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组建设策略初探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rabbith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当前教育形势使备课组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最基层单位:一是学校规模的扩张使教研组人数激增(特别像语、数、外大组),人数过多不利于教学研讨的有效开展;二是规模较大的学校分年级组办公、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研组作用的发挥;三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更强调同年级本学科教师间的团队协作互助。备课组同时还承担学校教学事务管理的任务,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备课组自身建设,使“管”与“研”有机结合,提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备课组建设的“三种行为”
  
  1.备课组长的示范、引领行为
  备课组长的行为对规范、引领其他教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有着促进作用。备课组长应“善教”、“会研”、“能写”,逐步从骨干教师成为学术型教师,进一步锤炼为学者型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组长应结合组内每位教师特点“用其长,避其短;立其志,开其潜;知其思,促其成”。关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引导他们制定有个体差异的专业发展目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有意识地营造他们发展所需的氛围。组长应努力将备课组创建为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2.备课组的常规运作行为
  要将备课组的日常活动逐步规范,使之成为备课组活动的“规定动作”。
  组织学习,促进知识更新。学习可采用备课组集中学习与指定内容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向书本学习(包括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论、所教学科等各类书籍与文章),丰富自己的学识,更新观念;通过向媒介学习(包括名特优教师的专题报告讲座,名师课堂实录,国家、省级优秀课评比实录等),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行动研究,找出教学中问题存在的根源,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加强集体备课,促进教学效果整体优化。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知识的割裂、知识的螺旋上升、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等给新老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为此,我们强化了集体备课,做到“三定三研三统一”: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研究学生学习状况、研究教材与教参、研究《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统一教学内容、分层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检测与分析。形成集体备课“四步法”,即一个教学单元内容的备课分四次完成:第一次,布置每位教师准备相关内容;第二次,教师就同一备课内容的教学安排各抒己见,确定主备教师,会后综合细化、形成备课材料;第三次,主备人就自备的内容进行阐述,其他教师针对主备教师的阐述及整合好的备课材料进行讨论;第四次,主备教师提供修订稿共享(包括课件),其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修改、调整,进行复备。实践证明,这样的团体协作,整体推进,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
  重视教学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教学即研究,备课组要有计划地引导教师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实践应用—成果推广”的习惯。如新课程实施初始阶段,针对教辅资料陈旧与新课程教学内容不配套导致学生负担加重的问题,备课组决定以命题研究与作业研究为突破口,引导教师在“减负”的前提下,发挥试题的导向性与作业的有效性,把最精的作业呈现给学生,用作业的层次性去满足学生的差异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由于没有多少参考资料,被分配到任务的教师只能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参的理解去编拟习题,每课一份,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我们坚持下来并欣喜地看到:后两届备课组也在前期编拟习题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一轮下来,已逐步形成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分层练习及测评资料库。如今,我们又针对随堂练习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批改讲评不及时、订正巩固不到位等问题展开新的研究,并着手准备编写课时学案,以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
  培养青年教师,造就未来的学科骨干教师。工作的前5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结合学校对教学工作“六个有效”的要求,备课组将其确定为“十会”:会研究教材、会分析教材、会用好教材、会精选习题、会自我反思、会出一套有水平的试卷、会高质量地分析试卷、会在质量分析会上作一次精彩的发言、会上一节有水平的示范课、会撰写教研文章。备课组以“师徒结对”为抓手,要求青年教师在师傅的指导下做到:备课应写详案并有课后教学反思;一学期开设2节公开课;与师傅一起命好一份试卷;一学年主持或参与一个小课题的研究等。
  3.备课组的文化行为
  将备课组各项常规活动制度化,确立为教师可接受的相对稳定的观念与行为模式,从而构建备课组文化,是备课组建设的更高目标。如针对公开课后评议“一片赞歌”或“鸦雀无声”等低效现象,我们提倡按以下三个方面做:提出一个亮点。“寸有所长”,再普通的课也有其闪亮之处。找出执教者一个成功的地方,实质上是对执教者的认同;找出一个问题。“尺有所短”,任何一堂课,都存在着问题与不足,课中“捉虫”,并非对授课者的有意责难,更非求全责备,而是多侧面、多角度提高执教者的教学能力;亮一个妙招。针对“教学难题”,听课教师亮出属于自己带有个性和创意的一套最佳“设计方案”供参考。评课过程实质上就是各自“方案”的亮相和实力的展现,多种方案的比较、碰撞、交融、升华、重构,一些思维碎片将迅速组合和集结,一些智慧的火花将被点燃,无论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能在多元方案的碰撞中提升教学能力。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评课文化。
  
