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医家吴佩衡临床运用伤寒经方治病的特点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fanglong198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吴佩衡先生是云南四大名医之一,毕生心血奉献于中医事业。他对仲景《伤寒杂病论》有深入的研究和造诣,深得仲景医理、方术要旨,临证善于运用伤寒经方并且根据个人经验活用经方,收效显著。
  【关键词】 吴佩衡 经方 特点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9-0032-02
  1 吴佩衡先生简介
  吴佩衡(1886~1971),名钟权,四川会理人。出身农耕家庭,世代务农。1921年吴佩衡至滇行医,被尊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他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医事业,倍受中医界同仁和广大群众的爱戴。1930年,吴佩衡先生代表云南中医界应邀赴沪出席全国神州中医总会,抗议汪精卫取缔中医的反动条例。1945年,创办《国医周刊》促进中医学术交流,1948~1950年间创立了云南第一所中医学校云南省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任校长并兼教师之职;解放后,先后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省中医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中華医学会云南中医分会副会长、《云南医药杂志》编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云南省政协常委等职[1]。主要著作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伤寒论新注》、《伤寒与瘟疫之分辨》、《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古今谈》、《医药简述》等[2]。
  吴佩衡先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临床工作长达60余年。18岁时,师从当地名医彭恩溥先生,20岁左右曾听学于火神派真传弟子卢铸之先生的“扶阳医坛”,其后深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及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著作[3]。吴佩衡先生积极促进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中医事业的发展,汲取中医各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对仲景《伤寒杂病论》有深入的研究和造诣,强调辨证论治是治疗的准则,在六经辨证的学术思想指导下辨证用药,临证往往收效显著。
  2 善用经方
  在外感疾病的治疗中,吴佩衡先生首先注重表证的及时处理,强调表证贵在早治、急治,以免导致病邪传变入里,伤寒表证初起时,能切实把握“太阳”一关,采用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施治,往往一汗而解。同时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感受外邪的轻重,在方剂配伍和剂量增减上灵活把握,权衡变通,使之能多发汗、少发汗、微微出汗、不令汗出或反收虚汗,均能奏效而不伤正气[4]。在阳虚阴寒证的治疗中,推崇《伤寒论》“温扶阳气”的治疗方法,主张应该抓住温助先天心肾阳气这一重要环节,宜温不宜补,温则气血流通,补则寒湿易滞,多采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白通汤等温阳扶阳之剂,同时对附子多有研究,在临床运用方面常将附子配入辛温发散剂、补气剂或补血剂,不仅能使人体“阳虚”、“阴寒”病证得以恢复,而且在治疗沉寒痼疾或危急重证时,尤能显出卓越的治疗作用[5]。
  病案一:桂枝汤治疗小儿急惊风:柯某长子,年一岁半,住云南省昆明市原铁道分局,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嫩,不耐风寒,以致猝然抽搐而成急惊风证,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桂枝汤主之,药用桂枝尖10g,杭芍10g,甘草6g,生姜10g,小枣7枚,入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5]。
