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烟火一半清欢(创作谈)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我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也是一个灵魂附体的人。
  说到不务正业,是指在保饭碗的工作上有些马虎。而灵魂附体指的是,一旦创作的灵感降临,我就会忘记一切抛开一切,犹如火山爆发一般通体燃烧起来,熊熊复烈烈,直到把自己完全烧成灰炭般的骨架。
  当然,谈到不务正业,还有一层意思,说的是我在文艺创作上的率真随性:一忽儿诗歌一忽儿散文,一忽儿小说又一忽儿油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于北中国辽宁省的桓仁县,自幼性情敏感、孤独,整日耽于沉思默想,并随在水文站做工程师的父亲漂泊于北方的数条大河之畔。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给我幼小的心灵注入了狂放、宽阔的激情。尽管学习条件恶劣,但对日后从事艺术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桩天大的幸事!因为心灵的绝对自由使我想象力超群,又因苦难使我对生命有着深刻的认知。于是,一颗孤独而灼热的灵魂诞生了。
  少年时代的经历使我对民间风物和土地文化充满亲近并熟知,无数民间的神仿佛先知的教诲烂熟于耳,而自然母亲苦涩温暖的怀抱则让我稚小的心变得温存和宽厚。这是一个天才艺术家最重要的教育,也与我日后喜欢绘画和写作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后来我生活在一个以采玉琢玉闻名的偏僻小县城岫岩,我在计生委搞宣传,每天一身尘土地与七沟八梁的妇女主任们打交道,业余时间则一头扎进诗的海洋里畅游吟哦,半仙半人,仿佛冲出樊笼四处撒野的野兽。
  岫岩是个满族自治县,有丰富的满族民间传说,因而我写了大量满族历史风情的诗歌。诗句长长短短,炽热如岩浆;诗情喷薄壮阔,又如汹涌而下的大洋河水,横过北国荒凉的平原大地,并很快在《人民文学》《诗刊》《上海文学》《中国作家》发表,一时间真可谓遍地开花声名在外了。
  那时,我虽仍蹲伏于一小县城偏僻的一隅,却豪情万丈,大有扬帆远航顺势而下一日千里之气焰。
  忽一日,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辽宁省作协的,通知我到省城沈阳参加辽宁作协首届合同制作家签约仪式,这让我大感震惊,稀里糊涂之中混入文学辽军主将阵营(且以唯一一个诗人身份入选)。在此之前,我对辽宁文学院还相当陌生。我也从未在辽宁文学院进修学习过。那时我心高气傲,曾于1994年只身前往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数月,学习期间遍访诗界泰斗大师,如艾青先生,牛汉先生,谢冕先生等等,对写作与文学已有一些浅薄之见。
  就这样短短几年我便为诗坛所熟知,被评论家誉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在诗歌创作最辉煌时,我开始转向散文和小说,我的散文被选入最权威的多种选本,有的同行赞其“散文比诗歌还好”。2002年,我参加了鲁迅文学院首期高研班的学习,与麦家、艾伟、柳建伟、红柯、雪漠、吴玄等成为同学。我开始全力转向小说的写作。当我在首都领取《北京文学》的小说奖时,我的内心已暗暗酝酿着要主动放弃这一切,开始艺术上更疯狂的冒险。
  2009年秋,我义无反顾地投入油画创作。用三年时间创作了二百多幅作品——完全来自对表现主义绘画的狂热。蒙克、梵高、诺尔德、鲁奥以及意大利的“三C”(基亚、库基和克莱门特)等等,他们是我早期绘画的恩师。一年后我又自动毁掉了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七年之后当我再度拿起画笔时,我已自觉回到了人类文明的本源。
  “我必须回到人类文明之河的源头——因为这样的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向伟大的文化传统致敬,更是对未来艺术的一种眺望!所以回归源头,只能是在深厚文化積累的基础上的回归,是对原始之河的再发现!”
