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剧“音响”同期录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集原创广播剧《鹮巢》创作团队开创性地使用了“现场实景收录”,使广播的特质实现最大化。实景同期声录音方式对于广播剧录音还是一块处女地。现场、实景、同期声录音真实再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让听众清晰的听到各种剧情细节,产生逼真的画面感。《鹮巢》创作团队和传统的广播剧制作不同,因为是现场同期声录制,所以摆脱了,“播音腔”和“表演味”。她以亲切自然的音效,浑然天成的音效,生动真切的表演。使作品散发出独有的艺术魅力,让听众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广播剧现场;实景收录;画面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116-02
  广播剧中的声音包括语言、音响和音乐,在广播剧中我们听到了真实生动和丰富多彩的情节音效,人物活动,对话的音效,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曲,以及大自然中各种音响,很自然刺激我们的听觉器官,使听众的大脑兴奋起来,引发我们听众的注意。正如德国广播剧理论家汉斯约格·史密特纳所说,“它通过语言,在听众‘内在的眼睛’面前,塑造了种种形象……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当下再展广播剧的魅力,《鹮巢 》《星光》等优秀的广播剧以它精湛的艺术表现力给我们带来了场景再现的艺术时空想象力它使广播剧这一听觉文艺形式超越了电影电视的感官体验,绽放出无穷的魅力。呈现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广播剧和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包括话剧、戏曲等)同为艺术,但顾名思义,广播剧诉诸听觉,而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则诉诸视觉。因此.广播剧被称为声音的艺.术[1]。
  一、实现声音魅力最大化
  广播与电视的融合,为广播借鉴电视现场同期声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使“身临其境”成为可能。三十年代,有些国家总结出构成广播剧必不可少的语言、音响效果、音乐三要素的创作理论[2]。
  以三集原创广播剧《鹮巢》为例,创作团队开创性地使用了“现场实景收录”,使广播的特质实现最大化。该广播剧讲述了鸟类专家刘荫增三年来寻找野生朱鹮的艰辛历程,从频临灭绝几乎绝望到出现希望到悲愤失望再到殷切期望,最终在陕西洋县发现了全世界仅存的七只野生朱鹮。在电影、电视剧、录制中同期声应用很广泛。可是对于广播剧来说是个新课题。演员们不再是站在话筒前单一地用声音表演,而是在符合故事情节的背景现场,带有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表演广播剧[3]。
  由于剧情需要,广播剧《鹮巢》中大部分的场景设秦岭深山中。《鹮巢》创作团队“实景、现场、同期声”的录制不仅仅是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寻找音响效果,而且是在真实的现场实地中进行最自然的生活化的表演,这样我们就摆脱了广播剧中屡见不鲜的“播音腔”和广播味”。这样使得自然贴切的音效、真实生动的表演、浑然天成的音乐---三者水乳交融,使其散发出《鹮巢》独有的艺术魅力,让听众从声音中感受到作品的“画面感”,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三集原创广播剧《鹮巢》获得省 “五个一工程”奖和“陕西广播影视大奖”特别奖。还获得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第十四届中国广播剧专家评析连续剧金奖,我是本剧的编剧、导演、音响效果制作人,并获得“最佳音响奖”。在2014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第十四届中国广播剧金奖专家孙一森在评析中说到,“在听评《鹮巢》的过程中,几次掌声响起,几次潸然泪下。充分表明在广播剧创优评优方面比较完美地体现了广播剧特点和优势。”
  二、强调时代性与个性
  广播剧《鹮巢》,是一次大胆的走出录音棚、走进大自然的录制体验,算得上是开拓创新的一次尝试。但现场实境录制,并不是走出录音棚了事,同样重要的是在现场实境的基础上,强调音响的时代性与个性,使剧情脉络更加清晰,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例1:《鹮巢 》第一集第三场:考察队苦苦寻觅三年时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蒸汽火车轮轧的背景声中,出现了鸟类专家刘荫增和李静春的谈话)
  刘荫增:“那我们就继续走。”李静春:“朝哪里走?”刘荫增:“燕山、伏牛山、大别山、雁荡山、甚至长白山和祁连山!”李静春:“能走得过来吗?”刘荫增:“走不过来我们就分头走。”【火车轮轧声渐大,淹没了他们的对话……】
  这一段火车的轮轧声和火车的鸣叫音响按剧情历史背景需要,取自于七十年代末蒸汽机车音效。为此,剧组远赴深山小站实地采录了这段真实的音响,使听者身临其境,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那个真实的年代。
  例2:《鹮巢 》第一集第九场:奔赴洋县考察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1年4月,刘荫增在陕西省林业厅工作人员姚德山的陪同下,顺着宝成铁路翻越秦岭到达汉中。经过咨询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最终选定洋县作为朱鹮的考察寻找地)【出电力机车风笛声……】
  八十年代我国宝成铁路已实现电力机车运行。虽然都是火车的鸣叫,急速的轮轧,但是年代和车型却有很大的不同。在《鹮巢 》录制中有一场吉普车里的戏,当时的戏剧背景是08年代,一条颠簸崎岖的山路。要求司机师傅要将吉普车开出坑坑洼洼的感觉,还有吉普车陷在泥坑里,猛轰油门来表现山路行驶的艰辛;其次,这场戏发生在一辆老吉普车里,为符合剧情的时代背景,认真的导演多方寻找,终于请来了一位正宗的“老吉普”---反复录制---再听用耳朵就能“看到了”所以说只要肯下功夫“现场实景同期声”就能还原真实,勾勒出没有图像的画面,展现出没有画面的影视剧来。
