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青岛家电格局
青岛地处山东的胶州湾地区,是山东省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90年代初,青岛海尔异军突起、快速成长,成为全国的家电行业改革创新的榜样、模范。随后,海信、澳柯玛等家电企业借助股份制改革而突飞猛进,成为全国著名的家电生产制造商。
青岛海尔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品涵盖白电、黑电及电脑、手机类数码产品。公司白电业务在A股上市,2008年海尔股份年报其白电销售显示250亿,净利润7.6亿。
海信电器,原青岛电视机厂,经改制上市后重新更名为海信电器,主打产品为黑电产品,2008年海信年报显示,主营收入121亿,净利润接近2.2亿。
2006年~2007年海信接手陷入困境的ST科龙,最终花了接近7个亿的代价将ST 科龙揽入怀中,从而实现了其白电资产整合上市的目的。根据2008年ST科龙的年报显示,主营收入接近87亿,利润为-3亿。根据海信重组ST科龙的方案,计划定向增发3.6亿股左右,将海信的白电资产全部注入公司,实现白电资产整体上市的目的。一旦完成重组,白电主营收入将达到近130亿~140亿,涵盖 包括海信、科龙、容声等全国著名白电品牌,冰箱冰柜产能达到400万台/年,空调600万台/年,大有追赶海尔的势头。
澳柯玛,原主攻冰柜生产,2006年因为公司多元化战略失败,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被青岛市政府的企业发展投资公司接管。因为在多元化战略中,控股股东澳柯玛集团违规侵占股份公司资金高达19亿,因此青岛企发投接管后的工作主要围绕着清欠、瘦身而展开。截至2008年年报,公司的历史问题逐步得到清理,瘦身计划得到明显的效果。2008年年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近20亿,净利润1300万。
二、 澳柯玛的优势与劣势
澳柯玛的产品优势在于冰柜及衍生的冰箱产品,公司连续10多年被评为全国冰柜行业的领先企业。根据2008年年报数据,冰柜冰箱的收入为13亿,占全部主营收入的近70%。电动车的收入接近3.5亿,占全部收入的15%,其他诸如小家电、厨具、洗衣机等占到15%左右。
虽然公司2008年的经营数据相比以往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但是澳柯玛各类家电产品与行业龙头企业、与青岛市其他两家家电企业相比较,几乎没有任何的品牌、规模和成本的优势。目前澳柯玛的冰柜和冰箱的产量在30亿~50万台左右,而同期海信与ST科龙的产量接近400万台,海尔在600亿~700万台;美菱是100亿~150万台 。澳柯玛小家电收入在1亿左右,同期海尔是9个亿,九阳股份在40亿。虽然电动车项目其他公司没有,但是从全国的情况看,澳柯玛也并不占优。
从经营指标看,2008年澳柯玛的资产周转率仅为100%,同期海尔白电为233%,ST科龙为229%,均比澳柯玛高一倍以上;净资产周转率显示澳柯玛为500%,海尔为467%,美的为963%澳柯玛同样不占优。
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澳柯玛目前的实际控制人为青岛华通资本运营公司,是青岛国资委直属的资本运营公司,这是澳柯玛一直被视为有转型潜力的优势之一。
三、澳柯玛的发展策略
作为代表青岛政府的企业发展投资公司,在接手澳柯玛后即提出了澳柯玛瘦身计划和行业发展战略。根据这个战略,将澳柯玛的产品发展定位于冰箱、冰柜、电动车和小家电制造,并将公司原本的锂电池和房产资产先后予以剥离。虽然这个瘦身计划已经大大改观了澳柯玛的经营状况,企业已经开始向良性发展的方向发展。但是,对澳柯玛今后的长远发展而言,目前发展战略依然只是权益之计,澳柯玛发展的确需要更清晰、更长远的战略。
具体而言,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目前澳柯玛重点发展的产品线,除了小家电具备高毛利、高附加值外,其他的冰箱、冰柜和电动车产品都是低附加值,竞争激烈的产品。白电产品的毛利率基本在20%,净利润率在3%左右。目前行业的转暖体现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家庭的更新换代,但是面对着行业龙头企业动辄上数百上千万台的产能,澳柯玛能有超强的竞争能力?如果,一旦市场出现转折,不排除澳柯玛可能又将陷入经营困境的可能。如何为澳柯玛发展寻求一个能长期稳定增长,抗风险能力强的行业和产业,是发展战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008年年报显示,澳柯玛的资产负债率接近80%,而海尔、海信均在50%左右;从净资产的绝对值来看,海尔、海信、美的的净资产均超过了40亿,是澳柯玛的10倍。资本金的严重不足难以支撑澳柯玛在家电行业中持续快速的发展,赶超行业龙头。所以如果管理层确定继续发展家电行业的主业,尽快提高澳柯玛的资本金是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3.虽然我们非常可喜地看到,目前以企发投为核心的经营班子在接受澳柯玛后,所采取了有效的瘦身策略,为澳柯玛渡过难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企发投仅仅是青岛市政府的投资公司,在家电行业的具体经营管理上是缺乏经验的。纵观家电行业20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龙头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锐意进取和深厚行业经验的,比如海尔张瑞敏、海信的于淑珉等。