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多知味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a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是旧时风味,老难忘”,儿时所吃食物,味道总是最难忘的。
  年少时,我便负笈离开家乡到省城求学。工作后,常常得下厂矿、到乡镇,好客的主人往往会留下吃饭。由于改革开放,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餐桌上的东西越来越丰盛,也就吃了许多儿时从来没见过的菜肴、果点等。然而,最难忘的还是儿时在家乡吃的东西。
  有人说,一方水土一方食,食物滋养及喂大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情感。人所习惯且给自己带来感情的食物,总是小时候吃过的东西。
  此话固然不错,但细细想来,对故乡饮食长久的眷念,或者说认为儿时在家乡所吃,是人间至好之味,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儿时的家乡十分贫穷,物资极其匮乏,即便有了什么,也太少,只能吃上一点点。家乡人对此有一俗语:“少吃多知味。”
  有人以为,细嚼慢咽地品尝,就会滋味悠长。其实,“少吃多知味”,并不排斥狼吞虎咽。记得幼时,住在武汉的姑母有一次看望她的母亲——我的奶奶,到了我们家,姑母拿出了一个面包,那是她坐了一天的轮船,作为午餐所剩下的。我和二哥每人分了一点,那是我们第一次吃面包,只觉得味道奇好,三口两口就全下了肚。好多年过去了,那种“美味”仿佛还能品咂得到。
  不要说,对于食物没有细咀慢嚼,就无法遇见其中的灵魂。食物的灵魂其实就藏在“少吃”里,富足后也要少吃,只有以“少吃‘相遇’少吃”,儿时的美好滋味才会重逢,沉睡的家乡甘美味道的记忆才能被唤醒。
  好花插一枝,好酒只吃三盏。吃酒也一样,儿时家乡的酒能吃出一方水土的情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少吃”。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友相聚,待以鸡黍做成的饭菜,极为普通简单,却情味悠长。这或许是由于青山绿树、鸡黍桑麻,一派田园风光;抑或由于场圃、老友、淡酒,给人一个美的意境。这些也是原因,但也未必不是因为朋友小聚,小饮,即三五知己,精神交流得多,吃得喝得很少,才令人神思飘逸,滋味无穷。
  这样的“少吃”,虽说食物贫乏,“吃”出的却是精神的丰盛大餐。
  如今,往往是高朋满座,珍馐美味,兴觞相激,虽说能吃出狂飙盈袖,可往往让人感到没有真正的快乐。而儿时家乡的三碗两碟,朴朴素素,吃得却是那样熨帖舒服!也许正是由于“少吃”,乡人们彼此才吃出心有灵犀,而心灵的相契相合,是最恰合最美好的滋味。
  儿时家乡食物的滋味最悠长,还因为那时乡人借助食物相互往来,比如邻里瓜枣相赠,果豆互送;或者要过年过节了,谁家烙了豆皮,打了豆腐,包了粽子,酿了米酒……给左邻右舍送去热腾腾的一份;抑或难得买回一瓶二锅头,舍不得独享,便举杯邀亲朋……那份情意,那份滋味,就像窖藏的老酒一般,越久越甘美。
  虽少犹与人分享,可谓困难之时真情见。
  贫穷时的少吃,给了人味觉上的一抹“亮点”,并不是说在物质上就可不思进取,生活富足永远是人们所追求的。但富了之后,要把富日子当作窮日子来过,这便是精神的富有,是“安贫乐道”。
  无论是美味佳肴,还是精神食粮,最好不要饕餮,要有所节制。适可而止的人,一定会比暴食暴饮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和快乐感。
  与“少吃多知味”相对的是“多吃不知味”,岂止是不知味!食饱伤心损气。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喜欢吃某一样东西,一旦不知节制,吃得过量了,好长时间只要听说那种食物就会反胃,更不用说再去哪怕吃上一点点了。
  生活总是给人留点缺憾,好让明日翘首以待。“少吃多知味”,少吃,吃出一种精神来,吃出一种品性来,还有可能治好一些人贪婪饕餮的病根。
  (编辑
其他文献
饮茶之道,有会与不会。  会者,精通其中的门路。工艺、年份还有品种,望闻之间,信手拈来。从茶叶的辨别,到烹煮技巧,无不了然于心。最后,茶香入口,自是不俗。  会的初衷,自然是求好心切。把茶当成一门学问,摸索其间的门道,为的无非是去劣存优,能品到一杯好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天分,还有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但一门心思致力于“会喝茶”的人,最后往往会发现,自己在喝茶这条路上,越走越窄。“会”
那天,我的母亲让我去莫林农场帮一些忙。因为莫林先生不在家,而他的太太珍妮女士需要把温室里那些无法孵出小鸡的蛋挑出来,否则它们会腐烂并滋生病菌。  我并不乐意这样做,因为我刚从学校回来。“母亲,我不会识别哪些是不能孵出小鸡的鸡蛋。”我说。  “珍妮太太会教你的。”母亲一边割草一边对我说。  “可是……太阳如此猛烈,我实在做不到在这样的太阳下走那么远的路,我或许会被晒晕在路上。”莫林农场其实只是在一英
