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之路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和今年的“两会”都对我国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江苏的城镇化发展虽快于其它省份,但慢于发达国家。据我们这几年赴外培训、考察和调研,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英、法、日等国在城镇化方面的基本路径和做法很值得江苏参照。
  美、英、法、日等国城镇化大致都经历了两个演变过程和三个主要阶段。
  两个过程:一个是从农民不断进城聚集到城市人不断出城分散的过程,另一个是从小到大的过程。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人口集聚为主。人口向城镇集中,并因此促进村镇发展为小城镇,小城镇又发展为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并带动了当时许多国家发生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走向城镇化的国家,到1850年,城镇化比重超过了50%,而当时整个世界城镇化水平大约是6.4%。此后,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北美、大洋洲和亚洲的日本等地。法国的城镇化始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时候,该国大多数的人口已经不居住在乡村。这一阶段兴起的城镇主要特征是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镇,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集聚和扩散并行。人口流向城镇的速度加快,城市迅速发展,同时中小城市出现了要素向周边小城镇扩散的趋势。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其主要特征是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到1950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达28.4%,超过50%的国家有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在这一阶段,城镇的基础设施、生活和工作条件大为改观,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镇不断增多。
  第三阶段,以扩散为主城镇连绵发展。发达国家在城镇化水平很高的情况下走向城镇现代化,人口向中小城镇迁移速度加快,由此带来大中城市周边小城镇发展较快,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方便,劳动力和产业开始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社区服务和社会综合治理大大加强。自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第三阶段,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速度已经放缓,开始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小城镇迁移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趋势。1980年美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整个70年代,美国50个大城市的人口下降了4%,而这些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人口则增加了11%,中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5%。
  纵观美、英、法、日等国城镇化的进程,其基本路径和做法不外乎这五“动”:
  一是工业化推动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国家。英国的城镇化是建立在乡村工业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早在17世纪,英国就有1/2的农业人口农闲时从事工业生产。这些乡村工业集中在工业村庄,相当一部分工业村庄慢慢演化为城镇。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在“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大批农民涌进城市,成为产业工人。英国的城镇化紧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和壮大。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国北部地区、美国的大西洋沿岸等地区都是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形成的城市密集地区。工业化成为城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第一动力,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提升,城镇化步伐也不断加快。
  二是人口自由流动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的低成本的过程。他们的人口迁徙是自由的,并有制度保障,没有法律限制。德国宪法规定选举、工作、迁徙、就学等公民权利一律平等,农民要进城,只需到市政局登记并且按章纳税,就可以成为城市居民。其当政者认为,他们没有理由来限制他们进入,只有责任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就业和居住条件。
  美国有三个主要城市群(带),即东北部的华盛顿一纽约城市连绵带、五大湖南部的城市高度密集带、加利福尼亚城市连绵带。在这些城市群中,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共生共荣,大中城市是核心区、就业区,小城镇是大中城市的商务区、生活区。法国巴黎大区有1000万人口,在其周边也有马恩、赛纳、翼瑞、斯滔亭、庞绅斯等许多小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
  三是基础设施拉动
  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加快以交通等为主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伴随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加快运河、铁路、公路的建设,拉动了城镇化。如对国土面积广阔的美国来说,交通革命就在其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依靠修筑收费道路的方式从陆路开始交通革命,19世纪40年代又形成了世界最发达的运河网。1828年美国开始修筑铁路,北太平洋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圣斐铁路等相继建成,贯通美国领土东西,深入西部腹地,带动了铁路沿线新城镇的创建。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已由铁路网连接起来。铁路运输不仅促进了西部开发和城镇发展,而且大大刺激了工业革命,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起了关键作用。此外,美国大力建设高速公路,引导郊区发展。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主城区人口过度集中,造成城市中心区环境、交通、治安状况恶劣,而汽车的普及让大批城市中产阶级迁往郊区定居成为可能。为推进郊区化,美国联邦政府改善州际道路,完善公路系统,各州也采取措施带动城市向郊区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5万英里。
  四是城乡发展协调行动
  美国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十分注重城乡协调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大城市数量及规模迅速上升,出现了以东部、西海岸及五大湖区为主的三个大都市带。但人口过度密集等城市化问题也出现在这些地区。到6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将人口分流到小城镇。注重整合各种要素,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发展中,推进区域一体化、服务均等化,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均衡发展。10年后,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增长了25%,从7700多万人增加到9600万人。
  德国城市分布均匀,11个大都市圈遍布全国,中小型城市星罗棋布。德国小城镇的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与大都市基本没有差异,医院、学校、购物等应有尽有。而且自然环境优美,完善的基础设施、方便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汽车业令德国人的活动半径大大增加,好多人并不留恋大城市。
  从美、德两国城乡协调发展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城、镇、村一体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和生活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实现了一体和均等。
  五是规划布局联动
  发达国家的经验还表明,城镇化必须正确规划和布局,通过政策引导大、中、小城市同步发展。美国除洛杉矶以外的12个大城市的市区人口,在1950-1971年间,城市市区人口从2625.3万下降到2552.4万,郊区及卫星城人口则从1463.5万增加到1714.7万。日本东京借助大容量轨道交通,主动沿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居民区,并提供高标准的生活服务、社会文化和治安配套,使得很多在城里工作的居民,都在城外数十公里的神奈川县、千叶县和琦玉县等地居住。
  (作者分别系淮安市委党校副校长和北京(《前线》杂志记者)
  责任编辑:汤建奎
其他文献
当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加之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因各种利益关系纠纷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如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验。我在下基层“三解三促”驻点调研以及接访、下访过程中,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谈,深刻感受到群众的纯朴善良,愈加体会到政府工作与群众工作的紧密关联,切实增强了筑牢群众工作基石、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筑牢群众工作基石,推进
1 新的时尚——购买轻型车 就在中国人为轿车是否要进人家庭争论不休之时,美国汽车市场上却出现了新的时尚——购买轻型车。 1984年,美国汽车总销量是1 417.8万辆,其中轻型商
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以提高设计质量,缩短周期。就福特、通用汽车公司的设计开发方案、实施过程及设计参数的计算机模拟、分析与试验、车身系统和底盘系统的分析方法进行介绍。
<正> 丰田的依普莎姆(IPSUM)是介于大霸王(Previa)和城市之花(Town Ace)之间的多用途车(MPV)。它具有轿车的外形及驾驶舒适性,配用动力强劲的3.S-FE 2L发动机,再加其4轮驱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如何保证中央和省关于扩内需促增长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出现大的廉政风险
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办学规模趋于稳定,硬件设施日臻完善,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高职院校在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进程中,同样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一、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软实力是指“一种能够影响他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百万海安人民豪情满怀。全县上下抓项目,促发展。1-9月份,全县新开工和在建一二三产业亿元以上项目13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1个,重大项目的数量和质量
庆阳市共有林业用地2072.49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0.9%.其中国有林地770.9万亩,集体林地1184.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26%,活立木总蓄积达到2058.77万立方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通用公司研制的汽车驾驶模拟器由驾驶室,转向感觉,视觉,声音,显示,运动,车辆动态及操作控制台等系统组成。本文总结了它的应用,发展前景和存在的不足。
2018年省级林业信息化率评测结果日前揭晓,甘肃省位列第七。但在2011年之前,甘肃林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排名全国倒数第一。8年时间,甘肃省林业信息化工作如何实现由落后到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