  独到之处“现场实景同期声”:让听众身临其境,听让着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加上现场的过程与故事的发生过程具有同步性,反映现场的观察、描述,以及生动的现场音响,更能体现广播“音响”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更能表现广播音响感染力。
  例3:广播剧《鹮巢 》第一集第十场:考察途中
  【吉普车突然呜呜地直轰响,就是无法向前】
  刘荫增:“怎么回事?”姚德山:“坡太陡,上不去。”刘荫增:“我下去推车。”(随手打开车门)【用力推车的动静……】   此时,演员真正下车推车,用力的喘息声扑面而来。它使演员们不由自主地进入到特定的“生活中”,而不是浸泡在限定的“表演里”。从而为克服和改变“广播腔”提供了基础,达到了闻其声、知其人的效果。
  广播剧《鹮巢》的录制过程中,所有与剧情相关的声效,创作团队都从细节着手,认真对待。无论是七十年代末蒸汽机车音效还是八十年代我国宝成铁路电力机车,以至老吉普车的起止、划火柴声、拉线开关声和山间鸟啼,包括剧中人物的走路喘息、开门倒水声、猛烈跑动声、鸡啼狗吠声,都与演员的表演做到了高度融合。这种高度融合,首先从技术上为演员生活化的表演、为后期还原真实的环境和气氛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我们如果没有采取这种创新的录制方式《鹮巢 》这部广播剧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达到现在这样一种艺术效果的。凡是听过《鹮巢 》的人们会纷纷评价它是“没有视频的电影,用耳朵看的广播剧只是这看的画面不在眼睛里而是在人们的脑海里。
  三、突出音响的可视性
  《鹮巢》“现场实景同期声”的录制方式,其好处在于:能够将演员的表演真实地收录下来,这比后期专门的配音更生动、更逼真,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画面强。
  例1:《鹮巢 》第一集第十一场农村麦场上
  刘荫增多少有些担心:“你行不行?”姚德山:“放心刘教授。我当过整整三年的农村放映员呢。”扯亮嗓子吆喝,“大家安静一下……姚德山:“这样说太学术了,我怕大家听不明白。干脆我过去给大家说吧——小孙。你先把幻灯片的声音关一下,把话筒给我。 “我还是要告诉大家,这是一种非常非常珍贵的鸟。如果谁要是看见了,要马上向政府报告。如果真的确认是这种鸟的话,政府除了奖励3斤棉花和9尺布外,还专门奖励一百块钱。一百块呀乡亲们!”
  录制这场戏时,剧组组织村民和学生现场真实录制,实地播放了关于朱鹮的科普幻灯片。为保证声音的立体效果,还在山村麦场上的不同方位布置了音响设备。当地村民跟朱鹮非常亲近,再加上剧组营造的真实情境,参与录制的群众很快入了戏。群众与演员真实互动,议论纷纷:“是的是的。脸是红的,嘴也是红的。”还有人补充:“腿也是红的。”
  剧组的努力,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现场,用耳朵看到了这感人的场景,最终为听众营造“话中带画”的画面效果。
  例2:《鹮巢 》第一集第十二场:招待所的黄昏。招待所的黄昏。电话铃响起来。一名女服务员走过来接起电话:“喂,哪里?”话筒声音:“我是北京。请问刘荫增是不是住在这里?”女服务员:“你等一下。”放下听筒,扯开嗓子,“5号房间,刘专家,北京的刘专家。”远处刘荫增的声音:“什么事?”女服务员:“北京来电话找您!”刘荫增远远地:“好的。”响起了刘荫增匆匆跑来的脚步声(音乐……)
  这场戏剧组租用了当地的招待所来录制,录制时从服务员接听电话、呼叫专家接电话、专家从房间到接听电话,都保持了招待所的空间距离,后期播出的效果也真实还原了录制现场的空间感。
  例3:《鹮巢 》第一集第十场:秦岭深处
  【清晨群鸟的啁啾声……随后传来远处的吉普车行驶声】
  姚德山:“刘教授,想什么呢?”刘荫增:“你看这边的稻田,还有那边的湿地。这都是朱鹮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怎么我们就死活找不着它呢!”姚德山很诚恳:“刘教授,我和你想的完全一样。总觉得朱鹮不可能在这样的地方灭绝。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刘荫增没有作声)
  【刘荫增还是没有回答。只有走到车门前上车、关门、吉普车行驶的声音……)】
  这场戏剧组选择在秦岭深山一处相对封闭的地方录制,这里有鸟鸣,土路山沟的另一边还有隐隐约约的农家鸡叫声。吉普车行驶由远及近的声音、开门声、走路声,现场实景同期声录制是这些故事场景听起来既逼真又生动。
  实践证明《鹮巢 》的“现场实景同期声”录制实践,为演员身临其境入戏提供了保证,也最大程度地丰富了剧中声效。凡是听过《鹮巢 》广播剧的专家,评为,听众都会赞叹“很震撼!就像是用耳朵看了一场电影。”同时,实景同期声的录制方式,也使得演员的表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不必担忧是否会“喷”话筒,可以忘记话筒的存在,从而进入到表演的最佳状态。总之,《鹮巢》的“现场实景同期声”录制实践,可谓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叶坚.视听纵横[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 刘雨岚.广播剧的语言特点[J].剧本,1980(9)
  [3] 唐鹰峰.声情并茂 情景相融[J].2001年度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C].2001(3).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1922年李普曼出版了传播学著作《公共舆论》,同年他选择离开《新共和》转任《世界报》担任社论版主编科布的助理。而于1923年担任《世界报》社评版主编后,开始编撰《幻影公众》。本文通过时间上的交叉点,细究1922~1925年,李普曼在《世界报》任职期间所受到的影响,以此探究李普曼的思想转变。  关键词:进步主义运动;排犹主义;《世界报》;《公共舆论》;《幻影公众》  中图分类号:G219 文
期刊
摘 要:深度报道,是指区别于常规或一般性新闻报道,以深度调查、理性分析等新闻手段,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并揭示事件背后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而事件性新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发性、贴近性、时效性,即老百姓身边日常发生的事情。有人认为,深度报道和事件性新闻,二者难以兼顾。其实不然,深度报道做得好,策略得当,不仅能推进事件性新闻的良性发展,也是实现新闻作品创新求变、叫好又叫
