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驻站记者 前瞻意识 预见性报道
马克思主义认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强制的社会力量”,是进行社会控制、促进社会整合、引起社
会变革的重要形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新闻不单要传播信息,还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去影响人、引导人,具有导向、监测、协调、监督等社会功能。
然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涌起、交汇甚至泛滥,受众已不满足于获得浅表的动态新闻,而是希望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特别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发展趋向与前景极为关注。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简单地表现事实,还应以理性和建设性的视角,揭示出新闻事实蕴含的新思想、新观念,具备较强的新闻前瞻意识。
驻站记者是新闻工作者队伍中较为特殊的群体,远离大本营,常驻一地,人员较少,大多单兵作战,在采写具有前瞻性新闻稿件时自然受诸多客观因素制约,但这不意味驻站记者就难有作为。本文结合笔者10多年的驻站经历,谈谈驻站记者有关新闻前瞻意识的感想和体会。
见微知著,增强前瞻意识
有新闻学者曾将新闻的任务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报道事物的“今天”(现状),二是交待它的“昨天”(背景),三是预告它的“明天”(趋势)。预告“明天”,无疑要体现出前瞻性。换言之,前瞻性是一部分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闻媒体是现代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掌握得最生动、最具体、最全面,往往被视为现代社会的意见领袖,影响着广大社会成员的知识结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认识新闻的前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焦点问题进行预警,及时发现各种矛盾和问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难题和风险。
就驻站记者而言,其优势是对驻地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情况了然于心,家底清、情况明,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容易获取来自基层的第一手材料;劣势是常驻一地,偏于一隅,上情不易吃得透彻,宏观把握不易到位。驻站记者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限制,大多采写的只是交代“昨天”或报道“今天”的稿子,对预告“明天”的报道涉猎较少。如何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写出那种出新出彩的、“明天”的稿子,就需要驻站记者在把握下情的基础上,还要吃透上情,拓宽宏观视野,增强前瞻意识,诚如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汪家驷所言:“新闻采编人员要站在同步卫星上看世界,站在珠穆朗玛峰上看全国,站在黄山光明顶上看安徽。”
笔者是《安徽日报》驻站记者,所在的黄山市是国内外驰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一个林茶经济特征明显的典型山区。该市所辖的祁门县是省重点林区,林业用地面积占该县面积近九成,森林覆盖率达85.78%。1986年,该县按照“山权不变、自愿入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率先全面推行林业股份合作制,并通过发行“森林股票”等形式,进一步探索林权流转。这些做法当时在全国都是开先河的,也引来不少争议。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切实感受到了祁门的这些探索改变了林区群众“树在山上长,人在家里穷”的状况,意识到这可能是继我国农村土地大包干后的又一次变革,便进行长期跟踪采访,先后采写了《林业的第二次“革命”》《山不转树转,“包袱”变财富》等一系列稿件。后来,祁门县林业改革的经验引起了安徽省和国家林业部门的重视,并相继在各地推广,近两年国家推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证明了祁门林业改革的探索无疑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有益尝试。
言近旨远,培养前瞻思维
美国报人普利策曾形象地指出:“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驻站记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了望者”,就必须具备敏锐的前瞻性思维。
大凡对事物发展趋向的预测性采访报道,对事实有深度和见解的预警式分析,都离不开前瞻性思维。新闻的前瞻性思维表现在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以及对有价值的事物的肯定,它是记者思维的能动性成果。笔者认为,驻站记者不仅要有超前的前瞻意识,还要有独特的前瞻思维。只有具备面向未来的超前思考能力,才能在大多数人都想不到的情况下,将昨天的事实背景与今天的事件联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透彻地分析研究,科学评估,进而对明天可能的变化及走势提出自己的见解,揭示新闻事实内在的意义,写出见微知著、言近旨远的报道。