瞧,在镇江三中的操场上,三三两两手持对讲机、文件夹的队员们正在进行对讲机训练。训练室里“嘀嗒”声不绝于耳,头戴耳机的队员们神情凝重。“短波机上抓抄”比的就是“耳灵手快”,反应稍微慢半拍,几个字母就漏抄了……草地上,几位队员正在协作搭帐篷,还有的同学正在架设天线,这是“应急通讯”小组正在实施作业……  镇江三中的同学们在无线电的乐园里,掌握了无线电科普知识,拓宽了视野和思路,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收
一1963年5月12日下午,周恩来视察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时,守候在高压舱观察窗前, 通过电话询问舱内即将参与水下摸查“跃进”号的潜水员加压减压感觉情况  言为心声,面带心情。让我们回到1963年,看看周恩来总理在处理重大海难事件——调查“跃进”号沉没原因过程中的各种表情。这些表情,折射出了周总理是怎样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工作,如何呕心沥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人的心情瞬息有
1  晏殊,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聪慧,被誉为“神童”,十四岁时即受朝廷赏识。此后,逐步升迁,最终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加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  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在普通人眼中,生活应该天天山珍海味、顿顿猴头燕窝了,其实不然。  晏殊虽贵为宰相,却极其节俭。一日三餐,餐桌上雷打不动只摆着几样东西:半张油煎麦饼,一碗清汤,
我喜欢静静的午后时光。  独自一人,斜倚在靠窗的一个角落里。午后,阳光爬过窗格子,洒在脸上和身上。有一种痒痒的感觉在皮肤上游走,阳光仿佛能穿透皮肤,爬到人的内心深处,把心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照亮了。  在秋天,窗前有几棵梧桐树,手掌般的叶子婆婆娑娑地遮出好些陰凉。秋风过,树叶纷纷跳起舞来,发出沙沙的欢笑声。此时,阳光恰巧从它们的舞蹈的身影里爬过来,一不小心被它们摇碎了,零零散散地洒了一地小光斑。  我
在衢九铁路梅山一号隧道“头顶”130余米高的山上,活跃着一支身穿橙黄色工作服的搜山扫石小分队。每次作业时,他们要在陡峭的石壁间攀爬、横移,甚至跳跃过万步。这么危险的工作本该由男人来完成的,可其中却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女孩,她就是“00后”的朱丽珍。  2020年9月,朱丽珍大学毕业后来到了衢九铁路鹰潭工作段。从入职那天起,她就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和男同事抢着干苦活累活脏活,休息日还主动跟班实习……入职不
会展搭建项目部因为工作需要,招聘了一位名字叫小雅的女孩进来。小雅说话语速快,做事风风火火,部门同事都喜欢小雅身上的朝气和活力。  一次例会,部门经理张祥对大家说:“目前,我们手头上有两个展会搭建项目,一个是搭建一百个简装标摊,一个是搭建五个特装展馆。小雅对简装标摊的搭建比较熟,那就负责搭建一百个简装标摊,老员工侯马就负责五个特装展馆吧,你们有七天的准备时间。”张祥的话音刚落,小雅抢着说:“张经理,
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手握得很紧,我把我的手放在她慢慢凉下去的手上,看到冬日的屋檐下,挂满了冰凌。夜慢慢落下来,像黑色的丝绸将我紧紧裹住。母亲身边灯台上的蜡烛发出橘黄色的光,在我眼前晃动,好像母亲不肯走远的魂魄,让我又疼又暖。我也坚信,它就是信差,把思念写进烛光里,就能带给母亲。  从母亲去世的那一刻起,橘黄色的灯光就住进了我的心里,和那久远的关于灯的记忆一起酿成一杯老酒,时不时地滋润我干渴的喉咙,
在我家衣柜頂上,放着一个整理箱,箱子里面放着我十分宝贝的两件东西——两双手工棉鞋,这都是母亲亲手做的。两双手工棉鞋,别人或许并不稀罕,但对我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这两双棉鞋,一双是我的,一双是我儿子阳阳的。我的这双,是母亲2009年做成的,因为穿过多次,鞋底有些磨损了;儿子那双是母亲2017年底做成的,在市里一到冬天小孩儿们基本不出门,所以还挺新的。  2009年,我大学本科毕业,参加了“西部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