  病案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春温病表寒里热证:曾某,20岁,男,住四川省会理县南街,于1920年2月患春温病三日,脉来浮数,发热微恶寒,头痛体痛,面垢,唇赤而焦,舌苔白而燥,尖绛,渴喜冷饮,小便短赤,此系春温病邪热内壅,外有表邪闭束,遂成表寒里饮之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药用:麻黄12g,生石膏30g(碎,布包),杏仁10g,甘草6g,服一剂后,俄而汗出淋漓,脉静身凉,霍然而愈[5]。
  3 活用经方
  吴老在钻研《伤寒论》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对不少方药见解独到,多有发挥,同时十分重视结合云南实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尊古不泥,独有创新。吴佩衡先生在《中药十大“主帅”》一文中说到:“针对不同病情,灵活运用,加减化裁,即可以东挡西杀,南征北剿,而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之效。[5]”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的主方。方中附子温经扶阳,麻黄发汗开表,细辛辛温走窜,以搜少阴经之寒。经临床实践总结,他扩大了此方的应用范围,使之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如头风、偏头痛、鼻渊、咽痛、目赤肿痛、牙龈肿痛、风湿关节炎、妇人乳痈初起以及小儿麻疹透发不畅等证属虚寒证者,用此方治疗收效显著。他曾说:“身体不好,素禀不足,一旦感冒,多属少阴证,易从少阴寒化,脉沉细、沉弱,欲寐无神,怕冷、手足发冷、或有头痛如劈,宜用麻辛附子汤或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病案三: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目赤肿痛:张某,50岁,男。始因风寒外感,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全身不适,次日,双目发赤,红肿疼痛,畏光而多眵,察其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苔薄白而润,此乃风寒袭表,经脉血络受阻,凝滞不通所致,治以温经解表,散寒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药:附片30g,麻黄6g,细辛5g,桂枝9g,防风9g,橘络5g,沙苑蒺藜9g,甘草6g,生姜3片,煎服一次,温覆而卧,得微汗出,一剂尽,则表证已解,目赤肿痛均已消退。惟阳神尚虚,头昏肢软,双目略感发胀,继以益气通络明目之剂治之,服二剂而愈[5]。
  4 药精效专
  吴佩衡先生临床治病,不仅遵经依法,而且重视据症审因、依机立法、随法用方。在遣方用药中,受经方影响,力求药精效专。以《吴佩衡医案》所载医案为例,所载病案86例,除一例用冷水治愈春温病外,剩余85例中,以初诊处方用药计,用药最多者12味,最少者2味;用药7味所占比例最多,共19例,约占总数的23%;用药7味及7味以内的病案共52例,占总病案的61%。其中有附子的方剂多达20首,占17.7%,附子剂量常用数十克乃至数百克。吴老用药大胆果敢,不因世有畏附、麻、桂如蛇蝎者而不用。他曾说世人不知火气内衰、阳气外驰无附子助火之源何以活命?表寒实证无麻黄之辛散,何以开发腠理,祛邪外出?无桂枝之温通,何以助阳温经而散寒?不畏邪之伤于人,而畏药性之辛温,实为姑息养奸之弊也,盖用药不在医家之喜恶,而在于审证之明确,有是证用是药,用之得当则药到病除[6]。欲求其效,宜潜心钻研意旨。笔者认为西南地区附子用量如此之大,频率如此之高,与其地域是密不可分的。云南地处高原,外地人到此常有高原反应,而高原反应与心主血脉、心阳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直接相关,高原地区的人群患病心阳虚的表现较为常见,附子最主要的功效即是强心温阳,因此西南高原地区的医生临证多用附子等强心温阳药。对于附子一类的中药,他指出“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他药物配伍得当,不但治一般常见疾病效若桴鼓,并且治疗大多数疑难重症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奏效”,由此可见,吴老临证诊病用药,力求辨病准确,识证恰当,用药精简,效专力宏[6],后学者应牢牢把握吴老临证用心,不可生搬硬套。
  5 结语
  吴佩衡先生以毕生精力躬身实践,以精湛的医术享誉西南,在中医界颇具影响力。从医就教数十年,在学术见解、临证用药等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吴氏学派。吴老一生尤对《伤寒论》的研究颇具匠心、卓有建树,常常告诫后人“伤寒论活方活法,可治万病而有余”,要掌握仲景辨证的精神,不拘于《伤寒论》条文,不限于经方的陈规旧制。吴老善于取经方用药之长,用药精简效专,师古却不泥古,值得后世之人多加研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元坤,吴生元.云南中医教育的奠基人——一代名医吴佩衡[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09,12(3):41-42.
