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用宝鸡、陇县、彬县、武功、周至、西安、渭南、大荔、韩城、略阳、汉中、西乡、石泉、安康、商州15个代表站1961~2006年7~8月的逐日降水量,计算区域降水强度指数R0%R0%=△R%+△Rz%式中△R%为区域平均日降水量距平百分率,△Rz%为正距平站数占总站数的百分率,区域降水强度指数R0%即为区域平均日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与正距平站占总站数百分率之和.在夏季连续若干天小于0区域降水强度指数R0%的集合则构成了伏旱时段,在气候分析业务中规定盛夏连续10天以上区域降水强度指数小于0,且时段内累计区域降水强度指数和≤-800%,则认为有伏旱发生,称之为伏旱时段.当相邻两个伏旱时段累计区域降水强度指数和均≤-1000%,且两个伏旱时段之间降水时段正累计区域降水强度指数和≤500%,则相邻两个伏旱时段可认为是同一伏旱时段.并且伏旱开始日定义为区域降水强度指数稳定通过小于0的伏旱时段开始日期,伏旱结束日定义为伏旱时段内区域降水强度指数稳定通过大于0的日期.伏旱开始日与伏旱结束日之间的天数为伏旱天数.根据上述定义确定了陕西里历年伏旱的起始日和伏旱天数,陕西伏旱最早在7月初已形成干旱,多以春夏连旱出现,最晚出现在8月中旬,平均开始日为7月17日.伏旱最长持续时间为43天(1986),其次为41天(1978).平均持续时间25天.并分析了陕西伏旱天气气候特征和典型伏旱期的大气环流特征.主要结论有:1.陕西伏旱出现在初夏多雨段和秋季多雨段之间.气候上有伏旱的地方,年降水量呈双峰型,因而陕西大部分地区是伏旱的多发区.在过去46年中,陕西有33年陕西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伏旱,因此干旱是陕西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气温高,降水少,持续时间长,蒸发量大是陕西伏旱的主要气候特征,且渭河和汉江河谷地带伏旱最为严重.2.伏旱具有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1960、1970和1990年代是伏旱多发时期.特别是1980年代后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1990年代陕西伏旱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3.陕西伏旱的发生发展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密切关系.强伏旱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初夏伏旱期位置偏南偏东,盛夏青藏高压发展加强并向东北方向移动时,与西风带长波脊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合并,形成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青藏高压或带状高压,陕西和我国北方大范围出现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4.100hPa南亚高压、300hPa高压、500hPa的青藏高压中心位置基本一致,且与对流层上下层的暖中心相对应,是持续性异常伏旱期具有近似正压结构的典型环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