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那些现实的获得与遭损伤的天性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多年前,身为高中生的我,最擅长的就是考试。每次埋头在试卷上奋笔疾书,都有打一场仗的兴奋与专注。考试结束后的分数与成绩排名就是战况与战绩,我深陷其中,为名列前茅心怀喜悦,为名次退步黯然神伤……那是一种精神极度贫乏与不稳定的状态,我异常挣扎。
  我觉得经历过高考炼狱还能保持平常心态的小孩,都挺了不起的。
  然而另一个事实也毋庸置疑——我是应该感谢高考的。18岁之前,我生活在一个边城,没有高考,我不可能离开那里。我今天拥有的生活,追根溯源,都跟30多年前的那场考试有关,是那场重要的考试,让我在阶层的梯子上攀爬了一格。
  我不会轻描淡写地说高考不重要。因为是这场相对公平的考试助我实现了地域与阶层的流动,帮我获得了起步之初的生存资源,让我的人生有了一个体面的起点。
  而我的付出与代价,也只有我自己才能明了。
  高中三年,似囚笼中的生活,我既是囚犯,又是看管自我的狱卒。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为了一场考试,听课、复习、背诵、做题、考试……无限循环,日复一日,把自己锻造成了学习机器。
  那时,生活中没有任何快乐:没有求知的快乐,没有玩耍的快乐,没有人际交往的快乐,没有徜徉于自然的快乐,甚至连睡眠的快乐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有。我和我的同学压缩一切出于人性的需求,把自己交付出来,交给一种功利化的学习生活。
  在心智最应该得以成长、情感最为饱满丰富的年龄,我们却只是一味地压抑天性,否认与生俱来的自由意志,人就这样一天天地僵直木讷了。
  人毕竟不是机器,单调枯燥的生活过久了,内心会有干涸感,会产生“越狱”的渴望。我渴望读书,漫无目的地读,读优美的文字,读不为考试的无用之书。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说,就像溺水的人挣扎着浮出水面后呼吸到的一口氧气。
  每一次短暂“越狱”,都会受到自我的严厉谴责。当别人都埋头苦读的时候,你却在读一本小说,你会觉得自己是个罪人——糟蹋时间,辜负父母,可能还会自毁前程。
  犹如一只惊慌怯懦的兔子,被某种莫名的东西追赶,在时光原野上狂乱地奔跑——我后来想,那莫名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应该就是恐惧吧。害怕被社会甩下,害怕与主流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于是拼了命地凭着那种半生不熟的能力奔跑、奔跑……
  多年以后,我读到张曼菱在北大的演讲稿:
  “……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
  “……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使你们成为考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进了北大。我称之为‘压抑的胜利’,你们赢了吗?”
  看到这里,我几乎热泪盈眶,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人说出了我隐约感受到的东西。
  实际上,从高三开始我就严重厌学了。
  高二下学期,我们已经学完高中阶段所有课程,高三整整一年都用来复习与巩固知识。为了确保高考这最后一战,这样的安排大概是聪明妥当的。
  做不完的试卷,讲不完的题目,上不完的自习……无穷无尽地重复,反复演练以保证熟能生巧。夜晚,日光灯在头顶嗡嗡作响,笔尖在试卷或作业本上嗒嗒跳跃,除此之外,教室里一切都是沉寂的。我想冲破这种巨大的威压,如同一棵草妄图顶开巨石。
  整个过程,像一场被迫参加的长跑比赛,肺部因为缺氧仿佛要爆炸了,终点却还遥不可及。平时我的排名都在班级前三之列,高考成绩出来我是第五名。也就是说,经过一年的复习巩固,我的成绩呈退步趋势。谢天谢地,高三只有一年,要是时间再长一点,我怀疑我就考不上大学了。
