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行为从改变认知开始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s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小朱,四年级学生,原来成绩不错,但这学期以来数学成绩下降明显,上数学课感觉很烦,不想听课,喜欢随意地画画;回家写数学作业速度也比较慢,有时要到11:30才能睡觉,以致第二天上课和写作业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作业拖拉,周末布置的作业,一般都要拖到星期天晚上10点多才完成。“十一”假期,家长告诉他做完作业一家人出去旅游。可家长天天催,他天天磨蹭,边玩边做,结果假期的最后一天作业才完成,出游计划也因此泡汤,弄得一家人都不开心。特别是几天前全校数学知识竞赛,本来可以考90多分,他却只考了80多分,小朱感觉自己退步了。他在妈妈和班主任老师的陪同下来到咨询室。
  在交谈中,小朱自述了学习倒退的原因:
  四年级后,小朱觉得数学老师讲课重复、啰嗦,还总爱拿教鞭在讲桌上敲,小朱对此特别反感,不想听她的课。
  做作业时,小朱总认为时间还早,不着急,于是一直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辅导措施]
  
  1.同理
  我对小朱说:“也是的,老师上课重复,啰嗦,敲教鞭,的确让人感到烦,你不想听她唠叨,甚至不愿意听她的课,我都能理解。”得到同理与支持的他,愤怒和不满的表情渐渐退去。停了一会儿,我又接着说:“不过,这样的厌烦情绪使你不想听数学课,导致数学成绩严重下降,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家长、老师和你自己都为此而受到困扰,你愿意这样继续下去吗?”他嘟嚷着:“我也不想啊,但她真的很啰嗦,好烦人……”待他的厌烦情绪宣泄殆尽,我接着说:“能不能这样,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老师的做法。”
  2.改变看法
  我让小朱站在数学老师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想:有些同学没有好好听课,老师讲到重点的地方,但有些人依然在开小差、讲闲话,如果你是数学老师,你怎么办?他想了一下说:应该会有两种情况——一是继续讲,你听也罢,不听也罢,我讲我的,管你听不听;另一个办法就是提醒大家注意,用敲讲桌的声音提醒那些不听课的同学注意听课。我给他补充道: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师重复讲,讲完一次再讲一次,第一次没有听到,老师希望他第二次能听到。一个问题,多讲两遍,这就叫啰嗦。我和他一起分析:如果老师采用第一种方式,只管讲自己的,听不听由你,你没有听,不会做作业,学习成绩不好,也怪不了老师。这样做,最后吃亏的是谁呢?通过敲讲桌引起开小差的同学的注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如果老师有更好的办法最好。从这个角度思考,小朱对老师敲讲桌的厌烦情绪明显减弱,还认识到老师的重复啰嗦,是怕讲一遍同学们没听到。其实,再讲一次,老师也是很辛苦的,老师也是对学生负责任才会这样。换位思考以后,小朱的话语软了很多,脸上厌烦的神情也慢慢消失,眉宇也舒展了。
  3.学会接纳 br>  认为老师啰嗦,有时表达不够清楚,就不听他的课,这不是明智的选择。我问小朱:“你打算转班或是 转学吗?换一个不啰嗦、表达清楚的老师,妈妈有这个想法吗?”妈妈和小朱都说不行,妈妈说:“为了读一小,我们花了一大笔钱在学校附近买房,怎么可能转走?况且学校也不会同意转班,即便能转,数学老师满意了,可能语文老师又不满意,也许那位数学老师表达能力非常强,也不啰嗦,但可能责任心又不及现在的老师!”我对小朱说:“数学老师很可能会教到你小学毕业,你都不想听她的课,那你的数学学习怎么办呢?”他说:“只能听了,没办法,其实只要认真听,还是听得清楚的。”我接着说:“是啊,不想改变或是无法改变的事情,最好就是接纳它,去适应它。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行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这些行为的看法。以后,你上中学、读大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如何去适应老师讲课的风格,去理解别人,与人打交道,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社会适应能力。当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了别人的做法,我们就不会那么抵触,那么难受,自己的心情愉快了,学习的劲头也会更足的,你说是吗?”小朱表示认同。
  4.体验好感觉
  “写作业拖拉,耽误了时间,睡不够,导致上课时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课没有听好,做作业有困难,不会做,又导致作业拖拉。我想,你做作业拖拉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题目不会做,对吗?如果你都会做,也不至于这样拖拉,是吗?”小朱点头承认,拖拉的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
  我问他:“你认为怎样做,可以把这种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他说:“每天只要能在10:30以前睡觉,我第二天精神就会好,上课注意力集中,作业就可以很快完成的。”我要他再把这句话大声地说两遍,让自己听清楚,也让班主任和家长听清楚,这对孩子来说能起到一个积极的暗示作用,也有利于家长的监督。随后,我又让他想想要保证10:30以前睡觉,需要做些什么努力,小朱说出了很多办法。我继续说:“拖拉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在拖的过程中,你玩得舒服吗?”我让他回想拖拉和提前完成作业时自己内心的不同感受——作业没做完,妈妈总是催,玩得都不爽;早点做完该做的事,今日事今日毕,这样玩得更踏实、更尽兴。
  经过辅导,小朱的心结打开了。这正是:看法一变,态度随之改变;态度一变,心情随之改变;心情一变,行动也将改变。
  最后,我送给小朱几句话: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反思]
  
