、办公室等相对正式的场合讲授,没有学生参与,缺乏现场的师生互动;也有个别授课视频选择在实践现场,有十多位学生参与其中。视频时长各异,既有15-30分钟的长视频,也有3-5分钟的短视频。视频时长主要视课程模块划分与知识点归类而定,不同的课程各有不同。edX的一项实证调查表明:在线教育中,几分钟以内短视频更能保持学习者注意力,因此,MOOC课程应该被设计成若干低于6分钟的短视频。
  部分平台课程还提供了富文本形式作为教学视频的补充,这相当于传统课堂的课外延伸阅读,还有些平台课程会根据课程性质穿插一定的讨论和社会调查与采访,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形式。
  40门课程的学习周期各异,课程周数基本在2-11周之间,多在6周以上。每周学习时长基本控制在1.5-6小时之间,多为2-4小时。因为,周期跨度太长会造成“高辍学率”,导致大量学生无法坚持学完全部课程;而压缩课程跨度又会增加周时长造成学习的厌倦情绪。在当前多数MOOC课程缺乏学分认证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动力相对不足,又缺乏一定监督、自觉性相对较弱,如何保持学习的连续性与坚持率,一直是一个难题。所以,在课程周数和周学习时长之间,找到学习意愿保持平衡点,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程完成尤为重要。
  综管目前所有的MOOC平台,都开设有讨论区或论坛做为平台课程互动的主要空间。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借此讨论课程作业、交流相关话题,分享学习资料,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等。随着MOOC课程分享讨论网站的兴起,师生们也在一些论坛和社交网站上讨论相关课程,如果壳网MOOC学院、Facebook、Twitter等。丰富的互动方式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成良好的师生交往系统,也能让教师更深入了解授课对象,更便捷地收集教学反馈,从而更优质地设计课程,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教学评价
  分析平台上的这些新闻传播MOOC课程,考核方式基本涵盖作业、测验、考试、讨论等方式。40门课程几乎都有测验。视频中的小测验,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视频中的知识点;每一周还有周测验,一般由8-10个选择题组成。考核成绩一般都不把视频中的小测验计入分数,部分课程会把周测验视作成绩组成部分,而课后作业一般都会计入考核分数。多数课程每周还会设置1-2个主观题,完成后提交系统并允许学生互评,少数课程直接以周测作为每周课后作业,不再另设主观题。
  实际上,新闻传播学的人文社科类性质,使其MOOC课程中客观题测验较少,而主观题作业如课程报告、论文、实践作品占总成绩比较重。与此同时,学生的论坛发言、讨论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被视作加分项操作。有的MOOC平台把这一权力给予授课教师,如果授课教师发现课程论坛中颇有见地的精华帖,可以给发帖学生加分。也有的MOOC平台会量化统计学生发帖数量来给予学生加分,如中国大学MOOC。该论坛的《新媒体概论》课程,课程评价分为课程讨论、章节测验、家庭作业和期末考试4个部分。课程讨论部分,获取满分学生需要在“课堂交流区”中参加老师发起的讨论,发帖和回帖的数量总共达20条及以上。MOOC平台默认只有这个部分的讨论才能计算成绩。
  考试方面,40门课中超过一半课程没有期末考试。证明学生完成和通过课程的认证证书,有些平台只提供一种“完成”证书,有些平台提供的证书分为“合格”和“优秀”两种。此外,少数平台不免费提供课程证书,每门课程证书收费约合25英镑,如FutureLearn。
  由于有的课程目前尚未结课或还未上课,加上有些平台并不对外公布选课人数、完成课程人数和获得证书人数,我们无法获知学生通过考核的情况。但是,侧面考察论坛和社交网络的MOOC讨论区,可以看出,影响选课人数的关键取决于MOOC平台和授课教师,但能否完成和获得证书则主要受课程设计、课程周期、考核方式等因素影响。
  三.MOOC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慕课时代下,新闻传播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下,可以说,慕课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但同时又不可否认,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如何在变革的浪潮中向前发展,是整个新闻传播行业需要考虑的。
  1.机遇
  一是慕课进一步的普及了媒介素养教育。这也是新闻传播学者努力的目标,即提升整个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不仅仅只是传播专业知识,但因为时代的特点,各方面意识、条件的不完善,使得媒介素养教育难以达到大规模的普及。而慕课的出现则可以助力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慕课拓宽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渠道,另一方面,慕课的课程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讲师为知名教授,慕课还有强大的助教团队,所以,课程的专业性、逻辑性以及内容的层次性都有很好的保障。可以说,慕课的出现更加专业、科学的进行普及式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是慕课进一步的完善了新闻传播教育。在网络教育日益盛行的时代下,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专业和课程都需要慕课教育模式,那些内容适合网络传播、接近社会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领域才能使得慕课教育的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而新闻传播教育则很好的符合这些特点,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纳入慕课教育,可以扩宽教育途径,提高新闻传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复旦大学于2014年推出“大数据与信息传播”,上海交大推出“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以及浙江大学推出“新媒体概论”,率先加入慕课。这些课程重重理论和社会现实的结合,并且更进一步的加以融汇整合,吸引了众多学习者,这也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