  对于有血有肉的人而言,热爱——厌倦——休整——重新出发是最正常的人性反应。意志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对意志的压抑、消耗、剥夺过度,人就会感到不适,厌倦就是不适感最常见的表征。
  实际上,厌倦是一种消极反抗。它提醒你已经身处悬崖边缘,它逼迫你去做出新的选择。这个选择可能很不寻常,也未必导向成功,但对于身为独特个体的你,那是种顺应天性的召唤,让你迷途知返。
  接着说我自己的高考。我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不会微积分,甚至丧失了学习的愿望与动力,每天都很难熬。18岁的我每天都在想:我的一辈子就要这样过去吗?永远没有机会去读我想读的书?永远没有机会去尝试写作的梦想?进大学的新鲜喜悦未及体会,我先感到了绝望。
  有一次到别的寝室通知一件事儿,看到一个同学桌上放着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小说,我忍不住就看了起来。总觉得它随时会被人拿走,我的眼珠快速地从左扫到右,又从右扫到左。
  一个女生说:“你看书的样子很贪婪。”
  回想一下,在心思最彷徨善感、頭脑最如饥似渴的年月,我都是“饿”着的,这一不留神就显出“贪婪”来了。
  这种“贪婪”最终促使我下决心,转到了心心念念向往的中文系——我要感谢20世纪黄金的80年代,那个时代,以及我身处的南京大学,都有一种开放宽容的风气,愿意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潜力的环境。
  到了中文系,我过上了日日可以看小说、看闲书的生活。当时宿舍有6个女孩,根据个人看书的嗜好分为港台派、山药蛋派、先锋派,一个酷爱哲学的女孩荣膺“穿裙子的尼采”称号。我是名著派——概因我在宽仅90厘米的单人床内侧搁了一块木板,上面全是托尔斯泰、卢梭、狄更斯、罗曼·罗兰等作家的作品。
  我们还愿打愿挨地订了个室规:周末必须关在寝室写作,交出文章才许出门。我们很肉麻地把写文章的事叫作“杜鹃啼血”,坐在拥挤的宿舍里,像中学生写不出作文一样咬笔杆,写几行瞥瞥人家,不时询问一下:“你‘啼’出来没有?”
  文章写好后,大家共享两个笔名:一个叫贝禾——取“稿费”两字的偏旁再左右交换一下;一个叫火鸟——取“烤鸭”的偏旁,预备拿了稿费去吃烤鸭。之后,委派两个女生拿到报社去投稿。
  那是最愉悦轻松的一段读书生活。至今我对中文系心存感激,觉得那是天下最好的科系。
  回想起青春时代的道路,“我已给过攀爬,我已悬崖勒马”。我也感谢我的厌学,虽然当时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只要这个痛苦没有杀死你,就会转化成自省的力量。
  章红,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任职于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有《放慢脚步去长大》《那年夏天》《白杨树成片地飞过》《对幸福我怎能麻木》《你吸引怎样的灵魂》《慢慢教,养出好小孩》等多部作品。
其他文献
1  赵丽颖出生于1987年,童年是在农村长大,和她同龄的刘亦菲和刘诗诗,一个去了美国、一个无忧无虑地跳着芭蕾舞。而她正帮着爷爷摘棉花、掰棒子,弄得灰头土脸一身尘埃。  赵丽颖的妈妈是售货员、爸爸是派出所民警,都是刚刚跳出农门的青年男女,身上的泥土气息还未彻底洗去。起初,他们为女儿设定的道路是用功读书,靠知识改变命运。因为许许多多的故事证明,高考是改变命运、阶级的最快途径,没有之一。  可他们忙于
期刊
交大开学的那天,黄浦校区到处都是新生们的足迹,他们笑容洋溢,满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期许。而我在这密密麻麻的热情里,忽然回忆起了我的中学时代。我的中学时代,不是生命里偶然的幡然醒悟,而是我始终战战兢兢清醒而自知。  我的父亲是个粗人,一向秉存“棍棒底下出英才”的信念。我就在这根棍棒下慢慢地长大了。但我不解,为什么别的同学拿了第2的成绩回家会受到父母的赞扬,而我却会被揍一顿呢?这样多年的压迫让我有了陈胜、
期刊
如果要给我的高中一个形容词,我觉得是鲜活。  我对高中没有个很详实的记录,但总是不经意间回忆起印刻在那段时光里从没有褪色的画面。或是放肆引起全校欢呼的热闹,或是嗨爆全场的艺术节舞蹈,或是七楼门外日日不同却又美得惊心动魄的晚霞,或是考完站在楼顶俯视整个学校叫嚣着欢呼,真的太多太多。  但是要我再经历一遍高中,我是不愿意的。大脑真的会选择性记忆,它挑挑拣拣,选出最值得留恋最美好的回忆再加以修饰,最终储
