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ywby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分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病儿合并气管、支气管狭窄,心脏手术后的呼吸道管理困难,影响预后,甚至直接导致围手术期死亡.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我们共收治合并有气管狭窄的先天性心脏病病儿6例,手术矫治心内畸形同期矫治气管狭窄,现总结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治疗期间抗体介导的严重并发症,通常在肝素治疗后5~ 14天发生.其临床特点为血小板减少和发生动(静)脉血栓风险增加.38%~76% HIT患者形成血栓,其中10%需要进行截肢手术,20% ~ 30% HIT患者在1个月内死亡[1-2].HIT抗体是暂时性存在的,常会在3个月内消失.若患者体内产生
期刊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冷冻对开胸术后患者切口处近期镇痛及远期不良感觉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选择标准胸后外侧切口患者200例,经性别分层后,随机平均分为5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静脉泵镇痛组、C组为硬膜外镇痛泵组、D组为单纯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E组为肋间神经冷冻联合硬膜外镇痛组,术后7日内对所有患者行VAS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术后7日内肌注盐酸哌替啶剂量,记录与镇痛措施相关的不良反应.术后门诊或电话随
病人 女,59岁.反复胸闷、气促、伴咳嗽及双下肢轻度水肿近2个月.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4/Ⅵ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P2亢进.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减少.心电图示SⅠ QⅡ TⅢ,电轴右偏.心脏超声(图1)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动脉内径为2.3 cm,主肺动脉内充满中等回声物,大小约为1.7 cm×6.0 cm,与肺动脉壁附着,该回声物近肺动脉瓣口探及长约0.5 cm条索状回声物,随血流漂浮,肺动脉
期刊
患者男,63岁.16年前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未处理.9年前外院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具体情况不详,术后症状缓解.3年前患者开始偶感胸闷、心悸,无明显诱因,可自行缓解,未进一步诊治.1年前患者发生过黑朦、意识模糊,于当地医院对症处理后缓解.之后常感心悸,每日2次口服倍他乐克12.5 mg至今,服药后心悸症状有所缓解.患者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一直未行超声心动复查.1个月
期刊
73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由同一手术组医师,使用美敦力(Metronic)单极射频消融电极,在不同年代对其分别施行体外循环下停跳或不停跳瓣膜置换及外科射频消融术迷官术(RFA MazeⅢ),我们总结并分析上述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现报道如下。
期刊
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们对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病人采用残胃代替食管,行食管-残胃主动脉弓上、弓下或胸膜顶吻合术,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16例,女4例;年龄47~73岁,中位年龄63.6岁.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远端胃大部切除18例、弥漫性出血性胃炎行胃大部切除2例.16例为BillrothⅡ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胃大部切除2~21年.此次因1~6个月进行性吞
期刊
2010年8月收治一对同卵双胞胎同患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PA/VSD),经一期根治手术治愈.现报道如下.患婴 例1男,18月龄.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5 kg.生后即发现口唇肢端发绀,无晕厥史.查体:营养不良,发育差,口唇发绀,杵状指(趾),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前区触及震颤,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连续性杂音,P2消失,腹膨隆,肝右肋下2指,质中,移动性浊音阴性.动脉血气分析提示血红蛋白(Hb)
期刊
传统的全主动脉弓替换术("en bloc"技术和"四分支人工血管"技术)是治疗主动脉弓疾病的标准手术方法.随着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方法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人们尝试采用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弓病变。
期刊
结合国内食管癌、贲门癌手术较多习惯于取左胸径路的特点,我们尝试了胸腔内的食管胃侧侧吻合,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将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侧侧吻合组61例,男43例,女18例;年龄45~73岁,平均(60.51±6.83)岁;贲门癌20例、食管下段癌9例、食管中段癌32例.端侧吻合组65例,男49例,女16例;年龄44~78岁,平均(61.0
期刊
目的 探讨术前临床分期N0术后病理分期N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施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16例中术前临床分期NO患者206例,男103例,女103例;年龄29—85岁,平均(62.3±11.1)岁。按术后病理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pN0组(168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和pN2组(38例,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回顾性分析两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