  三是慕课密切了大数据和新闻传播教育的联系。当前,由于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有限,传统媒体和网络教育仍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主要方式,使得开设大数据的课程并不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重要性的日渐普及,新闻传播教育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增强新闻传播教育的实用性。   2.挑战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面临时代的考验,任何新生事物也不会完美无瑕。慕课也是如此,也存在一些弊端有待解决。一是学分认定存在问题,慕课只反映课程是否完成,并不提供学分认定。
  基本上所有的学校对学生都有最基本的学分要求,如果进一步的完善慕课课程,可以提供学分认证,那么学生便可以自主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自己想学的东西,这样的课程可以得到更多就业单位的认可。但是,由于大学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学分体系,慕课要想获得学分认证也是有很大的困难的。但是只要用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这些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提供的某些MOOC课程开始有学分认证,著名MOOC平台Coursera也在2013年宣布其5门课程的学分获得了美国教育委员会认可。总之,MOOC课程学分的跨平台、跨校、跨国认证,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是身份审核存在问题。MOOC的一大有点就是开放性,但这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由于国家地区的各种差别,很难对学习者的身份进行统一认证。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了,便可进一步发挥慕课课程的优势,世界各地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共享、也提高了慕课的社会认可度。
  三是课堂师生交流。无可非议,课堂上的面对面交流是最便利的,慕课的交流互动一般通过一些论坛或谈论区,也由第三方综合讨论区,例如慕课学院。很多学院表示线上的交流比起线下交流效率较低,无法准确地接收到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课程也做了相应的努力,例如Coursera平台建立和开放了线下和教授交流的见面会,进一步的将慕课和线下课程联系起来。
  四是学习效率。MOOC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学习自主性则带来随意性的另一面,某种程度上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最终致使学员无法按时完成课程的学习。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以100万名MOOC用户为调查对象进行了一项测试,该结果表示,在100万名用户中,约有50%的人只学习了全部课程的一半,而课程完成率达到100%的学员仅占4%。由此可见,“高辍学率”已经是MOOC课程的硬伤。学员自身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压力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反复推迟课程的学习时间,结果导致未全部完成课程的学习,因此,学习者的自主性则成为提高课程完成率的主要因素。
  四.大学为体,慕课为用——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根据对新闻传播学 MOOC课程的考察,笔者以为,MOOC课程能够发挥传统课堂所没有的作用并起到功能互补的效果。
  MOOC课程是对传统的大学教育方式的一种推到性的扩展,并且能够与传统教育方式很好地融合。Knight center for journalism in Americas等专业 MOOC平台展示了一些宝贵经验和启迪。我们应以实现学科内容的完整性、丰富学习形式的多样性、打造平台服务的独特性和授课时间的充足性的目标为目的来进行新闻传播MOOC平台和MOOC课程的建设和完善。除了这些专业的平台之外,新闻传播学应努力借助知名的国际化的MOOC平台,比如Coursera、edX、中国大学MOOC等,促进“新闻传播学”这一专业地位的提高,并使之出现在学校的课程分类中。
  整体而言,新闻传播教育在MOOC时代下的整体变革前景应为:大学为体,慕课为用。变革的基本途径是,一方面加强新闻传播MOOC平台的完善和相关课程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提高课程的完整性、加强学制改革和知识的传播。
  一是在变革中首先要顾及到课程的整合。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改变学校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打破界限,减少教学的资金投入,增加实际的教学成果。同时,不同学校可以授予本校的经典教育课程,从而使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多种学习资源,挣脱以往常规的受教育方式,而且这种做法也能够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沟通,从而使双方通过互相交流和借鉴以促进本校相关学科内容的完善。