  1.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症状要调查了解清楚,并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如果只是老师或家长认为他怎么样,他自己并不认可,那你的教育常常是无效的,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咨询是要解决学生的问题,那首先要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谈话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就是心理咨询中所要求的“以来访者为中心”。本案中,对于家长、老师反映的问题(症状),孩子都是认可的,有了这个前提,才能去分析这些症状产生的原因。
  2.像小朱这样因不喜欢老师而不想听课的学生不在少数。有时听起来他们的想法似乎还有些道理,但这些看似有道理的想法却导致了许多问题,所以我们就要让他改变想法——事情还是那件事情,但对于这件事情的解读不同,心情和与之相联系的行动也大不相同。于是我让他换个角度看问题,让他认识到老师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当然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但这不是你我能左右得了的事)换了你也不过如此。让他理解老师:她这样做也是为学生好,不然吃亏的还是学生,老师重复讲,其实老师更辛苦。当他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体会到老师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时,他对这位老师的厌烦、愤怒自然就减轻了,这是认知改变疗法。
  3.能改变的事情我们尽量改变,不能改变的事情,最好的态度就是接纳它。接受现实,适应环境,这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不能改变,又不接受这个现实,只会把事情越弄越糟,甚至还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我让小朱设想不接纳老师,不听她上课后果将会怎样,自己决定今后怎么办?换位思考后,他也说,其实认真听还是听得很清楚的。接纳了,也就容易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让他懂得:遇到心理困境,逃避不是办法,勇敢面对才能走出困境。
  4.作业拖拉也是另有隐情。小朱自述的原因并不是真相的全部,其实,没有认真听课,做作业不顺利,也是他作业拖拉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和他一起分析,找到了症结,但要改变,需要孩子自身的力量。我要小朱大声地重复自己的话,以对他起到一个积极的暗示作用,也让他感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让他想象并体会拖拉作业,背着负担,玩也玩不舒服那种感觉,是让他对这种感觉产生厌恶感,从而改变现状。这就是心理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经过这次辅导,小朱不再厌烦数学老师,听课认真,学习成绩又上来了。
  
  责任编辑 王红曼
其他文献
[案例]    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化名),他头脑灵活,成绩还说得过去。但最近我注意到他的成绩有所退步,上课无精打采。这时,班上学生干部及科任老师告诉我,最近一段时间,他的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特别是周末的作业。经常一个字都不写,星期一上课还总打瞌睡。我一听,急忙将此消息添油加醋地透露给王伟的爸爸,暗示他好好管教管教孩子。  第二天,我有意识地让王伟把家庭作业拿给我看,想检查一下家校配合教育的效果
10月5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陪读妈妈金琼”的故事,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为了全心陪伴孩子,她(金琼)放弃了高薪工作。从小学到初中,孩子白天在校学习什么,她就在家学习什么,孩子要做的题目,她都会提前做一遍。每到晚上和周末,母子俩就做起了‘同桌’,而这一做就是八年”  对于金琼“妈妈同桌”的教育方式,支持赞成者有之,认为金琼有责任心,不失为父母的好榜样;不以为然者有之,认为无所谓,有条件
身处乡野,立身田野,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清丽风光中,我们的精神是绝对的自由和愉悦,正如庄子的感叹:山林者,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欣欣然而乐与”之时,山川景物,乡村野趣与人,都会自然地形成一种健康融洽的关系,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我常常想,德育多么需要这种心境和胸怀,需要这种气象和格局,创造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环境,轻松而自在的氛围,来修补伴着电视电脑长大的孩子与自身、与大自然、与社会的关
[探究背景]    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漫画。题为“如此浇花”。  这幅漫画很直观地揭示了当前社会中许多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至于活动之后会如何,早已不是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当今的一些品德教学现象。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但又常常是只注重了课堂上的“上篇文章”,而忽视了“再培养”这一“下篇文章”,
摘要:作為一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惩罚是一个敏感而有意义的问题。随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印发,惩罚成了迫在眉睫的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但目前人们对其研究十分有限。康德的教育惩罚观是康德将其在哲学领域的巨大成就运用于教育实践的一个大胆尝试,在教育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康德的惩罚观予以透视,系统考察康德教育的重要性、功能、方法等的论述,可以深化人们对惩罚问题的认识,并子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善于表达。”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思想才会有所感动,才能逐渐实现个体道德的内化。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在三分钟演讲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听说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
9月19日,多家媒体报道,新学期伊始,华中农业大学让4594名大一学生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元钱,你会怎么花?结果,这些被网民戏称为“富二代”“雅阁女”“烧钱男”的“90后”,对这区区一元钱进行了意外的精打细算的安排。一元钱教他们懂得感恩:在收到的4423封答卷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将一元钱花在了别人身上;一元钱使他们明白责任:不少“90后”大学生的回答显示他们勇于承担起责任。还有人用一元钱给未
去年冬天,我参加山东省数学年会,收获良多,但让我触动最深的是两件小事。  到会的当天早晨,当我们匆匆吃完早饭,急急赶往会场时,看到会场门口等待着准备上课的小朋友整齐地站立着,不停地向我们这些急着进门寻找“有利地形”的老师们敬礼,问好,而老师们脚步匆匆,面对孩子们的敬礼,更多的是“置之不理”,当然也有极少数的老师点头颔首表示应答。大会开始,开幕仪式、领导发言后,也有大半个小时了,那群孩子才上场。这段
同学们:  今天,在国旗下我想和大家谈谈关于“赞美”的话题。  马克·吐温曾经夸张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两个月。”赞美是对对方优良品质、出色能力和良好行为的一种肯定;赞美不仅是语言的钻石,也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赞美是我们乐观面对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是我们自强、自信、自我肯定的力量源泉;赞美是我们与人快乐交往所不可或缺的,是建立、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我们每个人都
一、活动目的    1.懂得改变想法,才能改变心情,知道如何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二、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三、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烦恼。并用自己所掌握的寻找快乐的策略来更好地调整自己。    四、活动形式     情境短剧、角色扮演、情境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