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看不上进口货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去香港,在当地朋友家吃了一顿饭。伯母为我准备的菜,除了香港特色的煲汤以外,还有炖鸡块、烧鳗鱼、干贝炒芹菜、蒸银鱼,以及几种水果如橙子、苹果等等。显然为请客,她特地买来了比平时好点的材料。朋友告诉我说:芹菜是澳大利亚的,苹果是新西兰的,橙子是美国的……
  我不禁吃惊,因为在日本买菜吃菜,大家都尽量买国产的。如今的日本人普遍认为,越近的产地运来的食品越可靠。所以,在日本国内,大家都宁愿买当地或者周围县份产的蔬菜水果。
  日本的农业市场一直对外国产品很封闭,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农家。澳大利亚政府畜产局最近经常在日本报纸上宣传该国产的牛肉,看了广告以后,我去超市、百货公司找,都没有找到人家在报纸上宣传的那样大块的澳洲产牛肉。反之,日本的鲜肉店卖的永远是虽然肥嫩好吃但是异常昂贵的“和牛”,以及虽然特别便宜但是瘦硬难吃的美国产牛肉。
  回想看,日本人对于外国产工业制品以及品牌的崇拜,过去非常明显,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消失。对于一些地方名产,如意大利或法国的奶酪、萨拉咪香肠、红酒等的偏好,则直到今天都有。不过,那是因为人家做奶酪、香肠、红酒的历史和经验,都比日本行家长而丰富,味道也确实比日本产品好。对于外国产生鲜食品的偏好,则似乎从来没听说过。
  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海啸和后来发生的核电站事故以后,日本人对食品、饮料的安全问题一下子敏感起来。与其从超市的商品架拿下塑料袋装的大米来,大家宁愿跟卖家面对面,说着话,从人手接到人手地买大米吃。
  面对不知该相信谁的情形时,今天的日本人就自动相信自己人、朋友、邻居、同胞,这背后也许受到过去10年来在社会上推广的“食品距离”概念的影响。这本来是为了减低运输货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而产生的概念:从远处运输食品来,一定会排出二氧化碳,结果对地球环境不好。引入了“食品距离”概念后,至少在买食品的时候,人们会想:尽量买近处的产品,对环境好。同时,也慢慢发觉:从远处运来的食品,不仅对环境不好,而且可能包含较多的保存剂等,否则越洋运来的蔬菜水果,怎么可能看起来跟当地产品一样新鲜呢?
  今天,在日本的食品商店,国产蔬菜水果被视为上等品,进口的则被视为下等品了。下等的原因是来路不明、对环境不好、保存剂多;总的来说,不可靠。
其他文献
用遥感影像提取农作物信息是精细农业的基础。传统的光学遥感局限于大气无云的优质影像 ,而微波遥感在提取农作物信息方面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寻找一种能够克服这些局限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