  “我认为原始文明之河是一条充满野性、没被现代人污染、最接近于人类天性的大河,也是迄今依然保持着勇敢精神和人性光辉的河流。她神秘、宽阔,既有原初的自然之神的兆示,又有日月星辰的响应;既是原始之物,又是现实生活中未来的影像,所以我画面上的神仙妖怪兽面魔鬼,也是我的替身,更是当下红尘俗世上庸碌众生的化身。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河流和世界一样古老,比人类血管中的血流还要古老。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样深沉
  ——【美】休斯《黑人谈河流》
  这一时期我的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开初的激情狂放转为厚重、苍凉、简朴和自由自在的幻想。我夜以继日地创作出《我的自然母亲》《墙上的神》《向博尔赫斯致敬》等百余幅画作。我洞穿了人、鬼、妖、神的界限。
  具体地分析,我的厚重来源于奥尔巴赫、科索夫和雕塑大师贾科梅第。我从他们那儿学到了让油画颜料“闪烁出泥性光辉”的画法。湿润、厚重的颜料呈现出未经处理的自然之光,从而使画面上的历史沧桑感和线条灵动感油然而生,仿佛汹涌东去的大河。
  而形象则来自民间神话。如云南土陶、汉代画像石、非洲和美洲的石雕与木雕,以及原始洞穴的岩画等等。我仔细研究过法国画家杜布菲、犹太画家夏加尔和南美画家塔马约,从三位大师的画中我看到了敦煌石窟、云冈石窟以及青铜时代古中国被腐蚀的毁损的佛像、汉俑、铜镜上的时光之痕,那是世上最美的油画之诗,是用颜料凝固起来的音乐长河。
  如今我已年过五十,不再靠激情写作,人也逐渐冷静下来。常于静夜独坐孤灯之下,怀念诸多我尊崇的前辈大师,从鲁迅到汪曾祺再到史铁生……还有我同宗同族的敬爱的老舍先生,他们是我做人作文的榜样,我愿在余生独善其身独善其文,用心灵去写作,用心灵去生活,做个真诚的人。
  这时候我喜欢读八大山人的画:一只孤鸟、一朵残菊或野竹、枯冬的瘦梅或秋深处某一荷塘的残叶……我也喜读弘一法师的书法:内敛、安静、干净。我还喜欢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罗斯克的油画:落日染红海面般的静寂和肃穆,像贝多芬的交响曲。
  人过五十,生命便如一只青铜器,锈是它的大美,寂是它的最深厚的哲学。寂隐含着空,但寂最接近于灭。灭是边境,是事物的裂变。生命在历经焰火的炙烤之后会窑变,进而达到生之大美。
  布罗茨基说:“艺术是抗拒不完美现实的一种方式,亦为创造现实的一种尝试。”北国乡村严酷的现实教会了我讨生的本领。就像一棵崖柏,我少年和青年时代所有灰暗的小城生活都成为了我写作的固有背景——苦难和孤独。
  所以我一直要为我敏感而飘荡的灵魂寻找栖息之所,经过近五十年的四处求证,如今我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文学和绘画。
  诗歌是绘画的灵魂,无论是水墨或油画,当画家修炼到最上乘的境界时,他笔下的线条、颜色皆为内心中诗意的表达了。就如黄宾虹晚年,落笔如秋风,如狂草,笔笔如枯骨。是生命中最后的辉煌,其笔意早已摆脱于形体的禁锢达至纯自在的空和寂了。
  我读里尔克、阿赫玛托娃、保罗·策兰的诗,读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与《地狱变》,读存在主义艺术大师贾科梅蒂的雕塑莫不如此。
  生命和文学艺术互相照亮,以便印证这个时代。作为小公务员的我,作为一个少年时生长于荒凉北国的我,和作为长久地淹没于小县城的封闭生活以及挣脱于后工业时代晦暗与没落的老钢铁基地的我……我在疫情之后又全面恢复了写作。我一口气写下了几十篇荒诞寓言性质的小说和百余首有关钢铁厂的诗歌。就像一座高耸的山脉压迫着我,又如一片凝固的大海,铁已不是铁了,铁是我的血肉骨头,支撑起我的余生,我要喊出自己的声音!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一次既面对神也面对众生的坦白。
  我已年过五十,我知道我该节俭。仿若冥冥之中与神或自然母亲的一次默默对视,心灵上的交付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卡内蒂说的:在他身上一部分变老而另一部分尚未诞生!