期刊
摘 要:“社区”是一个社会学领域的学术概念,近些年来在其它学术研究领域也多有延伸。本文将研究点放在“社区”与“传播”的相关联系上,并借鉴引入物理学领域中“同频”和“频谱”的相关概念,且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影响大学生社区网络传播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社区;大学生;传播;同频;频谱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
期刊
摘 要:CI系统战略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推动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文章以1988年到1993年中国企业导入CI系统为焦点,通过对CI系统的文化背景、概念导入、成功案例、影响及发展四个方面介绍CI系统在中国的战略崛起。首先通过介绍CI系统文化背景了解其基本概念并解析其重要性,其次通过当时的经济背景与市场需求,梳理CI系统如何应用于中国企业,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CI系统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最后着重
期刊
摘 要:“媒体融合”四个字在2016年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当前,利用好新工具、新技术,做好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不断探索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传统平面媒体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形成多层次新闻传播加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全国两会报道是媒体实力的大比拼,更是媒体融合发展成效的检验。本文结合《金融时报》近两年“两会”报道实践,对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进行剖析,
期刊
摘 要:智能手机参与构建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本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调研过程中采用抽样调查法、个案访谈、实验室控制法,搜集相关资料选取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群体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以调查数据作为支撑,探讨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娱乐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运动方式五个方面的影响以及针对这一现象高校教务如何创新管理理念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发挥智能手机正功能,削减其
期刊
摘 要: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都市报转型成为报业破局之困。从全国范围来看,有的报业集团投资了新媒体孵化基地,试图通过产业模式创新探索新路,有的报业团队请来专业营销团队,尝试自营新媒体,实现转型突破。本文以《钱江晚报》《半岛晨报》《南方都市报》《大连晚报》四家纸媒微信公众号为例,通过研究分析这四家微信平台的运营状况,试图分析报纸利用微信平台转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报纸转型的策略。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家谱和国史、方志并列,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家谱编修活动是极富中国特色的本土传播现象。家谱是一种组织传播媒介,其具有血缘性、仪式化、强制性、孤证性等传播特征,家谱编修者的身份影响到其在家谱编修中的把关标准,家谱具有道德教化、文化维模、社会控制和媒介记忆等传播功能。  关键词:家谱;媒介身份;传播特征;把关;传播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
期刊
摘 要: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媒体的迅猛成长,传统报纸不断探索出路,广州日报社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传统报业的前列,即成立了中央编辑部,所有报纸从业人员就地转型,全面介入到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中央编辑部以报社本部为基础,创办“和报纸浑然一体的网站”,努力变革新闻生产的流程,争取使新闻生产流程由封闭式走向了开放式。  关键词:中央编辑部;新媒介;新闻生产;广州日报社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2013年,SBS电视台凭借其成熟的电视剧制造产业链连续制作播出了《主君的太阳》《那年冬天风在吹》《听见你的声音》《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等几部偶像剧,掀起了韩剧的新一轮热潮。其中以《来自星星的你》最为火爆,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的同时也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探讨了韩剧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关键词:《来自星星的你》;韩剧;产业价值链;延伸  中图分类号: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