  二是学制改良。在校学生并不是全部的时间都用于校内学习。全球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一大平台edX,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建立而成的,该平台的其中一位发起者及第一位总裁阿南特·阿加瓦尔就美国的学制学位课程问题,提议了一份标准化的可选择的提案,据该提案所述,学生在校第一年进行MOOC课程的学习,在第二、三学年则进行大学的日常学习,在最后一年中,日常兼职和在线学习同步进行,最终获得学业学位。该方案打破了旧教育方式的固有束缚,并且这种网上和实地学习向融合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吸收传统教育和MOOC网上教育的优点,从而为自身的职业兴趣和未来方向提供指导。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际操作性强,该方案能够提高该专业的独特性和机动性,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很大优势。
  三是知识普及。MOOC线上课程除了度学位教育有促进作用,在知识的社会化普及方面也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学员选择MOOC,可能不是单纯地想取得学位,而是运用最经济便捷的手段,通过最优秀老师的指导获取自身最需要的学问和技术。新闻传播学院应扩大培养的范围,使上至在校学生下至社会公众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的人,都能够享受到专业的新闻传播教育。
  (作者介绍:张楠,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
其他文献
We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stability and kinetics of Cu65Hf35 bulk metallic glass (BMG). Cu65Hf35 glassy rods in diameter up to 2mm are prepared by a convention
期刊
胡政之在《季鸾文存》的序中提到:“季鸾是一位新闻记者,中国的新闻事业尚在文人论政的阶段,季鸾就是一个文人论政的典型。”[1]作为一名报人,张季鸾以“新闻救国”为理想,凭
Room-temperature Raman and PL spectra, photocurrent (PC) and thermally stimulated current (TSC) were measured to investigate the mid-gap defects in diamonds gro
期刊
The effects ofF- ions in a germanium-lead-tellurite glass system on the spectral and potential laser properties of the Yb3+ are investigated. The absorption spe
期刊
The depletion effect between two big hard spheres in a sea of small spheres under a geometrical confinement is studied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The numerical
期刊
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s based on pentacene are fabricated by the method of full evaporation. The thickness of insulator film can be controlled accurately,
期刊
内容摘要:穆时英开启了真正的现代中国都市小说。在上海这个带有近代工业文明和殖民性特征的畸形环境中,以感觉作为创作的基点与核心,靠直觉来把握社会人生,创造出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异样的艺术世界,为都市叙事引入了一种新的叙述意识。  关键词:穆时英 小说 感觉化 故事建构  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的中坚,穆时英的小说吸纳借鉴欧美和日本的现代小说的新元素,将都市故事内化为直觉的呈现和感受的外化,“将
期刊
内容摘要:艾丽丝·门罗在叙事风格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她擅长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这是她作品中的女性话语和自传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是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吻合。另外,门罗在情节的叙述过程中往往打破时间的线性发展顺序,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手法,使得小说的叙述呈现出一种复杂多重甚至是碎片化的状态。同时,在门罗的小说中,结局的多重开放、意义内涵的不确定也十分普遍。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 叙事风格 不确定
The interactions of a moving charge (namely, one additional dust particle) with a two-dimensional dusty plasma in gas discharge experiment are studied by mean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