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存款准备金率以其巨大的调控力度被列为为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然而自1980年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减少了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频率,甚至弃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调控工具。但是,在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这一不常用的工具却成为“常用对冲工具” ,自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中央银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本文将通过宏观经济学分析以及初级计量分析,揭示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当下中央银行最主要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原因,并证明在当下经济条件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有效性被弱化,从而提出当下央行使用货币政策时陷入的困境,并提出宏观层面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加息 ;公开市场操作;有效性;流动性过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必然性
(一)央行使用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工具的主观原因
1.调控力度大。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力度最大,央行三大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中,存款准备金制度既可以调整基础货币,又可以调整货币乘数。因而是三者当中力度最大的调控工具。
2.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成本低。我国对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付息,2003年12月以来,法定存款准备金一直是1.62%,普遍低于历史同期一年期央行发型票据利率,两者利差基本保持在100BP以上,2010年以来两者利差为20BP左右,因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成本要远低于公开市场操作。
3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市场利率和汇率影响最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在不抑制投资、不抑制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对流动性过剩的情况进行调控。而在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都会根据市场利率波动调整央票回购利率和再贴现率,从而不可避免的抬高市场利率,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阻碍经济健康发展。
(二)央行使用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工具的客观原因
1980年以来,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减少甚至放弃了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工具的使用。原因有四:一是西方主要国家的重要银行逐渐改变了货币政策,由短期控制存款准备金率转向短期控制利率;二是因为西方主流经济观点认为存款准备金制度实际是变相对存款机构进行征税,因此降低了他们的竞争性和盈利能力;三是因为西方国家认为,准备金供给的调整可以由公开市场操作更有效率地完成;第四是因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发生了改变,商业银行不再是借贷市场的主体。
然而,我国目前却不能效仿西方国家减少甚至放弃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的使用。首先,提高存贷款利息风险巨大。虽然有效抑制通胀,但可能抑制投资和消费。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三大动力中,消费一直疲软,出口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受挫。所以投资是至今唯一保持强劲的动力,一旦投资受到抑制,我国经济很可能难以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并不像我国这么单一。其次,对于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的运用,我国仍然不成熟。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至今仍以数量调控为主。对于我国基础货币的吞吐,尚可由公开市场完成,一旦涉及到经济泡沫处理、投机现象的处理,公开市场操作就显出乏力的一面。然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日趋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已经十分成熟。第三,在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是借贷市场的主体,而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工具直接作用对象就是商业银行,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仍是我国进行借贷市场调控的主要武器。
综上所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一年以来中央银行最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利率因素
较高的准备金利率的存在影响了准备金率调控的有效性。首先,央行对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形成了一部分基础货币,扩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加大了对基础货币调控的难度。其次,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人为地提高了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底线,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成本和盈利压力。使得利率无法真实反映市场的供给情况,减弱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最后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降低了商业银行保持超额准备金的成本,造成了超额准备金过高。如果银行持有较多超额储备,就会不依赖与中央银行的贷款,从而使提升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难以奏效。
(二)二元金融体制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乡金融市场的二元性。
城乡金融二元性则表现在金融供给方面。城乡之间金融供给相差甚远,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城市的投融资市场较为发达。而农村只有资金微薄的农村合作社,农村金融主要依赖于民间金融,尤其是高利息的地下金融。
金融体制的二元性将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以本文论述的存款准备金率为例,当央行上调准备金率时,城市或发达地区的经济过热现象还未得到控制,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的信贷就严重紧缩,资金的流动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农村和金融市场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只有通过非正式金融市场进行借贷。由此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非正式金融市场的利率一般高于正式金融市场的利率,因此借入的成本较高,贷款的动机增大,资本的利用率得以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抵消了一部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紧缩效应。另一方面,非正式金融市场游离于中央银行的监管,货币政策无法传达到该市场内,因而非正式金融市场的繁荣会扰乱正常金融市场的持续,使货币政策的效用减弱。
(三)货币政策目标选择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主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都相互矛盾。以我国现状为例,要保持GDP每年8%的高速增长率,必然导致货币的发行量加大,社会投资的增加,商业银行放贷动机的增加,并最终导致物价的上涨。一旦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保持物价平稳而严格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我国目前的实际发展战略,仍然将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实施的货币紧缩政策,必然治标不治本,也不能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形成。
