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物质对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CEM 174细胞内p53合成的调节作用

来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o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证明阿片类物质如吗啡能够刺激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复制,并最终加速细胞死亡,但是其机理却研究很少.为探讨吗啡和甲硫氨酸脑啡肽对细胞内p53合成的作用,用SIV感染CEM×174细胞,同时分析SIV感染时病理过程的机理.在CEM×174细胞感染SIV后不同时间,p53含量逐渐增加,但10-7mol/L的吗啡仅在起始阶段对其有促进作用.在SIV感染组加入吗啡或甲硫氨酸脑啡肽进行时间曲线实验时,p53含量较低.加入10-8~10-6mol/L吗啡8 h,正常细胞p53含量仅有轻微改变.但在SIV感染情况下,则呈现剂量依赖性的大量增加.相反,10-8-10-6mol/L甲硫氨酸脑啡肽在8 h时能增加正常细胞p53合成达60%.在SIV感染时,SIV本身能够促进p53的含量.尽管各组p53仍然高于对照组,但甲硫氨酸脑啡肽对其不再起作用.结果提示甲硫氨酸脑啡肽对正常细胞p53含量有明显影响,而吗啡8 h增加SIV感染细胞的p53含量可能是其加速爱滋病病理过程的机理之一.
其他文献
微波协助提取的芦荟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苹果轮纹病、小麦赤霉病、蕃茄早疫病、花生褐斑病等 5种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 ,其中芦荟表皮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和小麦赤霉病抑
从人胎盘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M-CSFR)胞外区的D1-3,D2-3和D3功能区,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表达了各相应的重组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分
研究了睡莲科植物萍蓬草(Nuphar Pumilum DC.)类囊体PSⅠ、PSⅡ电子传递活性、吸收光谱等光化学活性及类囊体膜的多肽组分, 并与睡莲科植物睡莲(Nymphaea alba L.)及陆生植物
观察研究了大岩桐组培苗的休眠现象 ,针对休眠苗的特点进行了生理生化测定 ;并通过改变培养基中无机盐浓度、糖浓度、p H值 ,采用不同继代方式、温度及激素处理 ,试图打破其
研究了用极谱法测定植物样品中的微量硼,实验表明,在pH为4.0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体系中,硼与铍试剂Ⅲ形成稳定配合物,并在峰电位为-0.45V(对SCE)产生吸附催化波,该方法操作简
报道了紫外照射诱导体外培养的 He L a细胞凋亡的研究结果 ,对亚致死低温处理增强紫外照射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结果显示 :He L a细胞经紫外线照射 10 min后培养
PvSR6(Phaseolus vulgaris stress-related)基因编码一种菜豆DnaJ-like蛋白.Northern blot结果表明:PvSR6基因在未处理的菜豆叶片中表达较少,重金属(Hg2+和Cd2+)、机械损伤、
在检测细菌、真菌和大肠菌群时,抗防腐剂型微生物培养基可消除样品中浓度为2.0g/L(Kg)的山梨酸、山梨酸钾、苯甲酸及苯甲酸钠的干扰;抗消毒剂型微生物培养基可分别消除150mg/
经调查国内存在于粮食、饲草、饲料和病料中的藻菌(Phycomycetes)有21种,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有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爪哇毛霉(Mucor javanius)、刺囊毛霉(Mucor spinosu
分别提取不同条件下培养的兼性嗜碱菌NTT36及该菌株的非嗜碱突变株NTT36 cs-8(Eryr)的膜蛋白进行SDS-聚丙烯酰胺线性梯度凝胶电泳,发现膜蛋白质带有明显的不同.推测这与嗜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