相比较,澳柯玛目前的经营团队,企业管理经验仅5年~6年,家电行业的管理经验仅为2年~3年。我们年轻的经营管理班子能否在竞争惨烈的家电行业中时时站稳脚跟,踩准步伐是很让我们担忧的。更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同城的海尔和海信纷纷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家电行业优秀人才的收入一下子抬升了档次。而根据澳柯玛的现状,短期内跟进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同样使得公司的人才竞争处于劣势。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06年~2008年青岛市政府为了解救困难中的澳柯玛,先后向澳柯玛投入资金6亿~7个亿,如果全部兑现解困承诺的话,需要投入澳柯玛近10个亿,合每股成本近5元~6元。2008年澳柯玛的净利润仅为1300万,净资产回报率2% 左右,企发投目前持股市值仅为10亿左右。一个可以参考的同期案例显示,在2006年,青岛市政府批准海信集团收购ST科龙(海信集团为青岛市政府控股的国有大型企业),先后投入资金约7亿。2008年ST科龙的主营收入超过80亿,根据2008年海信重组ST科龙计划,如果资产重组得以实施,海信白电资产将近12亿的价格整体上市,上市资产PE超过10倍。海信控股ST科龙的比例提升到45%,海信持股市值接近30亿。
相比较,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澳柯玛虽然在强有力的政府扶持下已经走出难关,但在这个拯救计划中,国有资本并没有做大做强,并购重组的效果并没有充分显现,这也是目前企业发展没有解决的问题。
四、取与舍
客观地来看,澳柯玛在青岛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能在2年左右的时间内解决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并走上较为平稳的发展之路的确很不容易。澳柯玛最擅长的依然是制冷行业或者说是家电制造行业,对于目前公司良好的局面,无论是澳柯玛的管理层、控股大股东还是国资的管理部门应该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但是当我们在欣喜和肯定之际,能否跳出澳柯玛本身,环顾一下家电行业的竞争态势、客观比较分析一下澳柯玛优劣,做出一些取和舍。围绕着产业合理布局,减少同业竞争,做大做强上市公司、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小股东双赢这些目标,为澳柯玛制定出更为科学的长远发展战略和定位,让澳柯玛真正实现二次腾飞!
青岛地处山东的胶州湾地区,是山东省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90年代初,青岛海尔异军突起、快速成长,成为全国的家电行业改革创新的榜样、模范。随后,海信、澳柯玛等家电企业借助股份制改革而突飞猛进,成为全国著名的家电生产制造商。
青岛海尔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品涵盖白电、黑电及电脑、手机类数码产品。公司白电业务在A股上市,2008年海尔股份年报其白电销售显示250亿,净利润7.6亿。
海信电器,原青岛电视机厂,经改制上市后重新更名为海信电器,主打产品为黑电产品,2008年海信年报显示,主营收入121亿,净利润接近2.2亿。
2006年~2007年海信接手陷入困境的ST科龙,最终花了接近7个亿的代价将ST 科龙揽入怀中,从而实现了其白电资产整合上市的目的。根据2008年ST科龙的年报显示,主营收入接近87亿,利润为-3亿。根据海信重组ST科龙的方案,计划定向增发3.6亿股左右,将海信的白电资产全部注入公司,实现白电资产整体上市的目的。一旦完成重组,白电主营收入将达到近130亿~140亿,涵盖 包括海信、科龙、容声等全国著名白电品牌,冰箱冰柜产能达到400万台/年,空调600万台/年,大有追赶海尔的势头。
澳柯玛,原主攻冰柜生产,2006年因为公司多元化战略失败,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被青岛市政府的企业发展投资公司接管。因为在多元化战略中,控股股东澳柯玛集团违规侵占股份公司资金高达19亿,因此青岛企发投接管后的工作主要围绕着清欠、瘦身而展开。截至2008年年报,公司的历史问题逐步得到清理,瘦身计划得到明显的效果。2008年年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近20亿,净利润1300万。
二、 澳柯玛的优势与劣势
澳柯玛的产品优势在于冰柜及衍生的冰箱产品,公司连续10多年被评为全国冰柜行业的领先企业。根据2008年年报数据,冰柜冰箱的收入为13亿,占全部主营收入的近70%。电动车的收入接近3.5亿,占全部收入的15%,其他诸如小家电、厨具、洗衣机等占到15%左右。
虽然公司2008年的经营数据相比以往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但是澳柯玛各类家电产品与行业龙头企业、与青岛市其他两家家电企业相比较,几乎没有任何的品牌、规模和成本的优势。目前澳柯玛的冰柜和冰箱的产量在30亿~50万台左右,而同期海信与ST科龙的产量接近400万台,海尔在600亿~700万台;美菱是100亿~150万台 。澳柯玛小家电收入在1亿左右,同期海尔是9个亿,九阳股份在40亿。虽然电动车项目其他公司没有,但是从全国的情况看,澳柯玛也并不占优。