三、我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央行自2010年以来,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截止2011年5月2日,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5%的历史最高位。笔者采用2010年1月到2011年1月一年以来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CPI指数、CGPI指数和货币发行量4组数据,通过STATA软件进行简单地线性回归,以检验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有效性。
表1 2010年至2011年准备金率、CGPI,CPI、货币发行量统计表
■
表中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图1 运用STATA进行回归的结果
图表中,RES代表存款准备金率,CGPI和CPI是衡量物价的指数,而货币发行量是用来衡量经济热度的指数。如图1所示,存款准备金率对物价上涨和经济热度存在着正相关的联系。因此,连续提高准备金存款率并未取得央行预期的有效性,至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不能阻挡物价上涨和经济升温的趋势。
当然,笔者并不是在证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导致了物价的上涨和经济的热度不减,而是证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与物价的上涨和经济的热度不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未显著取得降低物价和为经济降温的作用。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央行在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至少面临两个困境。首先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本身政策效果不明显。其次是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被调高到罕有上升空间的地步,而央行手中却没有其他或者说不能拿出其他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面对第一个困境,央行首先应该减少存款准备金利率,避免商业银行拥有过多的超额储备金。同时为了解决银行拥有过多的超额储备金,央行应该组合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其次,在短期上要针对我国二元金融市场的特性采取相应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不能采取同一货币政策。而在长期上要通过金融市场改革解决我国二元金融市场的问题。最后,要规范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运行,对非正式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针对第二个困境,我国应该增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应该在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之间进行取舍。当通货膨胀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时,央行不应该只执着于一个可观的年GDP增长率。在频繁调高准备金率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央行应该考虑提高存贷款利息,加息应该成为2011年央行的主要货币工具。同时,我国应该加快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只有建立独立的货币体系,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最终实现物价的平抑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只要全球经济还处于美元主导的时代,一旦美联储大量增发美元,而我国又没有培养出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出口导向型模式没有得到改变,那么我国市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的结果是必然的。因此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适时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王维强世界各国降低或取消法定准备金率的背景及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1,(06) .
[2] 杨琳.我国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原因及其效应[J].宏观经济,2010,(07).
[3] 郭敏欣.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仅是次优选择[J].银行家,2010,(12).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加息 ;公开市场操作;有效性;流动性过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必然性
(一)央行使用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工具的主观原因
1.调控力度大。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力度最大,央行三大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中,存款准备金制度既可以调整基础货币,又可以调整货币乘数。因而是三者当中力度最大的调控工具。
2.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成本低。我国对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付息,2003年12月以来,法定存款准备金一直是1.62%,普遍低于历史同期一年期央行发型票据利率,两者利差基本保持在100BP以上,2010年以来两者利差为20BP左右,因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成本要远低于公开市场操作。
3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市场利率和汇率影响最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在不抑制投资、不抑制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对流动性过剩的情况进行调控。而在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都会根据市场利率波动调整央票回购利率和再贴现率,从而不可避免的抬高市场利率,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阻碍经济健康发展。
(二)央行使用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工具的客观原因
1980年以来,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减少甚至放弃了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工具的使用。原因有四:一是西方主要国家的重要银行逐渐改变了货币政策,由短期控制存款准备金率转向短期控制利率;二是因为西方主流经济观点认为存款准备金制度实际是变相对存款机构进行征税,因此降低了他们的竞争性和盈利能力;三是因为西方国家认为,准备金供给的调整可以由公开市场操作更有效率地完成;第四是因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发生了改变,商业银行不再是借贷市场的主体。
然而,我国目前却不能效仿西方国家减少甚至放弃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的使用。首先,提高存贷款利息风险巨大。虽然有效抑制通胀,但可能抑制投资和消费。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三大动力中,消费一直疲软,出口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受挫。所以投资是至今唯一保持强劲的动力,一旦投资受到抑制,我国经济很可能难以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并不像我国这么单一。其次,对于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的运用,我国仍然不成熟。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至今仍以数量调控为主。对于我国基础货币的吞吐,尚可由公开市场完成,一旦涉及到经济泡沫处理、投机现象的处理,公开市场操作就显出乏力的一面。然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日趋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已经十分成熟。第三,在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是借贷市场的主体,而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工具直接作用对象就是商业银行,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仍是我国进行借贷市场调控的主要武器。