  备课组建设的“四项策略”
  
  1.厘清认识,多样教研
  多样化的教研方式能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要消除教研活动就是上几堂公开课、研讨课,再进行评课的片面认识。校本教研的基本类型有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及学习型教研等,即使是教学型教研也有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等形式。教学型教研应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展开讨论,重在培养教师的有效教学、研究学生和交流借鉴等意识;研究型教研应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而展开,重在培养教师的发现问题、理性分析、形成成果等意识;学习型教研应以教师专业成长为长远目标,重在引导教师形成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超越自我等意识。
  2.常态调研,聚焦课堂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与展示成效的窗口。要使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位,就必须针对课堂常态问题开展研讨,使课程改革从形式的变化逐步走向内涵的发展。备课组应树立教学即研究的思想,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改进课堂教学为研究目的,在实践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过程中强化备课组建设。
  3.目标引领,差异推进
  备课组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比较大,教研活动应正视这些差异并在活动过程中有所体现。如新教师追求班级管理能力和教学清晰,在教研活动中可侧重大小教学环节的观察与记录;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处于追求教学方式多样化阶段,可以侧重对课堂教学中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情况的对比分析等。不同任务的驱动,既有利于实现各自的专业发展目标,也可把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差异作为资源,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目光敏锐,抓小成大
  每位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自身或同伴教学中的“小事”,将细节合理放大,形成载体或抓手,连续驱动教研。要关注几个操作:第一是“感知”,就是在众多教学现象中,及时感知某些“异常”;第二是“转换”,即把值得关注的现象转化为教学问题或经验;第三是“引申”,即把问题或经验通过拓展延伸,形成带有启发性的引领问题。
  备课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规范制度—提升文化—深化研究”是基本的历程。虽然笔者在实践中有了一些体会和经验,但仍面临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找到科研的“因子”,用科研指导教学,形成科研与实践平衡推进;如何用科研成果指导、优化教学行为,实现“短平快”效应;寻找一种以“知识链接、知识共享”为标志的知识管理机制,进而建立一个鼓励知识共享、团队合作和互相信任的学校研修文化,这些将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面。■
  □编辑 王宇华
其他文献
如今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在各个行业都有网络的参与,网络传播已经是如今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网络传播也给新闻采编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网络传播给新闻
人是要有点儿理想和追求的,教师更应如此。教师将职业规划转为事业追求,方能生成教育智慧。    叶圣陶老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是标准化操作,批量化、模式化生产;农业则不然,农业面对的是庄稼,庄稼是有生命力的。在诸多生命体中,又惟有教师可以每天和有思想、有感情、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打交道,可见,我是多么的幸运。    赏识学生 播散阳光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每一个学生的
见玉红:现任北京市平谷中学政治教师,北京市平谷区骨干教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    刚毕业时,我在平谷区一所山区农村学校任教,由于我是学校政治学科中唯一一名本科生,领导把备课组组长和高三毕业班的教学教研双重重担压在了我的肩上,希望我能给学科教学带来春天。为了不辜负领导的期望,我潜心研究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连续几年的高考成绩稳步提升。  正在我沾沾自
在宋子文的西安事变日记中,并没记录有关释蒋后如何保证张学良、杨虎城人身安全的内容,在这方面,大量有关事变当事人的回忆,都指宋美龄、宋子文兄妹当时确就以后张学良、杨
于淑青:现任北京市平谷区第六中学高中政治教师,曾获得区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2年暑假,我从职高调入平谷六中,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来到六中这所普通高中校,环境变了,课本变了,学生变了,教学要求变了,所有的变化都等着我去适应。为了在普高这块阵地上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我把自己变成一块海绵,尽情地吸收着来自于身边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立足班级,成为学生精神家园的营造者    在班
期刊
(一)1926年下半年,鲁迅在和章士钊打完官司后,离开北洋政府控制下的北京,南下厦门、广州,开辟新的生活道路。1927年1月16日,鲁迅离开厦门经香港,于19日冒着霏霏小雨,搬入广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新闻编采人员队伍建设,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本文作者对如何加强年轻新闻编采人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如何提升年轻新闻编采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
在名人出书热的今天,据说自传类的书已出了不少,我却很少读过.也许是因为比较认同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