首先要加强学习,善于积累。美国记者詹姆斯·赖斯顿认为,如果记者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丰富和日益积累起来的知识,他就不会仅看到今日之新闻,还会认识它同过去与将来的关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驻站记者的工作特点,这需要驻站记者有较宽的知识面,成为对各行各业基本常识都要涉猎的“多面手”。有人认为,编辑部跑口的记者容易成为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采写前瞻性的报道相对得心应手,而驻站记者则只是“万金油”。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每个地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性,驻站记者易抓住这种差异性形成的各地鲜明特色,捕捉各地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创新探索,成为采写前瞻性报道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前提是用心学习,练好内功。
其次要勤于思考,理性分析。勤于思考,就是要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积累的材料,对照国家大政方针,把握国际发展趋势,比较区域最新态势,把握行业前沿脉搏,对新闻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
我国著名老报人邵飘萍说过,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新闻取之于大众并给予大众,因而记者极易为大众的情绪所感染,甚至陷于“世人感情之田亩”而不能自拔。驻站记者在采写前瞻性报道时,必须学会以专家型的理性思维、学者化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分析新闻事实的走向,最后得到前瞻性的结论。否则,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情绪化的片面认识,必然导致在复杂局面和纷纭舆论中出现偏差。
2003年,笔者驻站的黄山市利用地缘优势,在安徽最早提出了“对接浙江经济带、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战略。乍一看,这只是一个地方的发展举措,但笔者通过对当地干群、投资商等大量采访和分析,认为东向发展可能是安徽开发开放的战略重点之一,便先后采写了《黄山打造安徽东向发展“南桥头堡”》《皖浙合作,我们准备好了吗?》等一批稿件,后来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佐证了笔者当时的判断有一定的预见性。
由表及里,拓展前瞻视角
有人曾有疑虑,认为前瞻性新闻有悖于新闻的基本定义,是将尚未发生的事实强加于新闻之上。
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有这样一个条目:预见性报道是依据现在和过去的事实,对事物或事态前景所作的报道。预见性表现为:1、超前性,报道的事实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可能发生,也可能经过干预不会发生。2、必然性,所预见的结局是对在自然状态下过去和现在的事实所描画的轨迹的终点。3、深刻性,前景是透过现象分析所得的结论。其实,“前瞻性”与“预见性”有相近之处,但比“预见性”更辽阔、深远一些,能够较好地体现预见性报道的主要特性,更能体现出预见性報道的魅力。2008年,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计划实施4万亿元的投资。新华社意识到,这有可能在应对危机中滑向单一投资扩张的老路,影响可持续发展,使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难见成效,便播发《应对危机不能妨碍转变发展方式》,强调要汲取“短期波动冲击发展战略”的历史教训,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必须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认清短期波动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真正将“保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前瞻超前的报道视角使报道具有了不同于一般发展报道的效果。
从受众认识世界的心理来看,大多数人往往喜欢先睹为快,希望了解最新的信息,不仅想知道这种最新信息的过去和现在,还想知道它的将来。当然,不是所有新闻都具有前瞻性,但部分新闻具有前瞻性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安徽日报驻六安记者站记者汪言海冒着极大的风险,对肥西县群众自发进行的“包产到户”进行长时间的调查,撰写了一系列内参稿件,为我国农村改革开了第一 “腔”。此后,《安徽日报》又冲破阻力,大规模地报道凤阳“大包干”的经验,促进了中国农村改革进程。实践证明,这些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视角的新闻报道,对推动我国农村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使黄山市成了我国现代旅游的发祥地和试验田。作为常驻黄山市的驻地记者,如何围绕旅游主题做好前瞻性报道,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如2007年,在连接合肥、铜陵和黄山的京合高速公路安徽段未开通之前,笔者就采写了《合铜黄高速,演绎“黄金大道”》的深度报道,预测这条高速将成为串起安徽南北的旅游新干线,现在沿线城市涌现出来的旅游热潮证明了当时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再如,基于黄山市的地理区位和旅游城市特点,笔者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黄山市将成为皖浙赣区域中心城市和立体交通枢纽”的观点,并采写了一系列稿件,当前黄山市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态势也证明了这一判断。近年来,笔者还积极撰稿,预测旅游与文化深度整合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体验经济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等等,这些前瞻性的报道,都是由表及里、在基层生动的实践中感悟出来的。当然,笔者也有教训,那就是前瞻性思维一定要对事物细致观察,并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透彻地分析研究,科学评估,不能把话说满。■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马克思主义认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强制的社会力量”,是进行社会控制、促进社会整合、引起社