综上所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一年以来中央银行最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利率因素
较高的准备金利率的存在影响了准备金率调控的有效性。首先,央行对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形成了一部分基础货币,扩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加大了对基础货币调控的难度。其次,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人为地提高了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底线,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成本和盈利压力。使得利率无法真实反映市场的供给情况,减弱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最后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降低了商业银行保持超额准备金的成本,造成了超额准备金过高。如果银行持有较多超额储备,就会不依赖与中央银行的贷款,从而使提升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难以奏效。
(二)二元金融体制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乡金融市场的二元性。
城乡金融二元性则表现在金融供给方面。城乡之间金融供给相差甚远,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城市的投融资市场较为发达。而农村只有资金微薄的农村合作社,农村金融主要依赖于民间金融,尤其是高利息的地下金融。
金融体制的二元性将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以本文论述的存款准备金率为例,当央行上调准备金率时,城市或发达地区的经济过热现象还未得到控制,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的信贷就严重紧缩,资金的流动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农村和金融市场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只有通过非正式金融市场进行借贷。由此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非正式金融市场的利率一般高于正式金融市场的利率,因此借入的成本较高,贷款的动机增大,资本的利用率得以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抵消了一部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紧缩效应。另一方面,非正式金融市场游离于中央银行的监管,货币政策无法传达到该市场内,因而非正式金融市场的繁荣会扰乱正常金融市场的持续,使货币政策的效用减弱。
(三)货币政策目标选择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主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都相互矛盾。以我国现状为例,要保持GDP每年8%的高速增长率,必然导致货币的发行量加大,社会投资的增加,商业银行放贷动机的增加,并最终导致物价的上涨。一旦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保持物价平稳而严格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我国目前的实际发展战略,仍然将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实施的货币紧缩政策,必然治标不治本,也不能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形成。
三、我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央行自2010年以来,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截止2011年5月2日,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5%的历史最高位。笔者采用2010年1月到2011年1月一年以来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CPI指数、CGPI指数和货币发行量4组数据,通过STATA软件进行简单地线性回归,以检验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有效性。
表1 2010年至2011年准备金率、CGPI,CPI、货币发行量统计表
■
表中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
图1 运用STATA进行回归的结果
图表中,RES代表存款准备金率,CGPI和CPI是衡量物价的指数,而货币发行量是用来衡量经济热度的指数。如图1所示,存款准备金率对物价上涨和经济热度存在着正相关的联系。因此,连续提高准备金存款率并未取得央行预期的有效性,至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不能阻挡物价上涨和经济升温的趋势。
当然,笔者并不是在证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导致了物价的上涨和经济的热度不减,而是证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与物价的上涨和经济的热度不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未显著取得降低物价和为经济降温的作用。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央行在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至少面临两个困境。首先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本身政策效果不明显。其次是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被调高到罕有上升空间的地步,而央行手中却没有其他或者说不能拿出其他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面对第一个困境,央行首先应该减少存款准备金利率,避免商业银行拥有过多的超额储备金。同时为了解决银行拥有过多的超额储备金,央行应该组合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其次,在短期上要针对我国二元金融市场的特性采取相应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不能采取同一货币政策。而在长期上要通过金融市场改革解决我国二元金融市场的问题。最后,要规范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运行,对非正式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针对第二个困境,我国应该增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应该在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之间进行取舍。当通货膨胀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时,央行不应该只执着于一个可观的年GDP增长率。在频繁调高准备金率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央行应该考虑提高存贷款利息,加息应该成为2011年央行的主要货币工具。同时,我国应该加快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只有建立独立的货币体系,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最终实现物价的平抑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只要全球经济还处于美元主导的时代,一旦美联储大量增发美元,而我国又没有培养出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出口导向型模式没有得到改变,那么我国市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的结果是必然的。因此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适时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王维强世界各国降低或取消法定准备金率的背景及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1,(06) .
[2] 杨琳.我国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原因及其效应[J].宏观经济,2010,(07).
[3] 郭敏欣.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仅是次优选择[J].银行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