期刊
我曾经一度自卑。刚上高中时学习成绩很好,家人对我的期望也很高,后来因为贪玩连续两年都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最痛苦的是复读的那一年,每天都想着要努力,但巨大的焦虑之下,目标一旦未实现,当天的状态就再也提不起来了。  考完心态就崩了,在学习上我从自信变成了自卑的状态;家人对我的期望也全部破灭,在家里我仿佛从天之骄子一下子变成了罪人。那些年我父母最常用的句式就是:“我们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一点事都不懂。
期刊
你做过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每当有人问我的时候,我总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曾为梦想拼過命,即使千万人阻挡,也不曾想过要放弃。  那年高考,我赌上了我所有的运气,只为得到一个拥有那张属于化学类专业最优的大学的通行证,这是我期盼已久的梦,是我无论如何都想要到达的伊甸园。  然而,在我收到成绩单的时候,我内心的仅存的一丝侥幸也化为了乌有。看着高高在上的录取分数线,我除了一阵苦涩的笑,还能做什么。家人、同学
期刊
01  广西方海婷:我的梦想是赚得了钱,除了给我父母用,还可以做很多我想做的有意义的事。理想大学,云南大学。  贵州蔡林:我……北大。  贵州邵廷芝: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所以在努力着。理想大学,浙江大学。  河南赵美力:闽南师范大学。  河南隗**:重庆大学。  山西元翩翩:重庆大学。(看看你俩能不能成为校友了。)  四川南巷孤猫:上海戏剧学院。  02  十二:高中很乖,
期刊
2018年9月6号晚上十点多的时候,你的头像闪动,给我发了一句“小编,加油呐,晚安”。我忘了那个时候我在做什么,但突如其来的鼓励让我觉得特别温暖,我问你是特意来给我加油的吗,你说是的。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你的早安、晚安,有时夹杂着你的心事,有时只是简单的问候。你手写了两页想对破茧说的话,中间有一句说“木木姐,我相信我们都会越来越好”,不知道为什么看得我热泪盈眶,也许我所
期刊
“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有些事终究还是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在笔记本写上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从数次失败与打击的泥泞中挣脱出身躯,我一次次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又不得不努力到感动自己。  你问我“有多少次想要放弃”,我说:“一百次。”但心底不服输的力量支撑我一百零一次坚持了下来
期刊
前几天班主任给我们开了一场班会,结束的时候,我把老师留了下来,询问了几个有关考研的问题。  我并没有和她说自己想要去的城市,也没有坦露自己心仪的大学,但是正在我深思回味着她的建议的时候,她却笑意盈盈地开口:“你是想要考C大吧?”  我闻言一惊,像是小孩子被戳破秘密一样羞愧地抬起头,看到的是她笃定鼓励的眼神。  原来当人对一件东西抱着极强的渴望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掩藏住那份期待的,就如同爱一个人一样,
期刊
生活里有没有这样一件小事,微不足道,却意义非凡,被你极具仪式感地坚持了很久很久,足够能随时骄傲地向别人抬头提起?  随着年龄的变迁,我书架上的陈列风格不断翻新,从最开始的校园小说、流行CD,到现在的各类票据证件、瓶瓶罐罐,唯有最上层的一排始终未变,被一摞小开本的金黄色杂志牢牢地占据着,如同一枚精巧的坐标,屹立在岁月的洪流之中。  《破茧成蝶》曾数次改版,最初的形态,是小开本的金黄色封面,低调又精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