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并发症角度浅谈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cleni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肠癌手术理念和外科器械的飞速发展,肿瘤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治疗模式的提出,在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目标逐渐转向兼顾根治性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近几年,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整体保肛率从原来的45%提升至76%左右[1]。

其他文献
远端直肠癌新辅助疗法中.在放疗结束和疗效评估的间歇期加强化疗可能提高肿瘤完全缓解率.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间歇期强化新辅助放化疗对远端直肠癌的完全缓解率及毒性反应率的影响。
期刊
病历介绍  本例患者女性,41岁.主诉:间断便血4个月,腹痛1个月.现病史:4个月前出现间断便血,为便后排少量暗红色血液,于当地医院诊断"内痔"并行手术治疗,术后仍有间断便血.1个月前无明显诱冈出现恶心、呕吐,每次呕吐多发生在餐后半小时,呕吐物为所进食物,伴有上腹部胀痛不适,于当地医院治疗无效,腹痛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出现双侧下腹部隐痛不适。
期刊
患者 男性,22岁,因右下腹痛反复发作10月余,近1个月便血2次,于2009年11月30日入院.患者约10个月前因慢性右下腹痛在当地医院就诊,拟"慢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脐周及右下腹仍有慢性疼痛.1个月前突发腹部剧烈绞痛伴便血,呈鲜红色,在外院诊断"肠套叠",经保守治疗腹痛缓解,便血停止.当时因未确诊,家属拒绝手术探查。
期刊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容易漏诊或误诊.近几年来,随着对GIST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的快速发展,明显提高了该病的诊治水平,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期刊
慢性肛裂的治疗原则是:降低肛门内括约肌的张力,增加血流,从而促进组织的愈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和手术两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药物有表面局部麻醉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肉毒杆菌毒素,偶尔也使用口服肌松剂.常规外科手术方法则包括:指法扩肛和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很多外科医生认为,指法扩肛术常导致排粪失禁,因而不常用.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则被认为是治疗慢性肛裂的最佳选择.较前沿的手术措施包括局部皮瓣移植术,如VY-前
期刊
目的 评价腹腔镜辅助改良Soave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HD)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间行腹腔镜辅助改良Soave术的28例术前诊断为成人H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腹腔镜辅助改良Soave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35~185(165±12)min,术中出血量50~250 ml,无一例术中输血.术后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后,机体不能适应肠道吸收而积骤然减少,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水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吸收不良和进行性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期刊
患者 男性,52岁,因"肛门脱出物30年、加重10 d"于2010年1月6日入院.该患者于30年前排粪时发现肛门有脱出物,排粪时脱出,站立肿物可自行还纳,后肿物逐渐增大,排粪后需用手还纳,并出现排鲜血便。
期刊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64排多层螺旋CT(MSCT)在结肠癌术前评估与术式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7年11月至2009年7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收治住院的结肠癌患者315例,按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至MSCT联合CRP组(术前行MSCT联合CRP评估)、MSCT联合FIB组(术前行MSCT联合FIB评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最易发生转移的靶器官,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0%~50%的结直肠癌最终发生同时或异时性肝转移,其中75%的转移灶局限于肝脏[1].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仅10%~25%适合手术切除,其中位生存期为35~40个月;而无法手术且未接受其它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