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唱歌”的老鼠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dy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啮齿类的世界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世界,但最新研究发现,这个世界里面其实充满了“歌声”。
  老鼠能像鸟儿一阵“唱歌”——这听上去让人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
  1925年末,J.L克拉克在美国底特律的一幢房子里发现了一只不同寻常的老鼠——它会“唱歌”。他捉住了这只老鼠并把它放进—个笼子里。老鼠在笼子里发出一种悠扬的抒情般的音调,就像鸟儿在“歌唱”。克拉克把这只老鼠交给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他们研究后认为,这只老鼠的确能“唱歌”。接下来,他们将这只老鼠与实验室的家鼠进行交配,结果它们的后代能发出一种模糊的“啾啾”声,但没有一只遗传了其父的那种有旋律的悠扬音调。这些观察结果全都记录在1932年的科学论文里,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论文几乎被人遗忘了。
  最近,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生物学家玛提娜再次研究了老鼠“唱歌”之谜。在掌握了如何倾听“老鼠版歌声”的方法后,她听到了一种全新的东西。
  为了捕捉到老鼠的“歌声”,玛提娜和她的学生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夜里,他们头戴安全帽,带上随身行李、笔记本、磅秤、膝上计算机和记录设备等来到一片松树林。他们把6根长的电缆与扩音器连接起来,然后将扩音器放进他们认为老鼠有可能吟唱的地方,由此组成一个监听网。他们选中的这片森林不是很大,也不太原始,它的四周是玉米、烟草和棉花地。但对他们来说,这已足够完美了。因为他们想听的是老鼠的独唱,而不是动物的交响乐,而这片松林非常安静,地上没有昆虫之类的鸣唱生物。为了不惊动唱鼠,他们小心翼翼地跨过一根根躺在地上的原木,来到一棵火炬松下,接通了扩音器。
  玛提娜19岁时就担任实习医师,专门研究蝙蝠的行为。由于痴迷这项研究,她经常在半夜里来到户外,一呆就是一个通宵。她现在已经是一名行为生物学家,同时也是动物声音通讯方面的专家。迄今为止,她在森林里熬夜工作已累计数千小时。蝙蝠的咔嚓声、纺织娘的刮擦声以及青蛙的“呱、呱”声都逃不过她敏锐的耳朵,她都能——将其识别出来。她逐渐成为一名声音鉴定专家。当然,偶尔她也会遇到一些她无法鉴别的声音。
  1996年以来,玛提娜一直在北卡罗来纳州的蒙特雷县主持一项研究,她想弄清楚当地的两种老鼠詹否会相互呼唤,是否会发出叽咕声。一天夜里,她认为她听到了老鼠的“歌声”,它们发出的声音刚好在她的听力边缘范围内,就像海员能模模糊糊察觉到远在地平线那边的陆地—样。
  2004年,玛提娜借了一部能记录超声波散射的手控录音机,她把这部仪器带到她在北卡罗来纳州的研究田里。作为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一部分,她捕捉了许多老鼠,在它们的耳朵上做上标记后再放掉。她不仅能记住许多老鼠的名字,而且还知道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她把录音机放在这些老鼠经常出入的地方,耐心等待着。
  在等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后,研究人员将录音机带回实验室。他们通过耳机倾听漫放录音,录音慢放可以降低声频。如果有新发现,他们就用计算机将录音转换成声谱,一种有高低变化的声频曲线图。结果他们听到了不同寻常的声音。
  这是一种频率很高的尖叫声,他们用计算机进行分析,结果看到了一幅全新的曲线图。这是一种四音调歌声,而且是一只老鼠发出的。这声音听起来有点像鲸鱼的求爱歌声,音调忧郁,带有明显的高低变化。
  现在,玛提娜已翻译了从北卡罗来纳州获取的老鼠的超声波发声,并正在翻译美国东北部老鼠的发声。她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些歌声只有雄鼠才能发出,有些歌声只有雌鼠才能发出;即使是两个近亲种类,它们的歌声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别,就像知更鸟与鹪鹩的歌声存在较大差别一样。这些差异或许可以帮助老鼠彼此识别对方。
  玛提娜还发现,某些种类的老鼠的歌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变越复杂。老鼠的歌声可能具有先天性,在实验鼠中,由唱着不同歌声的老鼠抚养起来的小鼠仍旧保持着它们自己的“歌唱”风格。玛提娜和她的学生们现在已经搞清了四种野鼠的发声法,她怀疑还有许多其他种类老鼠也会唱歌。长久以来,啮齿类的世界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世界,玛提娜的研究则证明这个世界里面充满了“歌声”。通过“歌声”,老鼠之间可进行短距离通讯联系,只不过目前我们对它们的“歌声”的含义所知不多。
  玛提娜的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感知世界的独特方法。细菌通过化学元素相互呼叫,蚊子能检测到我们呼出来的二氧化碳,蚂蚁能看见偏振光,乌龟能利用地球磁场导航,鸟能看见花朵上的紫外线斑纹,蛇能跟踪由一根香烟或一只兔子发出的微量热源。由于受到我们人类自己感知能力的局限,我们对生物感知世界的不同方法仍知之甚少。
  继玛提娜的发现后,日本科学家也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会唱歌”的老鼠的存在。日本科学家最近改造出一批“会唱歌”的老鼠。在实验中,他们杂交了许多代转基因老鼠,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检查新出生的老鼠,直到发现能像小鸟一样“唱歌”的老鼠。目前,实验室已经拥有了100多只会“唱歌”的老鼠。此前,一些科学家已经发现,鸟类会使用多种不同的声音元素,根据某种语言规则,将它们组合成声音模块,类似人类语言中的单词,再进一步将声音模块串成“歌曲”。现在,有生物学家指出,老鼠比鸟类更适合用于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它们与人类同属于哺乳类,老鼠的大脑结构也与人类更接近。科学家发现,普通老鼠通常只会在有压力时才发出“吱、吱”的叫声。他们观察了会唱歌的老鼠如何影响同一群组中的普通老鼠,即能否产生社会性影响。结果发现,当变种老鼠被放入新的环境中时,或者当雄鼠和雌鼠在一起时,它们的叫声会更响。科学家认为,它们的叫声可能是源于某种情感的表达或者是生理反应。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西南部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然而却有地球上最多样的檀物群落。  在澳大利亚偏僻的西南部沙化地区,有一大片贫瘠的土地,高过膝盖的灌木丛难掩那瘦骨嶙峋的土壤,穷尽目力也望不到尽头。夏季酷热难耐,蒸腾而上的热气模糊了地平线。除了风声,万籁俱寂……这里就是被澳大利亚当地人称作“克旺甘”的地方。  克旺甘地区夏季干热,冬季潮湿。属于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地中海气候环境(南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南欧也属于这种