  [2]顾树华.吴佩衡学术思想研究及医案评析文献汇编[A].云南中医学院、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吴佩衡学术研究临床工作室、圣爱中医馆.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思想研讨暨纪念吴佩衡诞辰120周年(1888—2008)论文集[C].云南中医学院、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吴佩衡学术研究临床工作室、圣爱中医馆:2009.52.
  [3]刘海军. 滇中地区部分中医名家临床用药特色的研究[D].云南,云南中医学院. 2013,5:19-21.
  [4]吴生元.吴佩衡医学学术思想及临症经验介绍[C].著名医家无哦诶嘿学术思想研讨暨纪念吴佩衡诞辰120周年论文集,2003,03:19.
  [5]吴佩衡.吴佩衡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17,112,85.
  [6]杨荣辉.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专集[M].云南:云南省教委、云南省卫生厅、云南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会,1990:86.
  (收稿日期:2015.06.29)
其他文献
【摘要】张仲景于《金匮要略》论述妇人杂病时提出了“虚”、“积冷”、“结气”的病机三端。“结气”是气机郁结、情志不畅的发病机理,为历代医家所尊崇。云南姚氏妇科流派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姚克敏老专家自幼熟谙经典,根据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结合当代妇科疾病的发病特点,创新性地提出“郁火”为患的病机理论,认为郁火是导致多种妇科疾病的常见病机。笔者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溯源经典发现“郁火”为患与“结气”病机密切相关。现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已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西药治疗本病临时镇痛作用显著,但长期服用带来的副作用及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不尽人意。笔者通过查阅整理近年采用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对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药治疗概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三叉神经性痛;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5.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051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医生的生存现状。方法:以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主要调研点,通过走访当地民间医生及居民了解其生存现状。结果:民间医药人员面临行医难,用药难,从业人员逐年锐减,民间医药文化的土壤遭到根本性破化。结论:民间医药物美价廉,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当地居民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对现代医疗体系起着很好的补充作用,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来更
期刊
【摘 要】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是中医药大学应用型人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人才创新力和专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傣医学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学科特点及本人在傣医班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文中提出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培养信息素养为内涵,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以获取信息的能力为核心,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有用信息;引入PBL教学模式,将学习过程置于
期刊
【摘要】老年性便秘多因脾胃虚衰,虚中夹实,运化无力,或气阴不足,津枯肠燥导致。廖世煌教授认为治疗老年性便秘时,应重视老年人体质素虚的特点,慎用苦寒泻下药,顾护脾胃,注重或益气养阴,润燥滑肠,才能切中病机,标本兼治。  【关键词】 老年性便秘;扶正祛邪;益气养阴  【中图分类号】R256.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041-01  老年性便秘,是指老年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给予护理干预措施的干预组和给予基础护理措施的常规组两组,于临床干预结束后评估效果。结果:干预组临床护理效果和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明显。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
期刊
【摘 要】 腕关节僵硬内治重在发汗升津,解肌舒筋,调和营卫,外治重在松解腕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和挛缩,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葛根汤加减配合针刀松解术内外合治腕关节僵硬,取得满意疗效,文中举临证验案二则,以期为腕关节僵硬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腕关节僵硬;葛根汤;针刀松解术;筋痹;验案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036-02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8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治疗结束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相关指标。结果: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患者的PaO2、PaCO2和PaO2/FiO2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
期刊
【摘要】导师张池金教授结合诸家观点认为跖疣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热毒蕴结,治疗当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消疣为主,遂自拟中药外洗方治疗。此方是在斩毒箭的基础上,依据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并结合患者本身皮疹的特点而成,在临床治疗跖疣等疣目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跖疣;中药外洗法;临床经验;斩毒箭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
期刊
【摘要】Ⅲ型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目前尚不明确,临床药物疗效不确切,给患者带来困扰。张春和教授在运用中医药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方面具有一定见解,诊治过程中重视对本病中出现的火热证候进行深入辨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经验进行探讨总结,以飨读者。  【关键词】 张春和;从火热辨治;Ⅲ型前列腺炎;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