会变革的重要形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新闻不单要传播信息,还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去影响人、引导人,具有导向、监测、协调、监督等社会功能。
然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涌起、交汇甚至泛滥,受众已不满足于获得浅表的动态新闻,而是希望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特别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发展趋向与前景极为关注。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简单地表现事实,还应以理性和建设性的视角,揭示出新闻事实蕴含的新思想、新观念,具备较强的新闻前瞻意识。
驻站记者是新闻工作者队伍中较为特殊的群体,远离大本营,常驻一地,人员较少,大多单兵作战,在采写具有前瞻性新闻稿件时自然受诸多客观因素制约,但这不意味驻站记者就难有作为。本文结合笔者10多年的驻站经历,谈谈驻站记者有关新闻前瞻意识的感想和体会。
见微知著,增强前瞻意识
有新闻学者曾将新闻的任务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报道事物的“今天”(现状),二是交待它的“昨天”(背景),三是预告它的“明天”(趋势)。预告“明天”,无疑要体现出前瞻性。换言之,前瞻性是一部分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闻媒体是现代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掌握得最生动、最具体、最全面,往往被视为现代社会的意见领袖,影响着广大社会成员的知识结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认识新闻的前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焦点问题进行预警,及时发现各种矛盾和问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难题和风险。
就驻站记者而言,其优势是对驻地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情况了然于心,家底清、情况明,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容易获取来自基层的第一手材料;劣势是常驻一地,偏于一隅,上情不易吃得透彻,宏观把握不易到位。驻站记者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限制,大多采写的只是交代“昨天”或报道“今天”的稿子,对预告“明天”的报道涉猎较少。如何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写出那种出新出彩的、“明天”的稿子,就需要驻站记者在把握下情的基础上,还要吃透上情,拓宽宏观视野,增强前瞻意识,诚如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汪家驷所言:“新闻采编人员要站在同步卫星上看世界,站在珠穆朗玛峰上看全国,站在黄山光明顶上看安徽。”
笔者是《安徽日报》驻站记者,所在的黄山市是国内外驰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一个林茶经济特征明显的典型山区。该市所辖的祁门县是省重点林区,林业用地面积占该县面积近九成,森林覆盖率达85.78%。1986年,该县按照“山权不变、自愿入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率先全面推行林业股份合作制,并通过发行“森林股票”等形式,进一步探索林权流转。这些做法当时在全国都是开先河的,也引来不少争议。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切实感受到了祁门的这些探索改变了林区群众“树在山上长,人在家里穷”的状况,意识到这可能是继我国农村土地大包干后的又一次变革,便进行长期跟踪采访,先后采写了《林业的第二次“革命”》《山不转树转,“包袱”变财富》等一系列稿件。后来,祁门县林业改革的经验引起了安徽省和国家林业部门的重视,并相继在各地推广,近两年国家推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证明了祁门林业改革的探索无疑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有益尝试。
言近旨远,培养前瞻思维
美国报人普利策曾形象地指出:“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驻站记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了望者”,就必须具备敏锐的前瞻性思维。
大凡对事物发展趋向的预测性采访报道,对事实有深度和见解的预警式分析,都离不开前瞻性思维。新闻的前瞻性思维表现在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以及对有价值的事物的肯定,它是记者思维的能动性成果。笔者认为,驻站记者不仅要有超前的前瞻意识,还要有独特的前瞻思维。只有具备面向未来的超前思考能力,才能在大多数人都想不到的情况下,将昨天的事实背景与今天的事件联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透彻地分析研究,科学评估,进而对明天可能的变化及走势提出自己的见解,揭示新闻事实内在的意义,写出见微知著、言近旨远的报道。
