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如何培养小学数学阅读习惯对提搞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细读、精读课本内容,才能较好提高数学成绩。
关键词:数学阅读 情景题 算式教学 数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160-01
阅读,历来被看作是文科的任务,似乎理科就没有这个责任,也没这个必要。殊不知,培养阅读习惯,在理科,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数学的内容,无论是数、形等哪一方面,都论述得非常严密,所以要学好一个新知识,就必须要求学生会读课文内容,会读才能读懂,才能学好。这一点,对小学生尤为关键。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呢?
首先从启蒙教学抓起,读出它的“精神实质”来,读懂编者的编题意图。以往学生做数学练习、测验考试中,还未读清题目,就匆匆作答,结果失误率很大。学生这个不良的学风,与忽视阅读数学课本有直接的关系。不读不知,粗读浅知,细读深知。无疑,这句话道出了“读”的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小抓起,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
“读”是算的基础。数学阅读的依据就是课本,其内容的表述是规范化的,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依据课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试题的读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口头叙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读题的要求,看清并读通每一道题的运算方法,然后指名学生读题,鼓励学生想想每道题的运算顺序。计算以后,再让学生读题,读他的计算过程及结果。这样,通过一读一算,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应用题的读题,是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数量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读出它的“精神实质”来。同时,读题,不能忽视读图,读思路,读格式。例如:用5的乘法口诀求商中的一题:30÷5=6,30÷6=5,这些算式都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是启蒙教学的好内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懂情境题,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创情境,使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当中。
读出“课本的精神”,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本的情境题,了解题目的要求,内容,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关键词语,判断题的类型,然后采取相应的解题方法,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势必会纠正学生的不读题,就匆匆作答的不良做法。
其次从算式教学抓起,读出它的意义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有道理的。多读必有好处。理解应用题的题意,领会算式的意义,都可以通过多“读”课文内容去掌握。同样,算式教学的读题,不但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和发展智力,培养思维能力,例如:二年级教学乘法算式及意义时,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现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时,得数相同,这时就应该发挥“读”的优势,给学生时间让他去读,直到读出它的意义来。通过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时教者再引导他们进行口算,学生发现原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相同,但都可以用同一句口诀运算。再选几道同种类型的题让学生计算,效果非常好。
四则混合计算题,读题的训练同样不能忽视。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出它的意义来。如:4×5+23,让学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本题的意义是:4乘5的积与23相加,和是多少?学生不但记得牢,又树立了依据课本的观念。
再次从生活入手,把每个数学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平时就要求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学生学数学,常常抓不住重点,一个数学概念,表达了什么意义,含义是什么,应用范围是什么,一切都不去理会,结果,学过的数学概念,往往在实际应用中无用武之地,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最好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一是清楚,二是规范。现代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表达一定要准确,很多问题,往往 一字之差,就会谬之千里,所以必须培养阅读课本的习惯,而且要精读、细读,读出它的“重点”来,仔细阅读,反复斟酌,好好理解。
读数学课本和语文阅读一样,它的阅读方式也可以有:默读、朗读、背诵、集体读,分小组读等等,练习的方法有默写,计算,判断等,无论用什么方式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前提,抓住关键性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阅读 情景题 算式教学 数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160-01
阅读,历来被看作是文科的任务,似乎理科就没有这个责任,也没这个必要。殊不知,培养阅读习惯,在理科,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数学的内容,无论是数、形等哪一方面,都论述得非常严密,所以要学好一个新知识,就必须要求学生会读课文内容,会读才能读懂,才能学好。这一点,对小学生尤为关键。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呢?
首先从启蒙教学抓起,读出它的“精神实质”来,读懂编者的编题意图。以往学生做数学练习、测验考试中,还未读清题目,就匆匆作答,结果失误率很大。学生这个不良的学风,与忽视阅读数学课本有直接的关系。不读不知,粗读浅知,细读深知。无疑,这句话道出了“读”的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小抓起,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
“读”是算的基础。数学阅读的依据就是课本,其内容的表述是规范化的,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依据课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试题的读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口头叙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读题的要求,看清并读通每一道题的运算方法,然后指名学生读题,鼓励学生想想每道题的运算顺序。计算以后,再让学生读题,读他的计算过程及结果。这样,通过一读一算,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应用题的读题,是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数量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读出它的“精神实质”来。同时,读题,不能忽视读图,读思路,读格式。例如:用5的乘法口诀求商中的一题:30÷5=6,30÷6=5,这些算式都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是启蒙教学的好内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懂情境题,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创情境,使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当中。
读出“课本的精神”,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本的情境题,了解题目的要求,内容,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关键词语,判断题的类型,然后采取相应的解题方法,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势必会纠正学生的不读题,就匆匆作答的不良做法。
其次从算式教学抓起,读出它的意义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有道理的。多读必有好处。理解应用题的题意,领会算式的意义,都可以通过多“读”课文内容去掌握。同样,算式教学的读题,不但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和发展智力,培养思维能力,例如:二年级教学乘法算式及意义时,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现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时,得数相同,这时就应该发挥“读”的优势,给学生时间让他去读,直到读出它的意义来。通过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时教者再引导他们进行口算,学生发现原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相同,但都可以用同一句口诀运算。再选几道同种类型的题让学生计算,效果非常好。
四则混合计算题,读题的训练同样不能忽视。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出它的意义来。如:4×5+23,让学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本题的意义是:4乘5的积与23相加,和是多少?学生不但记得牢,又树立了依据课本的观念。
再次从生活入手,把每个数学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平时就要求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学生学数学,常常抓不住重点,一个数学概念,表达了什么意义,含义是什么,应用范围是什么,一切都不去理会,结果,学过的数学概念,往往在实际应用中无用武之地,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最好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一是清楚,二是规范。现代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表达一定要准确,很多问题,往往 一字之差,就会谬之千里,所以必须培养阅读课本的习惯,而且要精读、细读,读出它的“重点”来,仔细阅读,反复斟酌,好好理解。
读数学课本和语文阅读一样,它的阅读方式也可以有:默读、朗读、背诵、集体读,分小组读等等,练习的方法有默写,计算,判断等,无论用什么方式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前提,抓住关键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