2009年6月,49岁的英国画家艾伦引起了媒体的注意:6年前还对绘画一窍不通的他,在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脑溢血手术后,突然对绘画得心应手,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艺术画,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艺术天才。科学家认为艾伦的脑神经因大脑中风受损和手术介入进行了重新连接,可能避开了受损部位,进而触发了其潜在艺术才能。  这种奇妙的现象显然跟我们的大脑有着直接的联系。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微型宇宙,里面藏着我们难以穷尽的秘密。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 740c,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据科学家预测,未来2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至少会再增加0.4℃。地球温度不断升高,气候危机影响着地球上每一个地方和每一个人。水和食物日益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平面上升正威胁着沿海城市。  科学家认为,遏制地球温度继续上升,取决于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毋庸置疑,如果我们想要稳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必须停止化石燃料排放的增加
眼下,两个野心勃勃的太空探索计划正在加紧筹划之中如果一切顺利,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气球在外星的天空中飘浮,而且还有小船在外星的海洋上漂流    2009年2月,美国宇航局和欧洲空间局宣布了由它们共同策划实施的上述宏伟计划。按照计划,2020年初。美国宇航局的“木星一欧罗巴轨道器”(简称JEO)和欧空局的“木星-加尼美得轨道器”(简称JGO)将在一个月之内相继发射,并以平行轨道飞往木星;大约6年后,
从位于美国加州的繁衍地前往中太平洋及阿拉斯加过冬,这段3200~800千米的海中艰难行程要花去海象2~8个月的时间,并且在此期间没有陆地可供登陆,海面距离海底常常达数千米。然而,海象在途中一刻也不停步。难道它们不需要睡觉?人们早就知道,海象在这段史诗般的大迁徙过程中,常会重复潜至水下300米或更深处。最新研究发现,在潜水过程中,有时海象会面朝上地让自己慢慢下沉。在漂移过程中,海象总是摇摇摆摆的,而
它们看到的世界可能比我们人类更复杂、更丰富多彩。  我们人类感知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也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去了解和观察世界。那动物通过什么感觉器官去感知世界呢?研究证明,和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主要凭借视觉来观察世界,但同时,它们还拥有某些比我们人类更敏锐、或者我们人类不具备的感知世界的器官,因此它们“看”到的世界比我们人类看到的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而这一切都是它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动物是否具有艺术细胞?,它们的一笔一划到底是“艺术创作”还是随意“涂鸦”。    大约40年前,一场特别的画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一组由黑猩猩亲手绘制的抽象画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这些由动物创作的绘画不仅向人类展示了属于动物们的。“艺术世界”,同时引发了一场热闹非凡的争论——动物是否具有艺术行为?  其实,除了黑猩猩以外。大象、海豹等动物也会使用不同的颜料画画,甚至有些动物园已经开始出售
科学家早就知道,在动物世界中色彩的主要作用是警告、择偶和伪装。而在最近20年中,科学家又发现,色彩还是海洋动物彼此识别的一个重要手段。    2007年9月的一天,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家贾斯汀·马歇尔携带一部水下摄像机和一个红色过滤镜从斐济岛的一个浅滩处开始下潜,不一会儿就下潜到了珊瑚礁水域。珊瑚礁可谓世界上色彩最丰富、最艳丽的地方,在各种颜色的“轰击”下,马歇尔很快就有了感官超载的感觉。他将闪光灯
在动物世界中,这群动物绝不可能赢得任何一次选美比赛。然而,它们怪异甚至丑陋不堪的外表却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它们青特的生活习性、变配方式和特殊的防御本领,比任何世俗的、可爱的小生夏更加有趣,也更令动物学家着迷。    琵琶鱼    琵琶鱼又称“电光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形状怪异的鱼类。琵琶鱼体长一般45厘米,最长可达2米。琵琶鱼身体扁平,头很大,背鳍和胸鳍发达,还有一条马鞭样的长尾。鱼身长有锋利的
笑、打呵欠和情绪传染提供了了解动物移情作用起源的一个窗口。    笑为什么会传染?    人类爱笑,成年人平均每天要笑17次。人为什么爱笑?实际上笑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你不需要做出决定后再去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制造一个假笑的真正原因。如果你不信,你可以要求你的朋友当场笑一个给你看看。  笑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但笑这种粗鲁的纵情表现具有明显的动物特征,这又让人感到迷惑。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