首先要加强学习,善于积累。美国记者詹姆斯·赖斯顿认为,如果记者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丰富和日益积累起来的知识,他就不会仅看到今日之新闻,还会认识它同过去与将来的关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驻站记者的工作特点,这需要驻站记者有较宽的知识面,成为对各行各业基本常识都要涉猎的“多面手”。有人认为,编辑部跑口的记者容易成为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采写前瞻性的报道相对得心应手,而驻站记者则只是“万金油”。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每个地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性,驻站记者易抓住这种差异性形成的各地鲜明特色,捕捉各地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创新探索,成为采写前瞻性报道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前提是用心学习,练好内功。
其次要勤于思考,理性分析。勤于思考,就是要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积累的材料,对照国家大政方针,把握国际发展趋势,比较区域最新态势,把握行业前沿脉搏,对新闻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
我国著名老报人邵飘萍说过,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新闻取之于大众并给予大众,因而记者极易为大众的情绪所感染,甚至陷于“世人感情之田亩”而不能自拔。驻站记者在采写前瞻性报道时,必须学会以专家型的理性思维、学者化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分析新闻事实的走向,最后得到前瞻性的结论。否则,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情绪化的片面认识,必然导致在复杂局面和纷纭舆论中出现偏差。
2003年,笔者驻站的黄山市利用地缘优势,在安徽最早提出了“对接浙江经济带、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战略。乍一看,这只是一个地方的发展举措,但笔者通过对当地干群、投资商等大量采访和分析,认为东向发展可能是安徽开发开放的战略重点之一,便先后采写了《黄山打造安徽东向发展“南桥头堡”》《皖浙合作,我们准备好了吗?》等一批稿件,后来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佐证了笔者当时的判断有一定的预见性。
由表及里,拓展前瞻视角
有人曾有疑虑,认为前瞻性新闻有悖于新闻的基本定义,是将尚未发生的事实强加于新闻之上。
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有这样一个条目:预见性报道是依据现在和过去的事实,对事物或事态前景所作的报道。预见性表现为:1、超前性,报道的事实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可能发生,也可能经过干预不会发生。2、必然性,所预见的结局是对在自然状态下过去和现在的事实所描画的轨迹的终点。3、深刻性,前景是透过现象分析所得的结论。其实,“前瞻性”与“预见性”有相近之处,但比“预见性”更辽阔、深远一些,能够较好地体现预见性报道的主要特性,更能体现出预见性報道的魅力。2008年,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计划实施4万亿元的投资。新华社意识到,这有可能在应对危机中滑向单一投资扩张的老路,影响可持续发展,使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难见成效,便播发《应对危机不能妨碍转变发展方式》,强调要汲取“短期波动冲击发展战略”的历史教训,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必须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认清短期波动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真正将“保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前瞻超前的报道视角使报道具有了不同于一般发展报道的效果。
从受众认识世界的心理来看,大多数人往往喜欢先睹为快,希望了解最新的信息,不仅想知道这种最新信息的过去和现在,还想知道它的将来。当然,不是所有新闻都具有前瞻性,但部分新闻具有前瞻性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安徽日报驻六安记者站记者汪言海冒着极大的风险,对肥西县群众自发进行的“包产到户”进行长时间的调查,撰写了一系列内参稿件,为我国农村改革开了第一 “腔”。此后,《安徽日报》又冲破阻力,大规模地报道凤阳“大包干”的经验,促进了中国农村改革进程。实践证明,这些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视角的新闻报道,对推动我国农村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使黄山市成了我国现代旅游的发祥地和试验田。作为常驻黄山市的驻地记者,如何围绕旅游主题做好前瞻性报道,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如2007年,在连接合肥、铜陵和黄山的京合高速公路安徽段未开通之前,笔者就采写了《合铜黄高速,演绎“黄金大道”》的深度报道,预测这条高速将成为串起安徽南北的旅游新干线,现在沿线城市涌现出来的旅游热潮证明了当时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再如,基于黄山市的地理区位和旅游城市特点,笔者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黄山市将成为皖浙赣区域中心城市和立体交通枢纽”的观点,并采写了一系列稿件,当前黄山市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态势也证明了这一判断。近年来,笔者还积极撰稿,预测旅游与文化深度整合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体验经济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等等,这些前瞻性的报道,都是由表及里、在基层生动的实践中感悟出来的。当然,笔者也有教训,那就是前瞻性思维一定要对事物细致观察,并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透彻地分析研究,科学评估,不能把话说满。■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