其他文献
金秋十月  望一眼阿勒泰的蓝天白云  掬一捧克兰河的清冽甘醇  吸一腔白桦林的爽气靖风  我欲披一蓑江南烟雨  驾两袖北国长风  砍一杆湘妃秀竹  借万缕雪野狼毫  挥就如椽巨笔  饱蘸亿万国民的挚爱  融尽万代圣贤的希冀  在阿勒泰广袤的戈壁草原上  为您流淌灼灼的诗情  尽管,我只是克兰河里的青石一枚  但心之棱角会永远为您分明  七十段风雨兼程  丈量不出您崛起的峥嵘  七十载春夏秋冬  书
婚礼  目的地并不遥远  我们决定步行去参加牙医的婚礼  天色刚开始暗下来  这意味着与推销者的搏斗也刚开始  他们领教到诱惑的无效  和前一天并无不同  而那并排穿越过的药房、理发店、她的家  从来就不构成问题  毕竟,我们中没有一个在此生活  也就仿佛通过街道的气味  只能拼出那两个人的未来  只能得出一种生活的真相  只有那唯独的两个人会面临的想象  除了一些时间的问题  南方的礼节和北方没
模拟叙事  他对着银幕流泪。他觉得那只挨饿的  猫是自己赶到镜子里面去的,斑竹从  地表钻出,首先  来到的是自己的歧途。多么  纠结,他需要从去年剩余的  人群中间逃出来  避免被一无是处的角色带走。主人公  似乎想要对他说:莫学我,我的结局  难以治愈,只能退到一部影片当中去  对峙  被地铁拖向前方的大都有空置的一生  有人不甘,有人闭目,如佛,这都是  归宿。我发现自己往前走的  时候,窗
秋风起  田野举起稻谷,高粱举起火苗,  有些摇晃,有些倒伏,  秋草一低头,河水就露出脸,闪着远方的惑  站在岗上,树们瘦了一圈而抱紧过路的雁鸣  一些红的眷恋勾画渐衰的远山  谁替我撑住不肯退却的空阔的疆域  一缕淡得不能再淡的炊烟  绕在屋边的柿子树上,红硕的柿子眼睛紅红,目光迷离  一些残破的屋顶矮了下去  让站立,环顾,眺望无端地疼痛  一些云朵想扯住村口的古槐  系住自己漫漶的时光  
出了大寺沟  夕阳开始坠落。熟着的红,在坠落  一些被植物接住和托举:  暗淡、饱满,一树一树的  支撑着西面的坡  持枯木者,深入暗红  敲着树枝。枣树不动,受制于戒律  它一动,整个秋天会陷入  酸楚和疼痛  深秋的荷塘  城外的池塘,一直在沦陷  陷入深秋,陷入  公元前202年垓下的那場萧杀  是的,那年能听到的  就是杀声  来自池水的四面,铺天盖地  另外六面,埋伏在琵琶声中  还有荷
电话里,我听见了儿子声音的蜕变  从牙牙学语到青春期的叛逆  我见证了儿子从懵懂无知到彬彬有礼  破茧成蝶的全过程  但我还是想摸摸他那小胳膊小腿  闻一闻他那儿时的奶香气味  我止住心中的悲喜交织  隔着视频,我看到孩子那双长了十八年的翅膀  已羽翼渐丰  他正蓄势待发,等待着一场东风  雪  这场恋爱  谈得天地动容,山河变了颜色  酝酿了整个冬季的婚礼  以白色为主题  迎亲的唢呐吹得震天响
主持人语  阿特伍德是20世纪加拿大文坛上为数不多的享有国际盛名的作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加拿大文学皇后”,在欧美的影响极大。阿特伍德的诗歌差不多和她的小说同步创作或穿插进行。但比较而言,她的小说著作中译本抢滩中国,她的诗歌面貌远不如她的小说留给读者的印象清晰并深刻,以致作为诗人的阿特伍德隐藏于作为小说家的阿特伍德的背后。她的诗不仅表现出女性的细腻,而且呈现为一种凝重、冷静、含蓄的语调。或许因为写
晨练  那个在湖边不停奔跑的人  他已挣脱我回到了他自己身上  此时湖水忍受着  被取走的漩涡忍受着  一颗星辰喷薄而出。  随着鸟鸣搅动晨昏的一颗蛋黄  他的身上似乎沾满了思虑  这思虑无休无止地过滤着他  迎风一击中他像只筛子  为瞬间的醒悟消磨得千疮百孔  防波堤上我彻底沦为旁观者  他一次次从我身上经过又回到他自己身上  仿佛词语虚构了一个场景  在循环复始的切换中  为我送来仅此一见的良
一  爷爷快八十了。  年轻时他喜欢打猎,后来土铳被收缴,打不成了。有段时间自制土窑,砍柴烧炭,后来封山育林,炭也没得烧了。一直延续下来、没有被打扰的爱好是打牌:一种纸牌,方言里叫“上大人”,牌理类似麻将。这些年附近的牌友越来越少,他就翻一座山,去三四里地外的集市打,通宵达旦,竟然也精神抖擞。  这几年,打牌之外,他一直想给太爷爷立一个碑。为先人立碑,其郑重不亚于为生人造屋。今年清明,他召回儿女,
主持人语  魔头贝贝的诗歌冲刺力,往往具有一种直击人心的阅读效果。之所以如此,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诗歌的声音。这可能也是其诗歌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他的诗多是书写人的存在及其经验,虽然诗歌中有明显的佛教色彩,但后者并非以抽象的观念化的思想,而是以敏锐的感受性呈现的,所以说,它是诗的。他对存在以及存在经验的敏锐的获取,他的短句子,他的频繁使用的句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的诗歌的秘仪真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