从经营指标看,2008年澳柯玛的资产周转率仅为100%,同期海尔白电为233%,ST科龙为229%,均比澳柯玛高一倍以上;净资产周转率显示澳柯玛为500%,海尔为467%,美的为963%澳柯玛同样不占优。
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澳柯玛目前的实际控制人为青岛华通资本运营公司,是青岛国资委直属的资本运营公司,这是澳柯玛一直被视为有转型潜力的优势之一。
三、澳柯玛的发展策略
作为代表青岛政府的企业发展投资公司,在接手澳柯玛后即提出了澳柯玛瘦身计划和行业发展战略。根据这个战略,将澳柯玛的产品发展定位于冰箱、冰柜、电动车和小家电制造,并将公司原本的锂电池和房产资产先后予以剥离。虽然这个瘦身计划已经大大改观了澳柯玛的经营状况,企业已经开始向良性发展的方向发展。但是,对澳柯玛今后的长远发展而言,目前发展战略依然只是权益之计,澳柯玛发展的确需要更清晰、更长远的战略。
具体而言,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目前澳柯玛重点发展的产品线,除了小家电具备高毛利、高附加值外,其他的冰箱、冰柜和电动车产品都是低附加值,竞争激烈的产品。白电产品的毛利率基本在20%,净利润率在3%左右。目前行业的转暖体现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家庭的更新换代,但是面对着行业龙头企业动辄上数百上千万台的产能,澳柯玛能有超强的竞争能力?如果,一旦市场出现转折,不排除澳柯玛可能又将陷入经营困境的可能。如何为澳柯玛发展寻求一个能长期稳定增长,抗风险能力强的行业和产业,是发展战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008年年报显示,澳柯玛的资产负债率接近80%,而海尔、海信均在50%左右;从净资产的绝对值来看,海尔、海信、美的的净资产均超过了40亿,是澳柯玛的10倍。资本金的严重不足难以支撑澳柯玛在家电行业中持续快速的发展,赶超行业龙头。所以如果管理层确定继续发展家电行业的主业,尽快提高澳柯玛的资本金是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3.虽然我们非常可喜地看到,目前以企发投为核心的经营班子在接受澳柯玛后,所采取了有效的瘦身策略,为澳柯玛渡过难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企发投仅仅是青岛市政府的投资公司,在家电行业的具体经营管理上是缺乏经验的。纵观家电行业20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龙头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锐意进取和深厚行业经验的,比如海尔张瑞敏、海信的于淑珉等。相比较,澳柯玛目前的经营团队,企业管理经验仅5年~6年,家电行业的管理经验仅为2年~3年。我们年轻的经营管理班子能否在竞争惨烈的家电行业中时时站稳脚跟,踩准步伐是很让我们担忧的。更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同城的海尔和海信纷纷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家电行业优秀人才的收入一下子抬升了档次。而根据澳柯玛的现状,短期内跟进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同样使得公司的人才竞争处于劣势。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06年~2008年青岛市政府为了解救困难中的澳柯玛,先后向澳柯玛投入资金6亿~7个亿,如果全部兑现解困承诺的话,需要投入澳柯玛近10个亿,合每股成本近5元~6元。2008年澳柯玛的净利润仅为1300万,净资产回报率2% 左右,企发投目前持股市值仅为10亿左右。一个可以参考的同期案例显示,在2006年,青岛市政府批准海信集团收购ST科龙(海信集团为青岛市政府控股的国有大型企业),先后投入资金约7亿。2008年ST科龙的主营收入超过80亿,根据2008年海信重组ST科龙计划,如果资产重组得以实施,海信白电资产将近12亿的价格整体上市,上市资产PE超过10倍。海信控股ST科龙的比例提升到45%,海信持股市值接近30亿。
相比较,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澳柯玛虽然在强有力的政府扶持下已经走出难关,但在这个拯救计划中,国有资本并没有做大做强,并购重组的效果并没有充分显现,这也是目前企业发展没有解决的问题。
四、取与舍
客观地来看,澳柯玛在青岛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能在2年左右的时间内解决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并走上较为平稳的发展之路的确很不容易。澳柯玛最擅长的依然是制冷行业或者说是家电制造行业,对于目前公司良好的局面,无论是澳柯玛的管理层、控股大股东还是国资的管理部门应该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但是当我们在欣喜和肯定之际,能否跳出澳柯玛本身,环顾一下家电行业的竞争态势、客观比较分析一下澳柯玛优劣,做出一些取和舍。围绕着产业合理布局,减少同业竞争,做大做强上市公司、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小股东双赢这些目标,为澳柯玛制定出更为科学的长远发展战略和定位,让澳柯玛真正实现二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